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立青:谈谈「扯四门」

作者:梨園雜志

 剧中「扯四门」(亦名「扯门」),所以表示行路,例走之面,由中场走小边(即上场),由小边归中场,更由中场走大边(即下场),普通每面唱一句,上句多在中场,下句多在大小两边,末句必归大边,但亦视词句多少,可以变通,或在一面接唱数句(须中间不隔过门者,因举步多在过门中,若站在一面,等一过门,多唱一两句,未免太僵矣。)或一面只唱半句,或随唱随走,总之,能使四门扯足,末句是地方,固无施不可也。

立青:谈谈「扯四门」

马连良、王玉蓉之《武家坡》剧照

 凡「扯门」,首句在中场起唱,自不待言,惟若「导板」出场,则一出场所唱下句须在小鼓稍前(老虎口)唱毕,不在「扯门」之列,由此归中唱第三句,始起扯,盖以第三句作扯门首句也,此其实例,无问西皮二黄,随在可征,如《骂曹》,普通唱「平生志气」四句,皆扯四门(英秀唱此,却不扯门 ),一句一面,为「扯门」之正格;《武家坡》「一马离了」一段,即「扯门」在「导板」后者;又如《碰碑》,反调「叹杨家」一段,且有半句一面,及随走随唱者,又「扯门」扯一周,固是常例,辞句多,扯两周三周,亦未始不可(《碰碑》「叹杨家」一段,即不止一周)。

立青:谈谈「扯四门」

孟小冬之《碰碑》剧照

 「扯四门」改走三面,形式故成一正三角,大抵取台上氍毹中心团花(台上所铺氍毹,中以有图者居多)作中间一角,最是地方,其左右两角,不可离台边(兼纵横所边沿言之)太近。

 友人每有举「扯四门」为问,谓既名「扯四门」,何以只走三面者,不佞始亦无以为答,后细加研究,并征诸老内行,乃知表面虽走三面,实际固走四方,盖定例所谓「四门」者,原非走四门不可,惟因真走四面,走至台口一面,人须面向内,背朝外,不甚相宜,故以四方折成三角,大小两边往复二次,借第一点兼作第三点,所走固仍是四方之四点也。

(《半月剧刊》第一卷第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