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者的情境
從學習者的情境考慮學習内容。
據你所知,有許多學習方式,但學習者通常隻了解其中一部分。
閱讀下面的例子:
首先,你提供的支撐往往要高于正常水準。假設你沒有高于正常水準的裝置,那麼你需要想辦法獲得一個。在提供相對應高度的支撐前,你會希望減小所有關鍵接觸點的阻力。在使用支撐裝置後,你可以維持這些接觸點的旋轉,以避免更換影響正常運作的配件。其次,重新接入這些關鍵接觸點,同時移除該支撐裝置。你可能會繼續使用替換配件,但如果該配件隻是暫時使用,那麼你需要維修或更換原有配件,然後,你将重複上述這個過程。
很難了解,對嗎?你有強迫自己試圖了解或弄明白到底在說什麼嗎?
ok,試試這個版本。先看看這張圖,然後再讀這段文字。
首先,你提供的支撐往往要高于正常水準。假設你沒有高于正常水準的裝置,那麼你需要想辦法獲得一個。在提供相對應高度的支撐前,你會希望減小所有關鍵接觸點的阻力。在使用支撐裝置後,你可以完成關鍵接觸點的旋轉,以便更換影響正常運作的配件。其次,重新接入這些關鍵接觸點,同時移除該支撐裝置。你可能會繼續使用替換配件,但如果該配件隻是暫時使用,那麼你需要維修或更換原有配件,然後,重複上述這個過程。
這一次是否能夠更清晰地了解了呢?
更換輪胎的例子基于一個實驗(bransford 1972)。他們還使用了一個相似的例子,任務是洗衣服,把使用者分為以下三個組:
之前被告知是洗衣服,然後讀一段文字。
之前沒有被告知這段文字是指洗衣服。
在讀完這段文字後被告知是洗衣服。
不出所料,能夠了解文字含義并記住大部分内容的組是第一組,之前明白所指描述對象後進行閱讀的組,他們最能夠了解和保留相關資訊,特别是已經看了一張關于洗衣服的圖檔,這令他們能夠進行有效的資訊解析。
這相當重要,因為當你對某些事物已擁有相當數量的認知,會使你的腦海中形成相應的資訊圖檔,但你的學習者并沒有這些知識,是以他們無法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可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