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上书治河方案,皇帝未理睬,百年后,所写治河著作今人仍在研究

作者:大文创之淘历史

嘉庆六年(1801年),年轻的水利专家栗毓美经过科考,被选拔到河南做官。他先后担任过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被提拔为河东河道总督,主持黄河中下游的水利工程。

他上书治河方案,皇帝未理睬,百年后,所写治河著作今人仍在研究

一次,栗毓美在负责备料时,发现残缺的旧砖墙尽管经过多年雨水冲刷,泥沙浸灌,但却非常坚固,大斧也难以凿开。他想,既然砖遇泥水会更加坚硬,那么能不能用砖筑坝,用砖代埽(sào)(我国古代筑坝护堤、堵塞决口时采用的一种工事)堵塞决口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栗毓美深入民间,走访砖窑。砖工们深知砖的性能,纷纷建议用砖筑坝。砖工们的建议,加上自己的考察,栗毓美坚信砖可以代埽。

栗毓美担任河道总督后,决心试行以砖代埽的方案。他很重视调查研究,每遇狂风暴雨,都要亲自检查河堤水坝,观察水情。那时候,河南地区有一种叫串沟的水渠。这种串沟开始只是河流与堤坝之间的水滩,后来积水增多,便形成水沟,久而久之,水沟与支河串通。这样,串沟漫溢,往往漫注堤下,威胁堤基,一遇大雨,河水、沟水连成一片,造成堤坝塌陷,河水泛滥成灾。

对于串沟,前几任河道总督都无能为力。栗毓美到任后,亲自乘坐小船对串沟的情形进行了调查。然后在有险情的地方筑起了六十多道砖坝。完工不久,就遇到一场大雨。结果旧有的埽坝决口好几处,而新的砖坝却安然无恙。

他上书治河方案,皇帝未理睬,百年后,所写治河著作今人仍在研究

砖坝试筑成功后,栗毓美大受鼓舞,他满怀希望地向道光上书,建议设立官窑烧砖,推广以砖代埽的治河方案。但由于御史、尚书等人的反对,栗毓美的建议没有得到实施。

道光十八年春秋两季,河南中部地区连续遇到了近二十年来未曾有过的大洪水,好几处埽坝被水冲坏,决口成灾。栗毓美建筑的砖坝经受了洪水的考验,屹立不移。从此以后,不仅当地的人民群众,就连河堤两岸的文武官员对砖坝的威力也深信不疑。

第二年,栗毓美对几年来试用以砖代埽筑坝的经验做了全面总结,再次上书道光。这次道光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栗毓美多年来积劳成疾,于道光二十年五月在视察河情途中病故于郑州行馆。适时,鸦片战争爆发,腐朽的清政府再不过问他的建议,以砖代埽的重大改革没有得到运用和推广。

他上书治河方案,皇帝未理睬,百年后,所写治河著作今人仍在研究

在栗毓美担任河东河道总督的五年中,河南地区没有发生过大的水患。河南人民对栗毓美的死深感悲痛。当他的灵柩从河南北上运往老家山西时,沿途群众挥泪相送,竟千里不绝。

百余年来,这位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留下美名的水利专家一直被山西、河南人民深深怀念。在栗毓美任过职的地方,人们为他建立了祠庙,把他拜作河神来祭奠。他撰写的《治河考》和《砖工记》(稿本)仍是今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和水利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雷辉志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