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青往事:久違的馬燈

作者:回眸如煙往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曆史中的人、人的曆史…...

馬 燈

那是在1975年,我在遼西插隊的時候,當地生産大隊為了解決我們三十來号知青的吃菜問題,就在屯子裡給我們劃撥了一塊菜地。

屯子的中間有一條小河,屯子也就被這條小河隔成了南北兩個自然屯,這塊菜地就在屯子的中央,是以也就靠着小河邊在兩個屯子的連接配接處,大約有二畝左右,園子的周圍是半人高的石頭矮牆,防止小雞小豬進園子拱菜牆頭上栽上了酸棗刺兒,看起來應該很安全;園子的大門是用樹棒子加鐵絲綁的,簡潔粗劣,用一根細鐵鍊子加了鎖。白天在衆目睽睽之下應該沒問題,不會有人去偷,可是晚上就難說了,因為那時我們的院子裡的白菜洋芋黃瓜豆角柿子茄子的品種不少,正值采摘季節,長得已經果實累累很是茂盛,難免不會被屯子裡的懶婆閑漢偷襲竊摘——是得想個辦法。

經過大隊革委會主任的同意,商量着決定從我們的知青中間選一個人來專職看菜園子,商量來商量去,這個任務就落在了我身上。因為那時我是知青點的夥食管理者,選我看菜園子我想也算是“人盡其才”。于是從決定那天開始就開始進駐。

由于專職是看守,是以白天就沒什麼事情,除了想勤快點幹點拔草和澆水綁豆角架什麼的零活以外基本沒什麼事了。關鍵是晚上的值夜,你總不能露天吧。于是我就從生産隊扛來九根木杆又借來一塊大大地苫布,在園子的水井傍邊搭了一個三角形的類似于印第安人住的帳篷,帳篷裡用兩塊跳闆隻了一張床,床上支起了一個蚊帳,(那裡晚上蚊子太多)放上行李,一個看院子的小窩就此基本完成。

看園子是個寂寞的活計,白天黑天的大多數時間都是自己獨守,白天還可以,磨磨蹭蹭地幹點活也就混過去了,可是到了晚上守着這個一片深綠的菜園連個燈亮都沒有,手裡的電筒怕費電自己還舍不得用,什麼事也幹不了隻能躺在帳篷裡數星星,幾天下來我就有些難耐寂寞了。由于院子裡沒有線杆,拉電燈的設想很快就成了泡影。沒辦法我就得想點别的辦法。

有一天我去後街的生産隊給知青點買豆腐,無意中看見小隊部牲口棚子橫梁上的馬燈,立刻引起了我的興趣,那玩意第一不用電,有點煤油就能點亮,而且那玻璃罩子的馬燈還不怕風,挂在我的窩棚裡是在合适不過了。心裡拿定主意,就用知青點的夥食經費錢(十二進制)去供銷社買了一盞馬燈。

買回來以後自然是愛不釋手,上生産隊要了點煤油就派上了用場,當天的晚上,我躺在窩棚裡,望着挂在橫梁上的亮晶晶的馬燈,心裡别提有多得意了。别看這一圈略帶昏黃的燈光雖然有些朦胧,但是有了它晚上我的窩棚裡就有了活氣,有了内容。從此以後每天晚上我都帶上兩本書在燈下看,看到興起,便借着燈光寫下自己的感受。我曾在我的知青回憶裡寫道:在我看菜園子的一個夏天裡,别的收獲不敢說,小說類的書我是看了不少。除了中外名著之外,還有當時很難借到的什麼《基度山恩仇記》、《望鄉》、《野性的證明》都是在這個時候看完的。除此而外,我還把從老百姓家翻出來的缺頭少尾的的《七俠五義》、《施公案》、《十二隻金錢镖》也拿來看。

閑着沒事的時候,我還堅持天天寫《菜園日記》。隻可惜的是在以後的幾年裡,不知怎麼就遺失得再也找不到了。我還清楚地記得寫過這麼一小段:……初秋的夜晚,百無聊賴的我坐在園子牆外的小河邊,腳泡在水裡,頭枕着老柳的樹根靜靜地望着夜空。一切都是那樣的寂靜,漫天的星鬥就像黑絨布上鑲着的珍珠閃閃發亮。偶爾有一顆飄然而逝的流星劃過,便牽動了我的情絲。人常說,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這漫天的星鬥中,這浩瀚的銀河裡,有哪一顆星是我呢?……

不知不覺當中,日子過得飛快,轉眼就到了砍菜的季節。白菜入窖之後,我的護園使命業已完成,就趕緊收拾着準備打馬回山了。在拆棚子的時候,我望着空空蕩蕩的菜園,不由得有些感慨。總體來說,在看菜園的這一整夏中,是我在插隊以來過得最開心、最閑适和最難忘的一個夏天。知青點收獲了秋菜,我卻收獲了一個思考的階段人生。再見了,我的白菜洋芋!再見了,我親愛的菜園!

功德圓滿,我撤下了伴随我一個夏秋的馬燈,用抹布蘸着洗衣粉擦得光亮如新,換了新的燈芯,小心地收藏到了我的箱子裡,用以留作了我知青年代的紀念。直到抽工回城,這個馬燈一直跟着我,換了幾處房子我都沒舍得放棄,今天意外地又重制了出來,我好高興,好感慨。啊,我久違的馬燈.......

中國知青網閑人一個

知青往事:久違的馬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