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作者:三聯生活周刊

十四名豐腴圓潤、美豔動人的宮廷舞女,身着紗衣,面畫“斜紅”妝容,衣袂飄飄地出現在聚光燈下。或嬉笑,或打鬧,或嗔怒,人人俏皮可愛。這不是穿越劇,而是河南電視台播出過的一個為網友津津樂道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

《唐宮夜宴》的原型之一是河南博物院館藏的繪彩陶坐姿伎樂女俑。伎樂女俑一組8人,每人均為長方形面龐,盤髻發飾,身着朱彩,長裙至地,外罩綠彩上襦,裙腰高束胸際,裙帶垂于腹前或腋下,跽坐長方形席上,裙裾鋪地,手中各持樂器。七位坐姿伎樂女俑手執的樂器分别是曲頸四弦琵琶、直頸五弦琵琶、橫笛、觱篥、排箫、箜篌、銅钹,一位伎樂女俑擊掌打奏節拍,演奏的姿态十分生動。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 繪彩陶坐姿伎樂女俑,1959年出土于安陽市張盛墓。現館藏于河南博物院。繪彩陶坐姿伎樂女俑的出土,表明唐代坐姿伎樂表演的形式在隋時已見雛形。

文物雖是一件“死”的東西,背後卻是“活”的文化。一場舞蹈演出,讓河南博物院的文物“活”了。“活”了的文物有血有肉,撩撥着我們的神經和思緒。每個文物背後都有故事,或是一個人物,或是一個恢宏的朝代,或是古人的生活方式。文物讓曆史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它是我們的祖先生活過的證明,它讓數千年的曆史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

01

需要我們保護的,可不僅僅是文物

甘肅省博物館有一件著名的館藏文物,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該器物也許和原始宗教祖先崇拜有關,或是母系氏族崇拜的“祖先神”。這是在甘肅大地灣遺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唯一塑有人像的彩陶瓶。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早期彩陶中的代表性作品,因它罕見的史前人首立體雕塑形象,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成為甘肅省博物館外展率和被引用率最高的一件文物。

2021年是仰韶文化發現100周年紀念。100年前的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發現彩陶,他對比中亞安諾遺址出土的彩陶,認為仰韶彩陶與西方彩陶有同出一源的可能,便有了仰韶文化從中亞傳播而來的假說。安特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于1923年前往青海、甘肅等地考察。在随後的一年多的時間裡,他與助手發現了49處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遺址,命名為“甘肅仰韶文化”。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現館藏于甘肅省博物館,該陶瓶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距今約5500年。

甘肅、青海地區出土的彩陶,比仰韶出土彩陶工藝技術更為先進,卻很少見到代表中原文化的陶鬲、陶鼎等器物,且當時中國沒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安特生公開發表了發現和推斷,提出了“中華文化西來說”。這個說法不知刺痛了多少中國學者的心,但因拿不出有力的證據反駁,在當時幾乎成為定論。

這個所謂定論的謎底,正靜靜地躺在土層的下面等待着被揭開。1945年,穿着中山裝的夏鼐來到了甘肅,他和向達在清理辛店齊家坪遺址時,注意到灰坑的表土和填土裡有幾片黑色花紋的彩陶,圖案和陶質皆與齊家彩陶大相徑庭。這次發掘,從地層上證明了齊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以此為基石,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正确年代序列被建立。夏鼐也将安特生定義的“甘肅仰韶文化”改名為“馬家窯文化”。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 新石器馬家窯文化代表性器物:變形蛙紋彩陶罐

1956年到1957年,河南發掘了廟底溝遺址和三裡橋遺址,兩個遺址都分為兩期,而第一期都同屬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具有從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特征,三裡橋二期則屬于龍山文化。由此證明了仰韶文化是中原龍山文化的前身,徹底打破了安特生的“中國文化西來說”。

仰韶文化的陶片隻是中國衆多文物的切面。這些文物以确鑿的證據打破了西方考古學界的傲慢與偏見,反駁了西方學者的草率定論。

文物是曆史的見證。我們保護文物,不僅僅是保護傳統文化,更是保護我們的曆史。

02

古人的生活,和今人一樣豐富多彩

說起文物的意義,話題顯得嚴肅又沉重,但其實文物也有時髦的一面。

潮流是個輪回,就拿女性的穿着打扮來說,唐代的女性有假發(義髻),明代的女性穿高跟鞋——考古學家們在北京定陵明孝端皇後和孝靖皇後的墓中挖掘出了大量的衣服和鞋,在19雙鞋子中,有11雙尖頭鳳足高跟鞋。而在敦煌壁畫裡可以看見各種款式的挎包,放在今天,樣式也毫不落伍。

70年代,在洛陽南郊還出土過一件細頸玻璃瓶,經過化驗為鈉鈣玻璃,研究者認為這是在地中海沿岸及伊朗高原被普遍使用的香水瓶。即便到了今天,香水仍舊是時髦人士的必備單品,看來我們的祖先也走在了潮流前沿。

透過文物,我們得以管窺古人的“衣品”,也會發現,古人的都市生活——即便沒有網絡,沒有現代化的餐飲和娛樂設施,也同樣豐富多彩。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 唐三彩牽引胡人俑,館藏于洛陽博物館。胡人頭戴黑色幞頭,身穿綠色大翻領黃色長袍,腰束布囊,足穿黑色長靴。粗眉垂眼,嘴角下垂,雙手曲置胸前作牽引狀,頭與身體微右扭,眼睛向上看向右後側高大的馬或駱駝。

在唐代,洛陽是僅次于長安的第二大城市。商貿發達,設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其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繁榮,帶來了西域的商賈、文化和生活方式。那些唐朝人沒有見過的商品出現在市集上,都被冠以“胡”名:胡琴、胡笳、胡餅、胡椒、胡桃,胡豆、胡蘿蔔、胡麻……對外來文化包容的洛陽人,喜愛着胡裝、食胡食、奏胡樂、跳胡舞。

洛陽曾出土的衆多造型各異的三彩胡人俑,就見證了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下,唐朝人衣食住行、娛樂生活等各方面的豐富性和多元化。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文物應該古樸又端莊。但随着一些文物從博物館的陳列品走向了網絡平台,人們發現文物不僅“時髦”,也有許多有趣的巧合,和今人的生活存在某種聯系。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 3200年前小陶豬,現館藏于三星堆博物館。造型讨喜,先見其眼,身材圓潤,鼻孔圓圓,粗糙的陶胎不減憨态,斑駁風化磨不滅千年前的笑意嫣然。

在近年三星堆聯合遺址考古發現中,有一個小陶豬吸引了衆多網友的目光。小陶豬外形酷似某款著名手機遊戲的小豬形象。而更為湊巧的是,三星堆博物館的另一件館藏文物青銅大鳥頭酷似同一遊戲的另一個大鳥主角形象。網友們在微網誌上打趣說:“三星堆再努努力,湊齊主角就可以‘申遺’了。”

小陶豬隻是三星堆考古中的一個趣聞。三星堆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考古發現,它的發掘将數千年前的燦爛展示在我們面前,把四川地區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又證明了四川的古代文明并不像史書記載的那麼野蠻、落後、閉塞。恰恰相反,早在西周時期,四川和處在關中的周王朝就有很緊密的聯系,這打破了人們固有的《蜀道難》裡寫的蜀地“不與秦塞通人煙”的概念。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 商中期罩金面青銅人頭像。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三星堆的青銅雕像的出土填補了中國商代青銅人物雕塑及中國早期關于偶像崇拜的空白。

蠶叢、柏灌、魚凫、杜宇、蜀王,一個個傳說中的名字浮現在耳畔。那些中原地區從未見過的造型:青銅縱目面具、青銅人像、青銅神樹,均因誇張的外形,奇特的風格,充滿了異域的神話色彩,被世人所關注。

有知乎網友發貼,用了四個詞語形容三星堆:“恢詭浪漫、舂容大雅、铿訇辯肆、不師故轍。”文物的魅力可見一斑。

03

文創,博物館的“另類”展區

在過去,博物館一直難以逃脫“傳統”“老套”“古闆”“高冷”這樣的形容詞。在博物館中規中矩的陳列中,如果我們不是專業參觀者,看到的僅僅是靜态的文物展覽,文物的旁邊标注着名稱、出土地點、器型和其他資訊。這些幹巴巴的資料無法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也很難産生興趣,是以大多都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現如今,各類文創的産生慢慢消解了這樣的概念。新穎的文創産品滿足了年輕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時成為讓我們能回顧、審視、了解自己民族和傳統文化的視窗。

視訊加載中...

△ 點選播放視訊《國寶不止一面》

如今在天貓上搜尋,可以看到許多博物館的官方旗艦店和特色商品,比如河南博物館的考古盲盒、三星堆博物館的古蜀徽章等等。這些文創産品以當代人的審美複刻了傳統文化形象,打破了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壁壘,同時吸收和轉化了各大博物館藏品所具有的符号價值、人文價值和美學價值,以産品背後的文化故事為賣點,收獲了大量年輕人的認可和喜愛。

傳統的即是現代的,美的即是好的。古老的器物是傳統文化的密碼,也是載體。博物館由古老器物産出的各類文創産品除了其商業目的之外,根本的目的仍是文化的推廣與傳播。文創産品延展了博物館的功能,成為了博物館的“另類”展區。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博物館:從文物倉庫到網紅店

△ 博物館妙趣系列盲盒

2021年,天貓與五大博物館聯名推出的15款妙趣系列考古文物盲盒也是這樣的目的。同時,天貓還聯合李佳琦共同助力博物館的文化傳承,讓人們在娛樂的同時,通過文創了解文化,感受美好,感受文物的溫度。此外還有晁然、金銘、邢昭林等主播在直播間裡共同推廣。文創ip的成功是傳統文化與新時代審美的成功結合,既展現出了傳統文化的營銷價值,亦證明了傳統文化長久的生命力。

文獻參考:

[1]《喚醒沉睡的文物》,作者高雪梅,刊載于《瞭望東方周刊》2017.05;

[2]《洛陽地區唐墓出土胡俑研究》,作者楊威,本文系西北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18;

[3]《三星堆的青銅人到底是不是“外星人”》,載于三聯中讀出品《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着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曆史》節目

(圖檔來源:河南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天貓、視覺中國)

策劃:三聯.creative

監制:沈藝超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幸鵬

作者:一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