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

責任編輯:editor007 作者:boxi |  2016-10-12 21:13:54 本文摘自:36kr

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

facebook、twitter 和instagram,這三個原來都是把現有現實世界的關系搬到網上的革命性網絡。現如今,它們已經成為日漸老化的公用事業,用一個過時的版本支撐着這個社會化網際網路。

在今天,光有“連接配接世界”已經不夠了。

想要生存的話,僅僅把網絡建起來已經不行了。你得建立一個蜂巢,并且最終建立起蜂群思維。

即便一些社交網絡已經發展到容納了數十億人群,但溝通并沒有出現相應成比例的增長。你是添加了朋友或者粉了别人,但是能聊的就那麼多。facebook朋友數超過500的使用者活躍的聊天對象就是那10到20号人。類似地,twitter粉絲數超過1000的使用者隻跟不到50粉絲建立了強連接配接。

myspace使用者增長快減少得也快。這是一個警醒,提醒我們網絡增長沒有帶來相應的業務價值提升的話是難以為繼的。網絡不能僅僅是中立的。還必須有幫助意義。

網絡連接配接不同的人,并且賦予他們許多溝通和交易的接觸點。網絡是組成系統的複合成分之間如何進行連接配接的中立表述。随着網絡的成熟,我們開始看到全新事物的出現。

說到乘車出行,

googl maps告訴我們從a點到b點的距離,但uber讓我們從a點去到b點更快。

說到社交,

facebook給了我們一種連接配接的方式,但messenger卻幫助我們溝通。

說到購物,

ebay讓我們可以在網上買到任何東西,但amazon prime在我們想要的時候給我們想要的東西

連接配接的價值并不在于實作聯網。而是發表觀點,朝着結果采取行動。

一隻蜜蜂大約隻有1/10克重。把蜂巢所有的蜜蜂加在一起也才有5到8磅重。但是把每一隻蜜蜂包括在内的蜂巢卻是個80磅的龐然大物,而它還不隻有這些。

蜂巢是一個規模大于組成之和(1+1>2)的、演進的、更加智能的網絡:

節點間互動頻度的增加在蜂巢之内建立起更多的接觸點。蜂群就是這樣學習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并做出知情決策的。

減少節點間的摩擦,在蜂群成員間建立起更進階的同步。這在個體成員間樹立起更緊密的聯系,使得蜂群可以一緻行動。

因為互動頻度的增加,蜂群行動可以更加智能,因為節點間摩擦減少,蜂群可以執行除了傳輸資料以外的事情。它可以基于這樣資料做出響應并演進。蜂群不僅僅是聯網更緊密。它還是有機的生物成分組成的更加稠密的群體。

盡管表現還不明顯,蜂群正在成為我們思考、表現和互動的核心方式。了解逐漸浮出水面的人類蜂群的最好方式,是觀察蜂群在自然界是如何運作的。

蟻群的同步性非常高,高到一大群螞蟻可以緊密黏在一起,整體形成固态或者融為液體。蟻群的黏度僅靠互相抓住或者放開就可以發生變化。它們之是以可以做到這樣,是因為蟻群的螞蟻之間互動頻度很高。

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

對于螞蟻來說,溝通是生死攸關的事情。如果你對蟻群形成的球施加壓力,最接近頂部的螞蟻就會馬上行動,表現得好像死了一樣,進而提高蟻群翻滾的靈動度。往蟻群施加的壓力越大,為了吸收壓力,蟻群表現出來的流動性就越強。互連在一起的螞蟻越多,它們共同能夠承受的壓力就更強。

螞蟻之可以适應得這麼快,原因并不在于傳遞消息的内容,而在于螞蟻互相擠壓會觸發整個蟻群的反應鍊。蟻群之是以能夠組成救生筏避免溺水,用身體搭橋跨越鴻溝正因為此。

螞蟻的流動性讓它們幾乎可以在任何環境生存。除了南極洲以外,它們已經在每一個大洲完成殖民,占據了地球陸地生物的15到25%。

像google apps for work、slack和github這樣的工具讓我們的行為模式更像蟻群。它們提高了組織内部的互動頻度。大家的溝通和任務切換可以更快,基于資料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并且使用更智能的工具互相溝通。

有了這些人人可以通路的共享工具後,我們就可以像蟻群一樣互相依賴,到處走動,而不是被一個個小隔間隔離起來。

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

上左這幅圖顯示了惠普研究實驗室按照組織層級的電子郵件溝通模式。youtube顯示的是開發者通過聊天進行協作的溝通模式。像電子郵件這樣的網絡模型,你得從一個人跳到另一個人才能獲得所需的資訊。在蜂群中,大家之間的實時溝通都是無縫進行的。

高頻度互動讓每個人都能達成共識并且同步工作:

人與人的互動:更高頻率的互動意味着工作可以靠slack這樣的實時聊天工具進行實時配置設定。大家可以根據蜂群的需要更快切換工作。一項研究表明,頂級的20%的開發者也是聊得最多的人。

人與資料的互動:一度通過技術接口才能通路的專業知識,現在已經通過會話式接口作為常識展現出來了。比如說looker就提供了用于分析和内部公司資料查詢的slack機器人。

資料與資料的互動:工作場所蜂巢讓我們獲得了一度隻能通過彙報才能獲得的洞察。公司人人都使用的工具創造了大規模的資料,這反過來又幫助大家更有效地使用工具。這一工作流資料往往隻有作為記錄系統才有用。今天,它生産了實際的商業智能。

這樣的網絡使得組織的智能化程度顯著提高,并且大家都圍繞着一個共同目标展開協調。随着員工和工具之間的互動增加,企業可以根據蜂巢的需要從固态轉換成液态。

行動中的蜂群跟人類大腦神經元的活動很像。是以它們才能夠在離開老巢數小時之内開辟出新巢來。

這不是通過集中式智能,靠蜂後扯開嗓子下指令來實作。相反,它是通過底層偵查蜂的溝通來做到的,這種方式減少了整個蜂群的摩擦,使得快速集體決策成為可能。

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

蜂群在舊巢廢掉之前有3天的時間去找新巢址。找到合适的家意味着要在以蜂後為中心的半徑1英裡範圍内探查可能的地點。蜂後是不能自己出去選址的,而且也沒有足夠的帶寬去處理偵查蜂找到的每一個可能巢位,并且迅速做出好的決策。

相反,新址標明是由占整個蜂群3%的偵查蜂來負責的。蜂群要搬家時,大概50隻偵查蜂就會被派遣出去尋找可能的新家。當一隻偵查蜂找到自己喜歡的巢址時,它就會跳起“搖擺舞”告訴其他偵查蜂具體位置在哪裡。偵查蜂會考察各種巢址,然後圍繞着它們認為有助于蜂群生存的那個地方跳舞。

當大概有30隻左右的偵查蜂聚集到新巢址時,蜂群的其他人已經開始趕過來了。

在獨立個體的大規模協作方面,蜜蜂的決策流程減少了摩擦,能夠迅速且明智地對各種輸入進行評估。最終,30隻蜜蜂決定了另外10000隻的命運。

盡管像instagram和twitter這樣的網絡在逐漸消失,像微信這樣的聊天app卻是活力四射的蜂群,正在煥發經濟的力量。就像蜜蜂的偵查蜂一樣,聊天app也通過個體節點1對1的溝通減少了中心化節點的摩擦,并且允許突現行為的發生。

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

圖1:網絡——信号傳播由集中化的fb算法控制,這降低了使用者對1:1溝通的本地控制;

圖2:蜂巢——messenger支援節點間1:1溝通,允許“突現”行為,讓每個節點可以運作自己的算法進行信号傳播

微信5年前是從聊天服務起家的。現在你要通過它預定大排檔的餃子,打車、讀新聞,甚至還可以買房。

通過微信,我們看到了一款消費者産品從想要(want)、需要(need)、公用設施(utility)三階段演進到蜂巢的過程。在每個階段裡,微信都聚焦于通過為使用者提供基礎設施而減少摩擦。在微信上,它隻需要讓大量使用者接受新行為,并把它轉化為受益于整個蜂群的公用設施就行了。

想要——2011:微信剛推出時,使用者可以做的隻有發送消息、視訊剪輯和照片。次年,随着中國從2g更新到3g,微信又賦予了使用者語音和視訊通話的能力。為了節省無線資料流量,微信自動對大家上傳的視訊進行壓縮。大家想用微信,是因為它讓你可以友善地跟别人通話,而且價格很便宜。

需要——2012:因為高額資料成本,中國的微信使用者往往拒絕下載下傳獨立app。是以在這些限制下,“公衆号”或者聊天機器人應運而生。大家通過給公衆号發短消息即可看新聞或者查銀行賬單。他們的需求在微信平台上完全就得到滿足了。

公用設施——2013:移動支付和微信錢包的引入,為使用者又提供了一個新的公用設施層,進而推動了平台大規模商業行為的采用。因為校園裡面賣的水果又貴品質又差而且不友善購買,一群中國學生在微信上做起了水果速遞的生意。在一次接受采訪中,一位學生指出“微信比淘寶要更靈活一點。因為小小的個體仍然可以擁有自己的品牌。”

随着微信的發展,新的公用設施開始在平台出現。每一種新的公用設施都增加了使用者在微信平台消磨的時間,這樣又導緻了使用者之間摩擦的減少。微信的最新進展是小應用的推出,這使得開發者可以在微信平台上開發出完整的html5應用。

微信的發展靠的不是任何功能的推出,而是靠那些讓生活變得更簡單的個體水果供應商、計程車以及夫妻店。長此以往,這可以成為制勝之道。

2015年,像微信這樣的平台上每天都誕生了12000家新公司。蜂巢不是通過接入新功能搭建起來的。是新功能創造了新的經濟機會造就了它。

蜂群互動頻率的增加以及溝通摩擦的減少可以導緻同步性的增強,這在曆史上是有據可查的。一度父親口述給兒子的故事在千年之後就變成了神話。書寫的發明以及文學的首次傳播實作了書寫史的第一次傳遞。

随着技術的發展,資訊傳遞的時延不斷降低。道路的修通讓投遞員可以遞送消息,沿這些道路鋪設的電纜實作了電報,然後又誕生了無線電廣播。最終,我們有了電子郵件、即時通信、短信、拍照手機,乃至于直播視訊。

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

圖3——帶寬與頻率:帶寬增加+更高通信頻率+朝同步性轉變促使人類蜂群思維的形成

随着資訊網絡從巨型資料中心分布到基站和雲,配置設定給個體的帶寬總量在持續上升。我們不再局限于許多節點接收一個信号的廣播收音模式。今天,我們可以用更高的頻率,通過文字、圖檔以及視訊的形式收發更多的資料。我們彼此無時不刻地進行實時同步。

這使得網絡收斂為蜂巢,從個體收斂為組織。

社交網絡的功能是連接配接人并壯大網絡的規模。原先通過增加連接配接的實作手段現在已經聚焦到提供更好、更即時的體驗上。

2012年的facebook:

我們的使命是讓世界更開放,更加緊密相連

2016年的facebook:

我們的最高優先是開發有用并且互動性強的産品,幫助大家通過移動裝置和個人電腦連接配接和分享。

2012年,snapchat在自己網站上是這麼介紹自己的:

snapchat是在iphone上分享某一刻的最快手段——最快比彩信快10倍!

今天,更名snap的這家公司網站上是這樣寫的:

我們認為,重新發明相機代表了我們改善大家生活和溝通的最大機遇

facebook 和 snap 都圍繞着如何幫助大家溝通和分享體驗進行收斂,這是通過打造品牌家族來進行的。

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Facebook已經過時,蜂巢新網絡崛起

facebook和snap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家族

從一開始 snapchat 就圍繞着攝像頭和使用者體驗打造自己。盡管公司正在從1對1溝通轉移到分享體驗的更大平台,這一點也沒有改變。

模仿snapchat的閱後即焚消息,做instagram stories這樣的産品,以及通過收購oculus rift進軍虛拟現實,facebook所有這些努力都說明了它正在從網絡轉向受到時刻(moments)驅動的蜂巢。

facebook原先的體驗是連接配接更緊密,但同時也是更孤獨的體驗。你在網上是一副面孔,在現實生活當中又是另一副面孔。原先的facebook展示的是你想看到的自己的面孔。

而現在facebook和snap做的不是疏離大家,而是朝着這樣一個版本的未來進發,即營造真實、共享的體驗,真正把大家連接配接到一起。

地圖也許是網絡最真實的寫照。地圖把實體位置連接配接到一起,為你展示了如何從一個點導航到另一點。無人車是在地圖的基礎上開發的,但實際上已經圍繞着你在點之間的移動進行了工具化。

google做無人車不難想象,因為有google maps和streetview這個資訊網絡基礎,這兩個項目都是google組織全球資訊使命的一部分。

tesla則依靠他們的汽車銷售網絡、服務中心以及超級充電站來開發無人電動車。通過每輛車上安裝的傳感器,自駕tesla已經收集了1億英裡的無人駕駛資料以及7.8億英裡的有人駕駛資料。

與此同時,uber也在通過自己搭建的共享乘車市場進軍無人車。uber每天通過自己的app收集了1億英裡的駕駛資料。相比之下,美國人一輩子的行駛裡程平均也隻有1.5萬英裡。

為什麼風格各異的這些公司都不約而同要做無人車?那是因為對于這些公司來說,這關乎平台和蜂巢,而不僅僅是路上沒有司機。

google 2016年報:

從一開始這家公司就一直在利用手頭資源努力做更多重要且有意義的事情。

uber部落格,2016:

舊的uber是黑與白,給人感覺多少有點遙遠和冰冷。這與uber的實際身份不符——我們是一個融入到城市和城市出行方式的交通網絡。為了展示人性的一面,我們添加了彩色和模式。

至于搜尋巨頭google,這關乎的是讓資訊有用。它正在利用自己包括道路、司機行為、實體實體等的海量資料集,并且不斷地把資料提供給系統。與此同時,uber已經從白手套黑車服務演變成交通蜂巢。通過物流和更幹淨、更便宜的接口,uber利用算法引導大家行動得更有效率。下一步走向無人車是合理的選擇。

通過讓汽車以更加可預測的方式從a走到b,無人車将會減少道路上的車輛數,以及交通事故的緻死數,甚至還能節省保險費。對于集體解決這些看似無解的問題來說,蜂巢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一個網絡的價值往往與更多的理念相關——也就是所謂的“網絡效應”。聯網的任何物越多,節點間可能的連接配接越多,網絡産生的價值也就越大。

盡管如此,我們正在走向的世界卻要由事半功倍(more with less)的理念定義。全球變暖和幹旱意味着能用的資源更少。與此同時,美國和歐洲的人口增長正在開始停滞,相應地,伴随人口增長而來的經濟發展的“免費午餐”也沒了。

蜂巢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通過蜂巢,司機與乘客組成的網絡形成了一個整體的資源,使得其他服務可以在此基礎上搭建起來。對于那些按照蜂巢模式營運的公司來說,它們已經不像過去幾代公司那樣看重絕對數量了。通過增加節點之間的互動,減少節點之間的摩擦,它們可以通過實時通路幾乎無限的資料和人來加快發展。

随着發展蜂群會本能地開辟殖民地,是以我們才會看到有那麼多的公司都圍攏到類似的趨勢。但是發展的先後次序很重要。下一個巨頭要做的不僅僅是跟對趨勢那麼簡單。它們還得選好時機——行動上必須跟它的複合成分保持同步。

是以最後出來的不是蜂巢那麼簡單,你還得有蜂群思維。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