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小波曾向李银河提分手:你已经二十六七了,不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作者:唐风宋月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感天动地,鼓舞着恒河沙数的年轻人相信爱情,相信理想,相信另一半是个有趣味,有智慧,有性格的人,相信他们能够携手共进,向着美好生活努力奋斗,追求灿烂辉煌的人生。但是二人最初的感情也经历了重重考验,都向对方提出过分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

王小波曾向李银河提分手:你已经二十六七了,不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两人都不是对方初恋。

王小波初恋是在1975年,23岁。此时王小波已经返城,在北京市西城区电子元件厂做工人。他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位姑娘,这位姑娘温柔可爱,落落大方,非常漂亮,二人父母也都认识。姑娘来过王家好几次,王家对姑娘很满意。王小波也经常去姑娘家,给她几个弟弟讲故事,把几个孩子哄得五迷三道。有一次王小波缺钱,无意中跟几个孩子说了,几个孩子竟然把扑满里的零花钱都取出来交给了王小波,让王小波感动不已。

这位姑娘当时在北师大女子附中教书,比王小波小一岁,对他照顾有加。王小波对女孩也很钟情,然而女孩父母对王小波很不满意。无论工作前途还是个人条件,王小波都很难说服女孩的父母,两人只能黯然分手。

分手总是在雨天。据王小波姐姐王小芹回忆,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王家。夜雨淋漓,女孩来王家还书,进了王小波房间,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姑娘回家,王小波送出门,两人又站在门口说了很长时间话。

王小波失恋后,很长时间走不出来,情绪非常低落,整天埋在屋里写小说,便是处女作《绿毛水怪》。

《绿毛水怪》是王小波和李银河的“姻缘书”(李银河语),讲的是一对少男少女的奇幻青春故事。五年级的小学生陈辉和杨素瑶,一个“超人的聪明”,被视为“怪物”,一个精灵古怪,被喊作“人妖”,得了个昵称“妖妖”。在当时的班级气氛中,这两人的行为思想与众不同有个性,从而被更加“复杂”的大人贴上了“复杂”的标签。

陈辉和妖妖在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新天地: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卡达耶夫的《雾海孤帆》,还有《无画的画册》、《短剑》、《草原上的田庄》。他们被这些书里描写的世界所深深吸引,为了买书,陈辉经常两分钱、五分钱地攒着,妖妖也不再吃冰棍了,就连去天然游泳场的存衣钱也舍不得花,两人凑够了七八毛钱就去书店买书,不去书店的时候就把之前买来的书看个烂透。

因为初中考入不同的学校,陈辉和妖妖的友谊在一起买完258本书之后暂时中止。从初二到初三,两年104个星期,无论风雨,陈辉都会把妖妖送到汽车站再回家,两人在路上谈论莱蒙托夫的短诗和普希金的长诗,谈论陈辉能不能成为一个诗人。因为在不同的地方插队,两人再次分开错过。等到陈辉发现妖妖留给自己的地址信息时,妖妖已经因为在海边游泳溺水而亡。

陈辉在海里遇到了已经变成水怪的妖妖,相约一起当水怪。结果陈辉生病被扣在公社里,再次错过与妖妖的约定。

妖妖便有王小波初恋的影子。王小波后来暴得大名,许多旧日同学朋友都接受了采访,或者写了回忆文章,唯独这位初恋保持了沉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王小波曾向李银河提分手:你已经二十六七了,不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李银河初恋也是1975年,也是23岁。李银河和王小波同岁,都是1952年出生的。她从北师大女子附中毕业后,也响应老人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先去内蒙古下乡,后去山西插队。这点跟王小波经历也相似,王小波初中毕业,先去云南下乡,后去山东插队。1974年,李银河作为工农兵学员,因写了一篇描述农村生活的文章,幸运的被推荐入读山西大学历史系。

大学期间,一位“长得非常英俊,一米八大个儿,有挺直鼻梁和两条漂亮眉毛,脸型有点像欧洲人的帅哥”进入她的视野。“他的笑很有感染力。我能在几秒钟之内从一群人中分辨出他在还是不在。我心里明白:我爱上了他。”李银河后来回忆说,她感觉那就是一见钟情,于是以极快的速度陷入了无可救药的热恋。

可惜她爱人家,人家却不爱她。她这边烧得滚烫,对方却毫无感觉,“我们的恋情发展并不顺利,主要是两个人情调不同”。虽然他们是同龄人,家庭背景也差不多,但李银河从内蒙古下乡返城期间在家赋闲半年,看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世界名著,有了小资产阶级情调。“帅哥”对她说,“从小父母给我灌输的都是‘棉暖不如皮,糖甜不如蜜,爹娘恩情深不如老人家’一类的东西,真的欣赏不了你那情调”。

二人分手后,李银河备受打击,“坐在教室里,想用刀子割自己手臂,因为觉得只有用肉体的疼痛才能压住心中的疼痛。”走出失恋阴影后,李银河顿悟,“初恋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她暗暗在心中安慰自己,“我毕竟恋爱过了”。这段经历令她刻骨铭心,痛彻心扉。

王小波曾向李银河提分手:你已经二十六七了,不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1977年,李银河大学毕业,分配到《光明日报》史学组当了一名编辑。王小波父亲王方名先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哲学家,曾经同当时的哲学界大佬金岳霖,冯友兰,费孝通等人一起受到了老人家亲切接见,“老人家请我吃四菜一汤,有鱼和豆腐”。李银河久闻大名,就在朋友引荐下前来拜访王老先生,想请教几个学术问题,恰好遇到王小波在家,几个年轻人便聊了起来。

闲谈之间,朋友说,王小波正在写小说,这句话勾起了李银河的好奇心。在李银河请求下,王小波从自己住的那间黑漆漆的凌乱小屋里拿出一个黑皮笔记本,上面写着《绿毛水怪》原稿。在此之前,李银河已经在朋友那里看到过这本书的手抄本,“被里面的浪漫狂想故事深深吸引,朦胧中有一种早晚要和小说作者发生点什么事的预感”。

李银河虽然看过小说,却不知作者是谁。现在“看到了真人”,竟然是这么一个邋遢随意不修边幅的文艺青年,心中震撼可想而知。与此同时,她也对王小波产生了浓浓的好奇,觉得这个人太神秘了,脑子里竟然能装那么多奇思怪想,跟她的初恋帅哥有着天壤之别。

两人遂因文学结缘,逐渐走动起来。谈人生,谈理想,谈奋斗,谈未来,谈文学。一个骄阳如火的下午,王小波骑着自行车来报社找李银河,单刀直入地问,你有没有男朋友。李银河愣了一下说,现在还没有。王小波说,你看我行不行。李银河被王小波的大胆直率打动,答应先“处处看”,两人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李银河后来说:“直到王小波出现,才把我从失恋的悲痛中挽救出来”。其实她也把王小波从失恋的悲痛中挽救出来,二人属于互相挽救。

这种美貌佳人爱上落魄才子的故事,历来都是被歌颂和推崇的题材,当然了,也会经历很多波折。

当时李银河风华正茂,前途不可限量,王小波却只是街道小厂的工人,前途未卜。李银河母亲李克林女士非常反对两人谈恋爱,“我觉得这孩子傻大黑粗的,看上去挺怪,心里有点嘀咕,虽然我也不喜欢小白脸,可总怕这人靠不住”。王小波也郁闷地给李银河写信说,你妈妈不喜欢我,咱们不要惹你妈妈生气,不要经常在外面呆得太晚。我猜老人家心里给你选了更好的人呢。不知道他是谁,不过一定是个好人。

李银河给王小波写信,用的是《光明日报》的信笺,王小波工友们看了,非常震撼,一个街道小厂工人竟然能跟《光明日报》编辑谈恋爱,而且人家是名牌大学生,你只是个初中生。一开始大家还以为他给《光明日报》投稿,编辑给他回信,得知他跟编辑竟然谈恋爱,一个个“瞠目结舌”。

交往一段时间后,李银河对王小波产生了厌倦,觉得他“长得不行”,于是提出分手,并说以后还能做朋友,并给了王小波两张电影票。用现在话说,就是发了“好人卡”。李银河之所以觉得王小波长得丑,前因毫无疑问就在初恋身上,因为初恋是个大帅哥。每个人都有初恋情结,而且每个人的初恋都很难修成正果,分手后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找比初恋更好的,气死初恋;一种是找跟初恋一样的,怀念初恋。

很显然,李银河属于前一种。初恋把她甩了,她却找了王小波这么个丑八怪,这要让初恋撞见,情何以堪。至于​寄​两张电影票啥意思,我没有经历过,不大明白。不过王小波把两张票寄了回来,并说,你从​信纸​上应该能够闻到二锅头的味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你应该去动物园爬虫馆看看,是不是我比它们还难看。另外,你也不是那么好看么。

后来王小波又写了很多信,打消了李银河分手的念头。

王小波曾向李银河提分手:你已经二十六七了,不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是谈恋爱么,就是吵吵闹闹,分分合合。李银河非常讨厌王小波说粗话,说脏话,让王小波改正,王小波说,我周围工友们都在说粗话,说脏话,我就是一个工人,粗人,说个脏话粗话怎么了,有啥可装的。但是李银河是知识分子,接触的都是“文明人”,接受不了脏话和粗话,二人为此差点闹翻。

好的爱情就是互相成就,为了维持这段爱情,李银河对王小波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考大学,有个正式工作,这样二人才能“门当户对”,最终走到一起。如果他不求上进,一辈子窝在厂里当工人,最终难成正果。王小波当然深知其中利害,由于当年(1977年冬天)已经太晚,王小波​底子​又差,就没有报考(他的两个哥哥都没考上,只有弟弟勉强考上了,可见王小波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1978年,王小波在李银河鼓励下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考试题目很简单,王小波初试过了,但是复试被刷了下来。考官问他最喜欢哪位剧作家,他说萧伯纳,但是考官们也不大熟悉萧伯纳。这次考试失利是对二人爱情最重要的一次考验,二人差点就此分道扬镳。本来李银河对王小波非常看好,但是王小波在考官面前的表现让她很失望,觉得他喜欢“出风头”,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命运。如果当时他能够说些耳熟能详的剧作家,估计就被录取了。

王小波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也很后悔,他给李银河写信说:“你已经二十六七了,不能再和一个骆驼在一起。既然如此,干脆不要竹篮打水的好”。

王小波所谓的骆驼是啥意思,我没有找到当事人对此的解释。我觉得此处应该是化用了尼采的名句。尼采说,男人有三重境界,最初是骆驼,接着是狮子,最终变成婴儿。如果王小波考上大学,他就从骆驼变成了狮子,啸傲群山,百兽俯伏。可惜他没考上,还是一头骆驼,忍辱负重,跋涉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看不到方向和希望。

王小波意思,我不能再耽误你了,你该去找一头狮子了。

但是李银河也是重感情的人,或者说,分手也要有过程,不能说分就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二人感情岌岌可危之际,还有个好消息传来,就是针对王小波这种老三届考生,当年还有一次考试机会。王小波听了父母劝告,改考理工科。这次考试不仅决定着王小波和李银河有情人是否终能成眷属,也决定着王小波一生的命运。写《三体》的刘慈欣说,在他们那个年代,能不能考上大学,绝对是人生命运的分水岭。

王小波破釜沉舟,把自己关在北京郊区一间小屋里,和哥哥一起发奋苦读,每天熬得两眼通红。他只读过初中,底子太差,家里都是搞文科的,没人帮得上忙,他只能通过反复做题提高成绩。在暗无天日的复习中,给李银河写信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撑,李银河就是他的光,他的电,他的女神,他苦闷生活的英雄梦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王小波不负众望,成功考上了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

王小波考上大学,也就挽救了爱情。虽然李银河家里依然不同意,但是李银河已经认定了他,她不无歉意地对王小波说,你是我的天堂,我却是你的地狱。

李银河说,我们不要大人,无论你的父母还是我的父母,不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只是两个人,两个在宇宙中游荡的灵魂,我们不愿孤独,走到一起,别人跟我们无关。

在李银河坚持下,她的家人无奈妥协了。一方面二人情比金坚,另一方面便是王小波考上了名牌大学,光明前途就在眼前,也就没有必要极力反对了。

1980年1月11日,二人领了结婚证。他们没举行婚礼,没拍婚纱照,只是两家人各自请了一桌饭,算是庆祝。

王小波曾向李银河提分手:你已经二十六七了,不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苏东坡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一个愿字,包含了多少痛苦和无奈。人世间所有的爱情,哪怕王小波和李银河这种“纯粹的爱情”,也有着很多现实的考量。如果王小波没有考上大学,很可能就没有后来我们熟知的一切。

王小波的小说很有节奏感,每句话都力求押韵,尤其《黄金时代》,语言凝练通脱,句句都有诗的律感。

王小波被誉为“大器晚成的真正的白话文高手”,若非英年早逝,很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可谓天妒英才。

这套精装纪念版《王小波作品集》15册,李银河亲自作序,特别收入很多之前没有发表过的珍贵手稿,收藏赠人俱佳,喜欢的朋友赶紧入手一套吧,点击下方图片即可直接购买。

王小波作品全集15册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有本图书】 ¥38 购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