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泉州與道教文化有關的地名

作者:泉南文化
泉州與道教文化有關的地名
泉州與道教文化有關的地名

文/傅金星

地名是人類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它反映當地的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等等。

地名的命名豐富多彩,各時代不同,各地區也不同,但都反映各地方的特色;是以它可資研究一個地方的過去、現在,又可資研究這一地區的發展和變化。

本文側重介紹泉州市區與道教文化有關的地名。

泉州自五代開始以“佛國”著名,至宋代譽為“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和佛國有影響的文化自然很廣泛。但泉州的道教文化以及受道教文化影響的事物也比比皆是,或者是因為太普遍了的緣故,人們竟熟視無睹,沒有作為值得研究的現象。地名就是一例。為了把人們非常熟悉但不以為意的地名現象集中起來,引起人們注意,特把泉州和道教文化有關的地名分類整理,供有興趣于此者研究。

第一、以堪輿觀察設計的命名。

堪的含義。堪,天道也,輿,道地也。堪為高處,輿為下處,是以堪輿是天地的總名,引伸為觀察天地自然物象(包括第宅、墳墓)的術數。泉州以地形、物象命名的很多,不一定都是經過堪輿家命名的,有的是人們受這種堪輿術的影響逐漸形成的觀念而習慣稱呼命名的。宋代王象之著《與地紀勝》稱泉州“清源、紫帽素稱圖牒之傳;石筍、金雞屢谶衣冠之勝。水陸據七閩之會,梯航通九澤之重”,就是一例。

以堪輿觀察命名還可分為幾種類型:

有以地形命名的。如龍頭山:城内丘陵從東北蜿蜒至西南,山岡隆起如龍頭,向北有二片石坡露出如龍眼,故名。岡上有曾氏祠堂,其衍派遂稱龍山。山南麓有寺,稱龍山寺。

虎頭山:城内高阜,以其雄踞東北,氣勢磅礴,與龍頭山對稱而名虎頭山。

鹦哥山:城中小山,山上有巨石如鹦鹉,因名。山南面有承天寺,東面低窪稱鹦哥山窟。

象峰:城中高阜,自塗山(傅府山)向北延伸如象鼻,因名。其巷稱象峰巷。上峰、上邦等名都是音訛别寫。

市内還有鳳池、青龍、鳳閣、馬鞍山等都屬這一類。市郊更多,如象山、雞公山、獅頭岩、馬頭山、獺山、雙髻山(仙公山)、雙鳳山、二龍山等,均以形取稱而為地名。遠郊虎豹獅象龍鳳麒麟命名的很多,不勝枚舉。

有以地氣命名的。如溫陵,最初特指小山,因虎頭山自東北來,至小山分為二支,一支走向西南至龍頭山;一支經馬鞍山、鹦哥山至釋仔山。堪輿家認為小山是泉州城内龍脈結穴處。故唐歐陽詹祠、宋資壽寺(大城隍)均建于此地。朱熹瞻仰歐陽詹祠,并在其地講學,明确指出“其地常溫,古稱溫陵”,并建有“溫陵山門”牌坊。實際上唐時已稱溫陵,是以朱熹雲“古稱”。地名會演變,會擴大也會縮小,如豐州。就以轄幾個縣而縮小為一個鎮;溫陵則由一個小山而變為泉州的别稱。

堪輿家以地氣溫為地脈旺的表現。但後世有不信堪輿之說的,有忌諱風水迷信的,轉而以泉州氣候溫和故稱溫陵。殊不知泉州以南氣候溫和的多着哩。

有以地勢高低、陰陽失調,以建築物補益之而命名的。如石筍。龍頭山西行,越江有小山,浮起江中狀如龜稱龜山。清源山分支地脈到此為止,隔晉江,對岸石塔山坡斜入江邊,即屬紫帽山地脈。堪輿家稱清源山為“山公”,紫帽山為“山母”,這樣一對照,陽岡卑下而陰阜高亢,故于龜山建石筍,謂之振陽岡。其地遂稱石筍,江稱筍江,橋稱石筍橋。宋以後即在此地建壇祭山川,其地遂名山川壇,訛呼三千壇。故《輿地紀勝》載重修谯樓上梁詩雲:“人傑已知符石筍,魁星還複谶金雞。”

有以方位五嶽命名的。道家認為東西南北中五方都有神分掌;五方之神居住在五方名山,稱為五嶽。以全國論,東嶽泰山,居天齊王;西嶽華山,居金天王;南嶽衡山,居司天王;北嶽恒山,居安天王;中嶽嵩山,居中天王。各領仙官玉女幾萬人,治理其地。泉州作為一個國家的縮影,素矜地靈人傑,是以也号稱五嶽。東嶽鳳山,中殿供主神黃飛虎,兼有十殿閻羅王;西嶽龍山,供奉劉星主;南嶽原在溜石山,後移入市中,無山,供奉陳洪進;北嶽在後茂,匾曰“恒山古地”,供奉玄天上帝;中嶽雲山,供奉中天王。

還有以八卦儀象命名的。州衙有太極殿、太極井,衙前建雙門,稱兩儀門。十字街東西南北向各有一口井,稱四象井。城中排水溝渠稱八卦溝。異水,葉廷圭建知泉州,通異水,雲後十年當出大魁。乾崗,所謂乾崗亥骨,有雙龜趁惟蛇之象。

泉州與道教文化有關的地名

第二、以道教官院壇觀命名。

道士所居住和活動的所在,宮門有雙阙者曰觀,規模宏大,為道教官院之尊。宮院較小、設壇祭祀者稱為壇,主要的有固定地點和建築。

泉州道教活動的宮院壇觀很多,許多地名以此取稱。有的原先已有地名,因宮觀興盛逐漸改稱;有的是有了宮觀後才形成居民點的。這類命名也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有以宮院壇觀直接命名的。如元妙觀。這是泉州最早的道教寺觀,供奉紫微星君(玉皇上帝),初名白雲廟,曾改稱龍興觀,後名元妙觀,其右側原有紫極宮,有晉桧,後并建于元妙觀,民間稱“天公觀”。觀東邊有巷,稱觀東巷,觀前稱“觀口”。大城隍,即府城隍,城隍前清以前有城隍口街,現有城隍口。小城隍,即晉江縣城隍,地名稱小城隍。天後宮,宮前橫街稱天後路,直街稱萬壽路。以媽祖稱号不同的宮還有靈慈宮,因而有靈慈宮溝巷、靈慈新巷、媽祖宮口。大希夷、小希夷在城北,因建有希夷廟(陳抟号希夷先生)大的一座稱大希夷,小的一座稱小希夷。平水廟,供奉禹王,因禹為治水聖人,故名平水;該廟原建在塗山(傅府山),面向通津門外晉江,因禹治水時會百路諸候于浙江塗山,故以建禹王廟處稱塗山,今平水廟已成為地片名。此外,還有以上帝宮命名的上帝村,以龍宮命名的地片名、巷名,以奉聖宮命名的奉聖境,以聖公宮命名的聖公境。有的著名的宮廟雖未成為地片或街巷名,但卻成為家喻戶曉的地名,如關帝廟、鐵爐廟等。以壇命名的,祭山川處稱山川壇,訛呼為三千壇;祭社稷處稱社稷壇,簡稱社壇;祭先農神處稱先農壇,祭無主亡魂處稱厲壇。

有以神号命名的。它和以宮觀命名有點差别,宮觀是直接以宮觀的名出現,而神号,可能也有宮觀在其地,但省略宮觀名,而隻用神号名。如二郎巷,巷内有二郎廟,廟中供二郎神,不以廟命名而以神命名。五夫人巷,巷内有五夫人宮,宮内供一夫人騎虎,原稱虎夫人,訛音稱五夫人,以五夫人命名。金甲舍人巷,卷内有舍人宮,舍人穿金甲故名,不以宮命名而以舍人命名。祖師公巷,巷内有祖師公宮,以祖師公命名。其他如土地巷、忠義巷、奇士巷等,均屬這一類。和前一類容易混淆。

有以神的靈應命名的。如鳌旋。系因每年媽祖生日,有鳌魚沖波逐浪溯江而上,至此沖浮回旋而去,故名。人們以為這是鳌魚拜媽祖。如應魁。升文山鐵爐廟,供神号應魁聖王,為文章司命。府志載,宋曾從龍未應考前曾禱于神,夢神書:“兩燭并輝于今秋、一薦獨橫于天下",曾從龍果中狀元。神名演化為鋪境名稱。

泉州與道教文化有關的地名

第三、以仙道人物命名。

道家、道士、修煉方士,統稱之為仙道。一般以老子、莊子關于道的學說為教義,稱道德家、道家、以自然天道為主

道教是漢民族固有的宗教,信教的分為二大派,一稱全真派。一稱正一派。簡單的差別是,前者指出家修道的,後者指在家修道的。

這類仙道人物在泉州留下許多地名。如清源山上大道岩。大道系秦始皇時逃亡的築長城民伕。他因有個獨生子,按年齡應征去築長城,他不忍兒子去送死,就自己代替兒子應役。後逃亡,隐居泉山芭蕉洞,人稱大道,隐居處稱大道岩。這個傳說比《漢書》所載“東越王居保泉山”更早。

裴仙洞(蛻岩)。在清源山中峰之巅,傳說,宋時有裴道人,斬蛇坐化于洞中,郡人塑像祀之,因稱裴仙洞;又因他已脫胎換骨成仙,又稱蛻岩。蛻化前,道人常于西街一條巷口賣草藥,人們稱該巷為裴巷。

萬婆湖,即東湖。唐時有萬氏居湖畔,有女靈異,會為群眾治病、ト吉兇。宋宰相梁克家奏聞其事,奉敕封仙妃。至明代,又以幻影變巨人坐東城樓上,吓退倭寇。群眾建廟祀之,廟稱廣靈,湖稱萬仙湖、萬婆湖,境稱廣靈。

泉州與道教文化有關的地名

第四、以神仙境界或景物命名。

世人以為神仙居處一定很美,是以要美化家鄉或景物,往往以傳說中的神仙境界或景物命名。如仙山、瓊閣、瑤台、蓬菜、灜洲等等。

如江南鄉山仔村,雅稱仙景;東海鄉之丁榮,雅化為登瀛。紫帽山上有峰如掌稱仙掌峰,有臼稱丹臼,有洞稱古元洞、盤古洞。清源山上某地,曾起龍卷風,古人美稱為龍降,因以為村名。園林稱仙苑,井稱仙人井,足印稱仙腳迹。石洞稱洞天,隐居處稱栖霞等等,不勝枚舉。

泉州與道教文化有關的地名

第五、以神仙故事命名發生地名稱。

泉州既為道數活動的形勝之區。自然派生許多神仙故事傳說,有的故事講得活靈活現,并成為發生地的地名。

如金粟洞。在紫帽山。唐元德真人鄭文叔居此。相傳泉州有人經洛陽,路上遇羽衣之士寄信給文叔。客回泉州後,上山遞信。文叔以半升粟贈之。客回家一看,果系金粟。宋時,甯宗還為書“金粟之洞”四字。

如登仙橋。在今九一路北側樓後,鳳池溝渠上,為小蔡巷通蔡巷的道路石橋。傳說,宋時有妖言感衆,謠言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登上此橋等候,會有仙人引度登仙。許多人一去不複返。裴道人知系妖魔作崇,持劍隐蔽伺察。夜半腥風起,有蛇妖張口而下,裴道人飛身持劍刺中蛇颚。蛇妖飛奔至清源洞,鑽洞而下,裴道人遂坐鎮洞穴,并蛻化成仙。是以橋稱登仙橋,洞稱裴仙洞。

如海青亭。在百源川池北畔。相傳,明末百源川池南畔卓姓祠堂修建一新,欲豎一匾。新匾筆墨排好等候,名家濟濟互相謙讓。有個穿一件褴樓海青的人,擠進人群,不問情由,提筆沾墨亂塗一通,塗罷擲筆揚長而去。衆人驚愕一陣,急忙追去,那知怎麼也追不上,直到池北才抓住其衣,而人卻不知其向,隻留下那件褴樓的海青。其餘的人擡着匾到池邊刷洗,說也奇怪,洗着洗着,竟浮現“流清翠屏”四字,落款呂純陽。至此,衆人才恍然大悟,知為呂洞賓賜題。匾懸卓氏祠堂,并于池北建亭紀念,稱海青亭。

地名既在人類社會活動過程中産生,就必然烙上時代的标志,反映出各個時代人們思想發展水準的情況。不用諱言,它儲存了許多非科學的因素。這正是研究地名學的内容之一。

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泉州有如此多的地名來源與道教文化有關,這些現象為我們提供幾種情況:

第一,泉州古代建城是經堪輿家精心設計的。一城之中,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這種構築再繞以龍、虎,配以凰風,鎮以五嶽。古人已經發現這種情況了,故方與志稱:泉州北依三台山、城中八卦水,是以郡多缙紳。

泉州建城的這種指導思想,其科學性如何?有多大好處?道教文化在城建方面所占的地位如何?都值得研究。在保護曆史文化名城和建設新城區時,既應該懂得這種情況,還應該有所借鑒。

第二、泉州道教文化的興盛時期。城中重要宮院壇觀,最早建于晉代太康年間,至唐後期而漸多,建于宋代的大盛。如大小城隍、媽祖天後宮、真人慈濟宮、關帝廟、祭壇以及老君岩石造像等等都是宋代所建造。與道觀比較,佛寺(延福寺)也建于晉太康九年,但大批佛寺則建于唐、五代,如城内開元、崇福、承天三大叢林,至宋盛傳為“佛國”。泉州道教活動盛于宋,在“佛國”中占有這樣大的比重,足見當時的盛況。目前許多宮院壇觀大都重新修建,台灣及東南亞各地宗教界紛紛來尋谒祖廟,我們有責任理清其曆史和變化,儲存曆史真相。

第三、與宮院壇觀有關的地名,也是台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尋根谒祖的重要線索。三胞之中,有的離開家鄉故土幾代數百年,有的離開幾十年,對家鄉印象有的已經模糊。由于地名變化,有的已經不容易查詢,但往往記住前輩告訴他們家鄉在“x寺”“×宮”的前後,或者在那一個龍虎龜蛇鳳山的山上山下山前山後;或在那裡有個仙神坊、××殿等等。三胞的這些記憶,正是我們幫助他們尋根谒祖的重要線索。實際上我們已經做過不少這樣的工作,深受三胞的歡迎。

第四、在城建過程中,清理舊址時,應注意文化遺迹和文物的清理和保護。與道教文化有關的地名就是應該清理和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

泉州與道教文化有關的地名的整理,其意遠不止這些;應整理的也遠不止這些。本文隻作為試探性的論述,權當抛磚引玉。

泉州與道教文化有關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