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幅珍貴字卷的問世

作者:圓如明月
一幅珍貴字卷的問世

1977年3月,經中共中央準許 鄧小平同志終于第二次出來工作了。可是,由于來自黨内極少數人的阻力,他卻遲遲不能進入中央政治局主持工作。當時,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衛戍區副司令員的著名書法家張西帆将軍,聽到這個消息後,怒不可遏,長歎道:“他比誰差?!”于是,揮筆寫下了兩句長聯(後稱天海字卷):

天外人歸廣場上歡呼聲壯,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上款:喜登邑公複位即句,下款:一九七七年三月,西帆(章)。

此聯書後,張西帆将軍将其懸挂在自家的書房裡,但沒有裝裱。一晃幾年過去了,家中親朋好友來訪,無不被這幅“莫名其妙”的書法對聯所吸引。常有朋友發問:“登邑公何許人也?”對此,張老每每含糊其辭:“登邑公就是登邑公呗!”張老将軍是不願透露内心秘密的。

1983年隆冬,張将軍家裡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原是他的同鄉戰友、北京軍區宣傳部長曹出水同志,他一進門便注意到了這幅對聯。伫觀許久之後,他突然叫了起來:“啊,我明白了,登和邑(右耳)合起來就是“鄧”, 你這裡講的是鄧公!”張老欣獲知音 ,喜出望外:“老曹啊,你猜的太對了,我是踏破鐵鞋覓摯友,尋來全不費功夫啊!”頓時,兩人齊聲大笑。

翌年2月,張西帆将軍怎麼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動,整天琢磨着家中那幅對聯:既然有那麼多人關注,何不裱起來,請識者題記留念呢?主意一定,他就讓人把對聯裝裱後拿到醫院,先交曹曲水同志,請其占“頭版頭條”。曹曲水同志題曰:“一九七七年三月,西帆同志以所書此聯語示予,當予解得聯語詞意後,二人相對欣慶者良久,謂:隻要此公出山,定能撥雲化日,地轉天回,人民大業就會勝利。今七載過去了,回顧祖國曆程,正如當時所預料者,因記其經過情況如上。”接着又交給在隔壁住院的幹部部長甘思和同志,起初,甘部長說:“我字寫得不好。”,但定睛細讀,立地墨趣大發:“兩句二十二字,寫出了中國人民的心聲。”當時,蕭克将軍的兒媳婦宋醫生正在眼科工作。她受托将此聯轉交給老公公。豈料,蕭老見此愛不釋手,連忙揮毫:“也有同感。”事後,這件事又被老鄰居孫毅老将軍知道了,他可是個急性子,拿起筆就題,别看他已80多歲了,可寫起字來卻非常認真,不一會兒“衆望所歸,聯語生輝”8個字躍然紙上。當天,孫老帶上字卷親莅張西帆同志的宿舍,一進門便喊道:“老張呀,你這個字卷可是個國寶呀!”孫老題後,又有郁文、廖冰、莫華骅、李納、周而複、魏傳統等人紛紛題賀。李維漢同志獲悉此事後,雖然罹患重病,但他卻一再表示等身體康複後補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李老終因病重不及命筆而抱憾辭世。

字卷宛如火炬一樣,頻頻傳遞,周邊很快被題滿,隻好再次裝裱,使字卷擴充到了3.5米高,1.4米寬。首筆為八一電影制片廠政委慕湘,繼為北京軍區組織部長王宗槐和夫人範景明,還有老将軍王平同志。王老開始說:“咳,長時間不寫毛筆字了,寫出來難看。”可是,一見字哦,卻笑逐顔開:“要題,一定要題。”随後題藏頭詩一首:“願求九州早飛騰,公舉上司俱賢能,長風破浪賴指引,健兒十億氣正雄。”時間為1984年8月22日,正好是鄧小平同志81歲大壽之日,真是無巧不成書啊,他高興地拿起圖章就蓋,随即發現,“喲,藏書章!”張西帆見此,忙插話說:“藏書章不是更好嗎!太有紀念意義了。”無獨有偶,北京軍區老政委李志民将軍也有類似佳話。他開始說:“眼睛都快看不見了……”但等展開卷一瞧,頓時驚歎道:“啊!難得一見,快給我放下 我要好好題,我們的幹部應有此見解!”說完欣題七言絕句一道:“野火遍地燒不盡,天外人歸華夏晴,滄海大歌英雄在,德高望重鄧小平。”

一幅小小字卷,竟然牽動了四面八方的朋友競相題跋。1985年春,中國第一屆書法家協會大會在北京召開,黑龍江省文聯主席沈重,湖北武漢市文聯主席張昕若等人會後一同拜訪張西帆同志,見到此卷後,二老忙說:“我們也要題嘛。”張老先聲奪人:“我字少,我先題。”随後題寫了“補天”二字;沈重接着說:“我的字也不多。”拿起筆便寫下了“億萬人民的心聲。”在場的還有著名詞學家吳丈蜀先生,沒想到,他當即吟誦了調寄《涴溪沙》:“舉國瘡痍賴振興,寫來字字見真情,盡傳禹域衆音聲。我服識高兼有膽,伸張正氣鬼神驚!斯聯宜付後人銘。”

題到這裡,字卷上的空隙已所剩無幾,但看到左上角還有一席之地,中國《當代》雜志總編輯肖永義同志便賦詩一首:“寒梅再放香尤洌,惡竹雖除恨豈消,筆舞千帆墨當酒,蘭亭未可勝今朝。”其大意是說,這比曆史上的蘭亭之會更有無法比拟的意義。是的,年逾91高齡的全國僑聯主席張國基先生的這首詩,不就是對鄧公豐功偉績的真實寫照嗎!“一輪紅日起東山,普照神州笑眼看;共浴晴光增溫暖,互相歌頌慶平安;城鄉處處彌春意,社隊人人樂飽餐;萬衆同心營四化,兩番經濟允能攀。”

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同志 打電話給張西帆同志,詢問字卷的來龍去脈,并叮囑:“拿來給我看看,我也應該題嘛!”可是,當他見到字卷後,卻又遺憾“得見甚晚”。随後補記了多年心曲:“同過橫流滄海,得輔英傑鄧公,祝願君躬長健,諸賢齊步諧聲。”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總參謀長楊得志同志也打電話詢問此事,就這樣,楊老成為在天海字卷上題字的最後一人。因為在楊老提筆之時,字卷上幾乎沒有地方留題了,尋來找去,在字卷的右上角的一塊空隙總算寫下了3個字:“擎天柱”。此時,楊老似乎為自己有幸成為最後一位題字者而感到欣慰,會心地笑了起來。

從此,天海字卷再也無空隙可題了。盡管如此,仍有很多人紛紛表示要題字助興,毛筆字寫不下,有人幹脆提出用鋼筆字題。然而字卷有限,情無限,人們隻好望卷興歎。就這樣,一幅讴歌鄧小平同志的長軸書卷終于圓滿地劃上了一個句号。在這幅字卷中,先後有36位同志題跋,75顆印章道出了全國12億人民的共同心聲。在很短的時間内,先後有軍事博物館、曆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機關來人來電索要此件,一期作為重要“文物”進行收藏陳列。

更令人驚喜的是,此消息不胫而走,很快被鄧小平同志知道了。1991年9月,北京軍區參謀長黃雲橋同志打電話通知張西帆将軍說:“你那個字卷已由軍委呈交鄧小平同志,鄧公非常高興,他首先向全國人民對他的信任表示由衷的感謝,然後,鄧公高興地讓從業人員把字卷懸挂在客廳裡,以示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