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直隸總督方觀承是蔚縣的功臣不是曆史罪人

作者:京西文苑

在蔚縣老一代人中,談起南蠻子方觀承無不恨之入骨。其罪狀在民間廣為流傳,收集在田永翔任主編、徐俊峰任副主編的《蔚縣民間故事卷.上卷》一書中,有《方觀承在張家口》《方觀承下蔚州》《方觀承進京》《四字奪魁首》《方觀承上任以後》《鳳凰台與方觀承》等有關方觀承在蔚縣的傳說。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民間傳說,都講得活龍活現,出神人化,精彩之極。

清直隸總督方觀承是蔚縣的功臣不是曆史罪人

這些故事和傳說的梗概主要講得是方觀承年輕時生活落魄,窮困潦倒,流落到張家口以賣字畫為生,在武城街寫牌匾,被一位蔚縣拾糞老人羞辱後,流落到蔚州尋找老人學習書法,他受盡磨難,忍辱負重,寄人籬下,虛心求教,終于學得真谛。後來考中進士,殿試對乾隆帝的提問對答如流,深得乾隆皇帝賞識,趁皇帝高興之餘,提出要做蔚州知州之請求,立刻得到恩準。

來到蔚州任職之後,心胸狹窄,嫉爐心強的方觀承,不感蔚縣人之恩德反而恩将仇報,幹盡了許多不得人心的壞事,方觀承深知堪輿風水之說,他看到蔚州山川秀麗,樣光瑞氣,是塊風水寶地,在朝的魏象樞、李周望位居高官,按其天象,期州将來還要出五鬥三升的芝麻官,于是他暗中用盡心機,從硫壞蔚州風水做起,先在西合營四十裡鳳凰台,蓋起泰山廟,并親自寫了一塊“北鬥泰山“的匾額挂在山門屋檐下,以泰山壓頂之勢壓住蔚縣鳳凰頭,意為讓展翅飛翔的金鳳凰永遠不能飛騰,讓蔚縣這塊風水寶地,變成一塊不出人才的地方:同時他又将在吉家莊南的定安河改道,以圖斬斷蔚縣龍脈;還說方觀承在縣城西街命人挖地三尺,又在鼓樓西側蓋起了十八個廁所,為報複蔚縣人費盡心機,無其不用。延至今日這些荒誕不經的故事仍在蔚縣民間流傳。

清直隸總督方觀承是蔚縣的功臣不是曆史罪人

作為民間故事和傳說我們不能将其當成真正的曆史來講,也不過是做為茶餘飯後的笑料聽聽而已!

其實曆史上直隸總督方觀承是清代一位廉潔、勤政、務實、一心為民的官員,他一生辦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方觀承是安徽桐城人,方家系桐城望族,方觀承祖上曆代為官,因其祖父與父親受《南山集》文字獄牽連,被流放至黑龍江,方觀承及其弟方觀水因年幼免流放,寄食金陵今南京清涼寺,兄弟二人每年要到塞外探視親人,往來南北,倍嘗艱辛。少年時的家庭坎坷,長期的跋涉遊曆,并沒有使方觀承頹廢萎靡,反而磨煉了他的意志,在遊曆中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風俗,所當設施,為他日後所作所為奠定了基礎。

方觀承非正式入仕,他的入仕和升遷與平郡王福彭關系密切。雍正九年(1731年),經人推薦,方觀承入平郡王福彭王府為幕僚,頗受賞識。以後迅速升遷,後任直隸按察使、布政使。乾隆十一年(1746年)署理山東巡撫,後升任浙江巡撫。此後不久,方觀承升任直隸總督任職達20年之久,政績卓著,特别是以治河最為顯著,同時他還十分重視農業,他認為“養民之本,莫要于務農”他要求督撫及以下官員要“善體朕意”重視農業,發展農業。他因地治宜大力推廣适合當地的棉花種植,親自繪制了禦題棉花圖,深受乾隆皇帝賞識。

清直隸總督方觀承是蔚縣的功臣不是曆史罪人

嘉慶十三年(1808年),嘉慶皇帝下旨由朝庭重印此書,方觀承推廣棉花種植,既解決了人們穿衣禦寒的問題,又推動了直隸棉紡織手工業的發展。方觀承還注意農田水利建設和植樹造林綠化環境,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同時他在赈濟災民、倉儲等方面建樹頗豐。

作為封疆大吏他長于識人、用人,方觀承在任期間守令丞尉提拔了10餘人,如後來成為封疆大吏的周元理、李湖等人。方觀承在直隸總督任上近20年,“政無巨細,皆殚心盡力赴之”得到時人很高的評價:“其為上為德,為下為民,皆見于奏疏之中,著有成績,畿輔歌詠不衰——"方觀承也得到乾隆皇帝倚重,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賞加太子少保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元月,加太子太保銜。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乾隆皇帝南巡,曾賜詩褒獎,對方觀承的政績給于充分肯定。

清直隸總督方觀承是蔚縣的功臣不是曆史罪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八月,方觀承病逝于任,享年71歲。乾隆帝在禦旨中說:“方觀承老成曆練,任直隸總督兼理河務二十年來,奉職恪勤,方資倚任一今聞溘逝,朕心深為珍撫。“清廷賜谥号“恪敏”,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入祀直隸名宦祠,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人祀賢良祠。

從方觀承從政經曆來看,他根本沒有在蔚州任過知州,更不會越級幹預地方的具體事務,從為官為人來看,他絕不會做出那些出格之事,對在蔚縣的傳說純屬訛傳。

清直隸總督方觀承是蔚縣的功臣不是曆史罪人

對方觀承這位勤奮實幹、執政為民,曆史上享有盛譽的官員,我是知之甚少,對他還是籠罩在民間傳說的陰影中,對其正面的了解也隻是在多年前看到賈曉同志在《張家口日報》上發表的一篇短文中,我才對方觀承有了初步認識。

修志之餘,翻閱1995年版《蔚縣志)《雜記》第一章《文獻選記》.細讀乾隆二十二年三月戶部奉禦旨議裁蔚縣歸并蔚州谕示一文,方知撤縣并州之舉是方觀承以直隸總督的名義直接上書朝廷,得到乾隆皇帝恩準後,戶部奉禦旨轉發了撤并方案,得以實施。這次重大的機構調整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民國二年(1913年)改州為縣,蔚州的建制延續了156年,為今天的蔚縣的行政區劃(基本)奠定了基礎。

清直隸總督方觀承是蔚縣的功臣不是曆史罪人

站在曆史的高度來看,方觀承當時撤縣并州的舉措是完全正确的。當時蔚州、蔚縣同屬宣化府管轄,共處一城,以街市分東西管轄,互不隸屬,而境内州屬350個村堡和縣屬240個村堡犬牙交錯。有州民居縣地者,有縣民面居州地者,因為互相同婚,凡是遇到訴訟官司,案犯兩地并拘,涉及到種地納糧,兩地分納。

清直隸總督方觀承是蔚縣的功臣不是曆史罪人

凡此種種弊端,給兩地行政管理造成很大困難。方觀承又從蔚縣行政區劃的曆史演變說到“從前因州縣分隸兩省,奉谕旨将蔚州改歸直隸是以未經裁并。今就現在情形而論,拟應斟酌議裁,以規簡易。“方觀承将明清兩朝蔚州蔚縣的行政區劃變化簡單地用“從前"兩字代替,實際上造成州縣并存的原因,應追述至明初。明洪武四年(1371年)撤境域内靈仙縣并人蔚州,隸屬山西大同府,仍領廣靈、廣昌、靈丘三縣。洪武七年(1374年)又在境内設蔚州衛,同時廢掉境内定安縣,并人蔚州衛,屬山西行都司,而在明宣德五年(1430年)又将蔚州衛歸屬了新組建的萬全都司(治所在宣化)。清初蔚縣仍屬山西大同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州縣同治蔚州城,而分屬大同府和宣化府分治,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皇帝親自拟旨又将蔚州改屬宜化府,而這時正是将蔚縣并入蔚州最佳時機,而“未經裁并"造成曆史的遺憾,曆經29年之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才由方觀承奏請朝廷,撒縣并州。這一重大的機構改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消除了上司體制的二進制化,理順了關系,提高了辦事效率,節省了行政開支,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發展,利國利民,有百利而無一害,細細分析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清直隸總督方觀承是蔚縣的功臣不是曆史罪人

在看方觀承撤縣并州的具體方案,他“辦事周詳"的工作作風得到充分展現,事先他做了大量調查研究(是否來新私訪沒有記載)撤并後州屬面積、戶數、人口都做了測算,認為“總計兩邑村莊不滿六百,民戶未足三萬,事務不至紛雜,一官足資治理”又一次強調指出*一城之中分置州縣兩官,而所管村莊又複參差錯雜.難以整頓,實為冗設,應請将蔚縣一缺裁汰"府縣所應征公糧、雜稅、軍糧由蔚州征收,倉儲由蔚州常平倉收儲,文廟及各壇祭祀由蔚州統一組織實施。尤其對學校歸并,方觀承給于高度重視,他說:“今蔚縣雖議裁歸蔚州,而讀書士子,依然如舊。"同時又重點指出“且宣屬文風唯兩蔚為盛”不能以歸并為由,将人學定額減少,方觀承在這裡對蔚州蔚縣教育在宣化府所轄州縣地位給于充分肯定,并讓原州訓導專門負責撤并後鄉學的日常工作,并沒有象傳說中那樣,嫉妒蔚縣出人才。方觀承在撤并方案中,最核心的是裁減冗員,減少行政開支,方觀承将知縣諸世锺,請示戶部後調補盧龍知縣,教谕李延梅、典史王仕宏栽減回原籍侯補待崗,将蔚縣養廉銀、經費銀、典史養廉銀共一千零三十一兩五錢五分,一并裁減上解歸公,縣衙其餘人員被全部解聘回家。這樣涉及到個人切身利益的人事改革,必然招至部分人等強烈反對,我想這可能是抹黑方觀承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書目

(①)河北蔚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蔚縣志》中國三峽出版社1995年版

(2)張淑霞主編《直隸總督傳略》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3)田永翔主編、副主編徐俊峰《蔚縣民間故事卷·上冊》蔚縣民間文學三套內建辦公室印制

2020年11月20日

(本文選自《蔚縣文史資料選輯》第26輯)

劉國權,男,1949年5月出生,蔚縣政協原經濟社法科科長.現任《蔚縣志》執行主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