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 10月26日 11:11
撰文:楊麗 關鍵詞:雲計算實踐,中小企業,移動資訊化研究中心 移動資訊化研究中心認為:率先實踐中國雲計算的企業使用者容貌逐漸清晰,北上廣深中小型民營企業是率先實踐…
撰文:楊麗
關鍵詞:雲計算實踐,中小企業,移動資訊化研究中心
移動資訊化研究中心認為:率先實踐中國雲計算的企業使用者容貌逐漸清晰,北上廣深中小型民營企業是率先實踐雲計算部署的主體。
根據移動資訊化研究中心2016年6月的資料顯示:
按照企業性質劃分,民營企業占63.9%,而政府機關機關,非政府組織和盈利機關卻僅占不到5%(含計劃1年以内上線企業)。
按企業使用者規模劃分,50-200人規模的企業占39%,而10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卻僅占13%(含計劃1年以内上線企業)。
按企業使用者區域分布劃分,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帶雲計算部署尤為靠前。而東三省、西北、西南等地區則十分落後。
綜合來看,北上廣深地區的中小型民營企業率先扛起了雲計算實踐的大梁。
一、政府隔空喊話看好雲計算,但實際上雲計算普及率偏低
按照企業性質劃分,民營企業占63.9%,國企及事業機關占18.4%,外資企業(外資控股)占12.9%。而政府機關機關,非政府組織和盈利機關卻僅占不到5%(含計劃1年以内上線企業)。
很明顯,民營企業雲計算普及率最高,然而政府卻隻占3%,這個數字強烈的反差背後,說明政府機關機關雖然嘴上說擁抱雲計算技術,但是在真正的落實方面,卻稍顯滞後。歸結到思想意識層面,實際上是政府對資訊化的實踐思路出現了問題。
第一,從政策方面看,雖然政府對雲計算制定有相應的政策和發展方向,但是卻并沒有明确、細粒度的條款出台,很多部門不敢越過傳統軟體直接上雲,這制約了雲服務的推進。
第二,雲計算安全問題一直是政府非常關注的話題。政府也出台了很多雲計算安全的保護措施。但是,相對來說,國内雲計算安全體系還不夠成熟,這也是政府所顧慮的一點因素。
第三,政府對雲技術的投入實際上并不小,但是行政部門往往看重具體“實物”的配置,而忽略雲計算這種“摸不着”技術的價值。
二、中小企業雲計算的實踐後勁依然強勁
按企業使用者規模劃分,50人以下規模的企業占12%,50-200人規模的企業占39%,200-500人的企業占17%,而10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卻僅占13%(含計劃1年以内上線企業)。
整體來說,50-200人規模的企業雲計算部署的普及率最高,這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50-200人規模的企業的業務發展處于高速增長期,業務結構變化快,而雲計算本身的優勢是最能滿足這類企業彈性變化的需求。
第二,這類企業對成本的敏感性最高。這意味着企業對成本的訴求較高,盡可能少地投入人力财力。而雲計算的運維服務和傳統桌面端的服務不同,前者的優勢在于能極大的降低人力成本。
第三,這類企業初具規模,人力資源和管理邏輯架構的複雜度不高,産品的傳遞基本按照标準化的方式進行,一般性的管理軟體都能契合這類企業的需求。
三、資金實力越雄厚的地區,雲計算滲透率越高
按企業使用者區域分布劃分,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帶雲計算部署尤為靠前。而東三省、西北、西南等地區則明顯落後。
從國家發展角度講,在計劃經濟時代,全國各地的經濟主要依靠的是國家性投資帶動,以制造業來說,各地差異并不明顯 。随着市場經濟的到來,制造業逐漸沒落,圍繞京津冀,長江三角,珠三角,川渝地區四大區域經濟發達帶,經濟發展速度迅猛。
這是因為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極大提升了資源使用情況。市場經濟激發了生産積極性,使企業得以保持健壯的營運。反過來,經濟的發展則更加推動了企業生産發展。是以,這類地區的企業能夠保持一個良性發展,在雲計算到來時,這類企業也率先開始雲計算實踐,并最早享受到雲計算帶來的紅利。
而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之後,因缺乏國家經濟刺激等的有地推動,西南、西北三線卻陷入惡性循環,經濟越不發達,對雲計算的認識越低,雲計算的普及率越低。
移動資訊化研究中心分析師建議
移動資訊化研究中心分析師楊洋認為:
政府一直是傳統資訊化的主力,但是在新技術新應用落地的今天,我們發現:政府機構甚至包括國字頭背景的企業級使用者已經落伍了。
每年,政府針對創新應用做出的努力并不少,釋出的雲計算報告都在強調雲計算對國民經濟推動發展的作用。但是起到标榜作用的機構,尤其是國字頭背景的機構,在創新應用的實踐步驟和實踐稍顯謹慎。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面,仍然有一些國字頭的機構已經開始在這方面做出積極的嘗試,今年銀監會強調了70%非核心業務要上雲端。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号。
除了在政策上要進行倡導之外,還要在一些落地政策要進行切實強化。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需要有具體落實的政策;二是适當補全雲計算應用所需的配套設施;三是政府需要有具體的實施案例,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先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