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抑郁成因,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隐藏的情绪

作者:感情中转站

蛤蟆先生见过心理医生随后一周的日子都感觉特别慢,他无精打采总是很早醒来,脑袋里常常出现悲哀病态的念头,白天好些,到了夜晚就会变得焦虑,哪怕漫步在冬日暖阳,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像黑白照片失去了光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抑郁成因,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隐藏的情绪

不要用自以为“好”的方式去开导身边人

好友来看望蛤蟆,河鼠陪他打牌,鼹鼠给他讲新闻,尽可能逗蛤蟆开心,而獾则在大家沉默时说起了和蛤蟆父亲当年经历的奇遇。

比如他说“好几英里,可我们身无分文,正在那时,我急中生智……”

在被朋友的“好心”劝导陪伴后,蛤蟆筋疲力尽,却在凌晨就辗转难眠一直到清晨。

总算到了咨询时间,蛤蟆再次踏上去咨询师的路上五味杂陈,但对于再见咨询师还是存在期待的。

蛤蟆在首次咨询中并不是一无所获的领悟的道理是:必须完成的事,要靠自己才能完成,他们越来越清楚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抑郁成因,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隐藏的情绪

准确真实的描述感受比模式回答更重要

再次和咨询师苍鹭面对面。

咨询师开口说的还是那句话:“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蛤蟆不假思索地说:“挺好的,谢谢!”很小的时候大人就这么教他回答的,如今不假思索地回应,不过是条件反射,不代表任何真实想法,对咨询师这样的寒暄毫无兴趣。

咨询师苍鹭再次问同样问题:“我再问一次,你现在真实的感觉是怎样的”

蛤蟆觉得非常不自在,反问“你说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们并非故意表现的愚钝,他和许多人一样从未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言语形容,更别提对别人说的。

在不愿面对接纳的问题面前,其实人下意识已经运用了策略,成功逃避了自我认知。迎来送往的开场白与互动,成为了我们的面具,但真实的“感觉”似乎很少人会能够准确的描述并讲述。

咨询师苍鹭换了一种方式,把问题更直观化,拿出一个白板,上面画着一支温度计,告诉蛤蟆,这是个情绪温度计,最低刻度是1,代表状况很糟糕,最高刻度是10,代表此时非常愉悦,他让蛤蟆把自己的情绪温度画出来。

蛤蟆毫不犹豫地在1和2之间做了记号。

接下来蛤蟆也承认自己有过自杀念头,当面对了沉重自己不敢提及的话题后反而蛤蟆如释重负了。

​苍鹭再次问了蛤蟆同一个问题:“那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蛤蟆垂下头:“我感觉自己糟透了。”他一边说着一边哭了起来,“我的朋友们都受人尊敬,但我好像是个笑话,这一辈子都一事无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抑郁成因,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隐藏的情绪

勇敢面对自己的“不好”

蛤蟆抽泣着讲述着自己为什么感觉这么糟糕。

他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不像河鼠,鼹鼠尤其獾那样受人欢迎,被人尊敬,自己活得像个笑话。

​即便被朋友肯定说“好心的蛤蟆老朋友”但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小丑。

​首先是河鼠对自己的态度。

蛤蟆先是被一群混混追捕,好不容易脱险,却不小心掉进河里差点儿淹死,是河鼠把他救了起来。

被河鼠救起后,蛤蟆打算回家,却发现自己的庄园被一群黄鼠狼霸占,本想夺回自己心爱的家,却被黄鼠狼打得落花流水,只好灰溜溜地回到河鼠那。

但面对好友面对的困境和灾难,河鼠不仅没有安慰,反而对蛤蟆发起了火。蛤蟆效仿河鼠的样子:“他说我寒酸、邋遢、丢人现眼。你想想,我们几个月没见了,我遭受了那么多苦难,头差点被黄鼠狼打破,可他却用这种态度跟我说话。”

​河鼠刚刚发怒,接着又来了一个让蛤蟆更为恐惧的人“獾”

蛤蟆对獾充满着畏惧,因为他长得又高又壮,气势很强,獾锐利的目光和言辞总能让蛤蟆想起自己的父亲。

因此也不足为奇的像父亲一样面对蛤蟆的遭遇不仅不会给予安抚鼓励,反而是一顿责骂“蛤蟆,你这个讨人厌的坏东西,你不觉得害臊吗?想想你犯的事,你父亲要是活着会怎么说你”

​獾的指责让蛤蟆痛苦,只是哭,却说不出话来。

面对蛤蟆的哽咽,獾接着说“过去的就过去了,既往不咎”于是大家开始计划重新夺回庄园。

蛤蟆承认獾是个天生的领袖,可却总是想方设法地来羞辱自己。​

​苍鹭问:“他是怎么做的?”

蛤蟆说:“獾总把我和我父亲放在一起比较,獾还说,我父亲曾经评价我’是个好孩子,却生性轻浮善变’,这太让人尴尬了,我觉得自己被狠狠羞辱了一番。”

苍鹭沉默了一会儿,问蛤蟆有没有其他让自己痛苦不舒服的事,蛤蟆点头却不愿说。

善解人意的咨询师问了蛤蟆一个问题:“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处在什么状态下?”

​蛤蟆回应道:“我感到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还感觉备受责难。我就像个孩子一样,小时候我被父亲狠狠责骂后,也是这样的感受。”

于是在引导下,找寻到了蛤蟆的状态,“儿童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抑郁成因,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隐藏的情绪

儿童自我状态是抑郁的成因之一

蛤蟆并不清楚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

咨询师苍鹭解释道:“当我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就像个孩子,但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他着重强调了‘像孩子一样’几个字。

​儿童状态是好是坏?

咨询师苍鹭回答:没有好坏,它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

​蛤蟆认为这个问题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因为人显然不能控制自己进入什么状态。

苍鹭问“你现在处于‘儿童状态’吗”

蛤蟆说“不当然不是,因为我在和你说话”

但咨询师继续问:“所以是为什么呢”

显然蛤蟆生气了,已经愤怒了,他希望咨询师不要再找茬,持续性的问题让自己头疼,并称自己并不是心理学家,这样不公平。

因此苍鹭结束了第二次的谈话,等待下一次会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抑郁成因,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隐藏的情绪

结语:

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好心人,但最怕用自以为好的方式去对身边人,不论是河鼠,鼹鼠还是獾,都非常真心想去帮助蛤蟆,却都在方式以及态度上有着极大的缺陷,真正想帮人就需要谨记:

一、是情绪的自控

二、是对朋友的基本尊重,爱之深责之切也要注意用词

三、是不要让自己成为主角忽略了当事人的感受

最后一点獾这个角色尤为突出,他每次在好心帮忙又或者出场时都在不断炫耀着自己的能力和光辉历史。人关注的只有自己,更何况在对方遇到感受糟糕的时候,除了让你人抵触,根本难以发挥效果。

所谓的“既往不咎”该是真的释然,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

扼杀一个人人,并不是真的摧残他的身体,而是击垮他的意识,不断否定他的价值,就像蛤蟆,抑郁的开始其实就是源于不断被否定进而自己也认为毫无价值。

​正处在“儿童自我状态”中的蛤蟆,则容易复制自己儿时的生活模式,去和人交往,不断地迎合妥协来获得表面的和谐。然而却加剧了内心的痛苦,所以抑郁也是有积蓄过程的,

​在第二次会面时,蛤蟆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准确真实的描述感受,而开始逐渐接近真实的自己。蛤蟆又有怎么的自我发现和进展,我们期待下一次蛤蟆和​咨询师苍鹭的会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抑郁成因,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隐藏的情绪

​end

文/感情中转站

(作者:筱雨,心理咨询师,专注情感领域,擅长恋爱关系挽回修复,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态家庭导致心灵创伤疗愈,孤独的人生旅程,倾听你的委屈和压力,帮来访者提升两性相处的技巧,挽回自己的爱人,经营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为更幸福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