天天看点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作者:文藏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鱼是一个绕不开的意象。

我们的祖先在学会种植以前,经过了漫长的渔猎采集时期,那时,鱼是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是最为常见的生物。生存能力低下,对自然保持绝对敬畏的时代,能在水中自由浮潜、繁殖能力超强的鱼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半坡人面鱼纹盆

从半坡彩陶上人面鱼纹的祖先图腾到龙首鱼身辟邪去凶的神兽螭吻,从隐喻男女交合、生殖崇拜的“鱼戏莲”,到代表出人头地的“鱼跃龙门”、“鱼龙变化”,从“如鱼得水”的顺利到“吉庆有余(鱼)”、“年年有余(鱼)”的富贵吉祥,人们丝毫不吝啬对鱼的喜爱和赞美,几乎让它承包了生活方方面面的美好。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年画《连年有余》

也正因为这些象征,鱼的形象不断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文艺作品中,寄寓着含蓄的中国文人对于自由、爱情亦或名利的追求。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八大山人笔下的鱼

因着这份喜爱,我们的先人在野生金鲫鱼的基础上驯化出了色彩斑斓、品种多变的金鱼。金鱼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观鱼之乐”,也为深厚的鱼文化再添绚烂的一笔。

延续着鱼的美好寓意,金鱼与“金玉”谐音,又讨了个“金玉满堂”、“金玉良缘”的好口彩。与紫藤一起,还象征着汉代高官佩戴的紫色绶带和金色印章,即“紫绶金章”,寓意高官显位。金鱼显然承载了更多名利双收的“奢侈”梦想,从这一点也可以想见,金鱼文化的兴盛与宫廷贵族的追捧是分不开的。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明神宗万历皇帝就是个金鱼迷。他在位时,宫中很多地方都有养鱼的大缸,每年中秋还要举办赛金鱼活动。清中期后,皇帝和达官显贵纷纷在园中凿池养鱼,赏鱼成了流行一时的乐事。从雍正开始,每年,北京的金鱼池都要挑选一批品质优良、品种奇特的金鱼送入宫中。据说鼎盛时,宫中曾有过279个金鱼品种。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瑾妃观鱼

及至清朝灭亡,宫廷金鱼流入民间,与紫禁城的故事也就此结束了。

今天,故宫的馆藏中,不乏一些金鱼题材的文物。他们是金鱼文化在宫廷中曾红极一时的证明。在近期延禧宫举办的“观鱼知乐——宫廷金鱼文化与故宫博物院藏金鱼题材文物联展”上,我们得以一瞥它们的风采,也在灵动多样的金鱼纹饰里看到人们寄寓其中的绵绵深情。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缎绣金鱼纹元宝底女棉鞋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缎地织金金鱼纹绦带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刺绣金鱼水藻纹氅衣料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缎绣水墨金鱼式香袋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釉里红四鱼纹水丞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白釉矾红彩加金彩金鱼纹盖碗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白釉矾红彩金鱼纹杯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五彩金鱼水藻纹盒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掐丝珐琅金鱼水藻莲花图瓶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掐丝珐琅金鱼水藻图象耳瓶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套色玻璃金鱼荷莲图鼻烟壶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玻璃内画金鱼水藻图鼻烟壶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卢葵生制”款嵌螺钿金鱼水藻图漆文具匣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吴庆云 鱼藻图纨扇(复制品)

活在故宫文物中的金鱼

紫藤金鱼图扇面(复制品)

或许,金鱼与紫禁城的故事并没有完。你看,它们依然游曳在这些古老的物件中,以艺术的方式存在,自由而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