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宋狀元名臣王十朋 詩賦道盡泉州滋味

作者:人民網
南宋狀元名臣王十朋 詩賦道盡泉州滋味

空相院原名栖真寺

在泉州任職的短短一年多時間裡,王十朋竟賦詩達200多首。如今翻閱泉郡史書,不經意便能邂逅這位梅癡狀元留下的諸多詩篇……

愛花如夫妻 見花思至親

王十朋素有“梅癡”之稱,可能是他出生地樂清左原種植有各種梅樹的緣故,王十朋一生對梅鐘愛有加,還自号“梅溪”。而他寫梅的詩也特别多,也寫得特别入魂,比如著名的《臘日與守約同舍賞梅西湖》裡的名句:“北枝貪睡南枝醒,杖履得得攙出來”。一下子把梅花審美意象人格化,讓人仿佛見到了會走路的梅花。另外,“何來西湖探春色,濡毫一洗胸襟埃”“萬言詩有鹽梅味,千首詩開錦繡腸”“好将正味調金鼎,莫似櫻桃太不才”等詩句,同樣令人為之擊節稱贊。

不過,到了泉州以後,他入鄉随俗,開始也寫菊、寫松了。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他買了一株菊花回去種在州治住宅前,并賦《十月二十買菊一株頗佳置于郡齋松竹之間目為歲寒三友》詩:“三百青錢一株菊,移置窗前伴松竹。鮮鮮正色傲霜性,不逐重陽上醽醁。誰雲既晚何用好,端似高人事幽獨。南來何以慰凄涼,有此歲寒三友足。”愛花如夫妻,見花思至親,他又賦《黃花》詩:“溫陵地雖濕,十月初黃花。天然傲霜性,炎威莫能加。不趁重陽摘,自負晚節嘉。宦遊胡不歸,三徑荒吾家。”

王十朋曾數遊南安九日山,山上有片“晉朝松”,翠蓋如雲。《新唐書·秦系傳》記載:“九日山大松百餘章,俗傳東晉時所植。”王十朋遊覽時見到,當即賦《晉時松》曰:“孤山陳柏已物化,九日晉松猶後生。欲問東南兩朝事,風枝潇灑似談情。”清康熙版《南安縣志》還刊載王十朋所寫的七絕詩:“老節蒼蒼不計年,傳來恐在太康前。蚪枝翠發梳風韻,猶似清談往昔賢。”

宋時九日山“三十六奇”中有一奇名為“無名木”。此樹原生長于東峰西南麓,樹高參天,樹蔭鋪地。王十朋觀後,大為欣賞,吟了一首《無名木》詩:“一木蒼然老更奇,肯将名與世人知。我來不具知名眼,深愧平生不學詩。”今“無名木”不存,僅有一方碑刻記之。

當然,怎麼能少了泉州市花“刺桐花”呢?《刺桐花》一詩曰:“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傘欲燒空。花先花後年俱熟,莫道時人不愛紅。”就是王十朋初見刺桐花時,又驚又喜的真實寫照。

南宋狀元名臣王十朋 詩賦道盡泉州滋味

九日山姜相峰

敬重蔡先賢 恢複安靜堂

王十朋一生都很敬重先賢蔡襄。在泉州州治内有“安靜堂”是蔡襄修建的,蔡襄還在此堂中撰寫《荔枝譜》一書。後來其他郡守又重新為該堂書額。王十朋對這一做法十分反感,上任後他修建安靜堂,恢複舊額,并賦《複安靜堂舊額》詩:“端明之孫字子強,銀鈎鐵畫傳遺芳。昔年作郡古平海,大筆親書安靜堂。自從宜和至乾道,字與輪奂争光芒。一朝忽遭俗眼白,毀滅姓名深埋藏。我來搜訪久乃獲,老兵據為寝處床。滌除五載塵土面,字向堂上争激昂。祖為第一孫是似,書有家法稱莆陽。體具萬安頗雄壯,榜與忠獻同翺翔。因知文字乃至寶,一時之卮庸何傷?石鼓文有鬼神護,淮西碑并日月光。豈容泯滅暴秦火,誰肯脍炙段文昌?書生作郡太迂闊,理财聽訟俱非長。吾君若問何以治,堂複韓蔡祠秦姜。今才五日京兆爾,眷此陳迹猶未忘。但願茲堂日安靜,名與國壽俱無疆。”

或許是受蔡襄《荔枝譜》的影響,王十朋也喜歡荔枝,賦有《荔枝七絕》詩,分為《陳紫》《江綠》《皺玉》《大将軍》《玉堂紅》《奪先紅》《七夕紅》七節,詩句描寫的似乎都是荔枝中的名品。另外,白蜜荔枝“大器晚成”,甘甜可口,王十朋意猶未盡,遂再賦《郡圃有荔枝名白蜜者熟最晚,戲成一絕》詩:“紛紛蜂采百花歸,蜜在枝頭竟不知。造物要令甜在後,時人莫訝熟何遲。”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年—1059年),郡守蔡襄曾主持該橋建造工程,王十朋在參觀過洛陽橋後贊歎不絕,賦《洛陽橋》詩:“北望中原萬裡遙,南來喜見洛陽橋。人行跨海金鳌背,亭壓橫空玉虹腰。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預備有風潮。蔡公力量真剛者,遺愛勝于鄭國僑。”另外,王十朋還賦有《蔡端明祠堂》詩:“公昔自禁從,再來臨此邦。河梁一何壯,筆力獨能扛。政績留南紀,祠堂枕大江。山川與人物,今古兩無雙。”對蔡襄的崇拜、羨慕,幾達五體投地的程度。

南宋狀元名臣王十朋 詩賦道盡泉州滋味

無名木早已消逝,如今九日山上僅留有遺址。

拜谒二公祠 賦詩尊名士

九日山是唐代秦系、姜公輔二賢隐居之處。秦系(約724年—810年),字公緒,唐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著名詩人。姜公輔(?—805年),唐愛州日南(今越南定安縣)人,安史之亂後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被貶。九日山上古有祀二人的“二公祠”。王十朋素來景仰姜秦二公,拟拜谒姜秦二公祠。可一到祠内,才發現祠被改為前任知州的生祠,額名也更改了,姜秦二公的像也被移到西峰石佛岩内。王十朋看後,心裡很不是滋味,賦《姜秦像(并序)》詩:“郡侯不識國元勳,釋子那知姜與秦。隐士有靈應撫掌,相公死亦不容身。”王十朋與知賀州的晉江人陳知柔有交往,稱贊其“胸中包古今,筆下真有神”。 王十朋讀過陳知柔題姜秦二公祠的詩後,即再賦《次韻陳賀州題姜秦二公祠》二首。《姜丞相》詩雲:“姓名端合上麒麟,當世那知相是真。遺冢尚餘封馬鬣,孤忠曾記犯龍鱗。三巴流落知音士,九日追陪避世人。精爽不迷祠宇複,俨然唐室舊冠巾。”以志紀念。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福建提刑觀察使蘇才翁登上西峰,在秦君亭左邊峭壁題刻“高士峰”三字。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與友人遊西峰,谒秦君亭。他欽佩秦系的詩才和為人,重修秦君亭,賦《秦君亭》詩:“山中高隐欲逃名,不謂名随隐處成。鑿石一泓詩數首,也曾攻破五言城。”

九日山石佛岩位于西峰頂。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節度使陳洪進倡議将西峰頂上一塊天然巨石镌刻成一尊阿彌陀佛像。石像(含須彌座)高7.5米,肩寬1.86米,後人稱此地為“石佛岩”,姜秦二公像也曾被祀于此。王十朋瞻仰石佛後撰《石佛》詩:“卧草埋雲不記秋,忽然成佛坐岩幽。紛紛香火來求福,不悟前時是石頭。”

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内相蘇紳遊九日山東峰,在岩壁上題刻“姜相峰”三字,藉以表達對姜公輔的崇敬。120多年後,王十朋遊姜相峰時賦《姜相峰》詩:“相國忠如宋廣平,危言流落晉江城。天資自直無心賣,何事青山亦得名。”在拜谒九日山下的姜相墓後,王十朋若有所思,手書《寄南安鹿宰》詩:“春秋重複古,二賢還舊祠。直道不終廢,高風宜見思。古墓出荊榛,孤亭起頹隳。更将碧紗籠,覆護端明詩。”此後,王十朋主持修繕了姜相墓,對于前賢的誠摯敬意,盡在不言中。

南宋狀元名臣王十朋 詩賦道盡泉州滋味

東湖二公亭是為紀念唐刺史席相、别駕姜公輔而修建。

南宋狀元名臣王十朋 詩賦道盡泉州滋味

九日山上的《重修秦君亭記》碑記載了秦君的事迹

盡誦十奇詩 争覽承天寺

泉州城内的寺廟觀宇不計其數,王十朋來此當郡守,自然免不了要到處走走,感悟一番泉州宗教的魅力。

王十朋與承天寺寺僧潛老交往甚笃,曾賦《遊承天寺後園登月台贈潛老》詩二首贈之。其一:“三徑荒蕪未許尋,籃輿來訪小園林。因知燕寝凝香地,不侶禅房花木深。”其二:“月台無屋有空壇,空處觀空眼界寬。不惹世間塵一點,冰輪心境兩團圓。”後來潛老禅師改到東禅寺住錫,王十朋又賦《送潛老赴東禅》詩二首。前一首曰:“住錫清源十五年,月明台靜忽飄然。禅心莫為東禅起,南北東西總是禅。”後一首曰:“難弟難兄漢二龔,袈裟縫掖各清風。淵明已遂歸田願,連社行将訪遠公。”

承天寺内樓宇縱橫,塔樹映趣,景色獨特,世人謂有“十奇”。王十朋心血來潮,遂為之一一賦詩,名為《承天寺十奇詩》。月台(即今山門)内榕樹成行,枝繁葉茂,蓊郁蔽日,布陰石徑。王十朋賦《榕徑午陰》詩:“古樹連枝護午陰,蕭蕭門徑日沉沉。清風拂地塵無染,暑日當空熱不侵。柏子庭前增祖意,梅花夜後悟真心。雪霜經盡年年在,人事往來幾古今。”

北宋景德年間(1004年—1007年),祖珍禅師在山門甬道建造7座佛塔,蒼蠅止塔首向下,栖禽無矢不沾污,時人歎為奇觀。王十朋見狀,賦《塔無禽栖》詩:“團團七塔鎮瑤台,萬古清冷絕塵埃。古佛放光随代起,文殊誓願下身來。依栖野鳥穢無觸,飄泊蒼蠅頭不擡。自是真如常不滅,檀那永在法門開。”

天王殿前榕樹倒卧,枝葉朝上,充滿生命力。王十朋賦《偃松清風》詩:“榕樹陰陰無厚薄,經行在在有偏傍。入門月皎人知少,拂面清風道念張。神禹浚川為貢物,秦皇避雨亦封王。虬枝但得年年在,一任他人說短長。”

月台内榕枝淩空,佛塔立地,月夜清光,充滿詩意。王十朋賦《瑤台明月》詩:“藍苑寂靜夜中分,高挂樓台月一輪。四野風塵渾不動,一天星鬥盡成吞。蛟龍扶榜堪同出,鸾鳳帶笙猶可聞。佛國泉南為甲刹,年年光彩鎮長存。”

别院坐西朝東,二樓垂簾一卷,陽光立刻進來。王十朋賦《卷簾朝日》詩:“超師未悟在真關,一笑庭前心已安。紅旭高升明海内,青山畫出遠檐端。簾帏揭起聲名在,禅道流傳世代看。千古叢林無變易,紛紛人事幾凋殘。”

寺西傍子城,别院樓台可見城廂,可聽鼓角。王十朋賦《推蓬夜雨》詩:“子城肇立等何期,夜雨飄蓬滴不移。可有高朋思剪燭,豈無閑士聽眠時。一樓鼓角聲沉滞,千裡婵娟色未知。宴坐樓台天欲曉,二儀方見乃無私。”

寺東有方池塘,池邊遍植梅花,花開方塘,花含朝露。王十朋賦《方池梅影》詩:“和靖先生去久長,此花倒影浸方塘。猶添月台清佳景,還憶松風送遠香。驿使春來也寄信,壽陽額上減粘妝。隻今風韻名傳老,早賦西湖行一章。”

月台甬道盡頭往右,可見竹影搖曳,可觀池水映綠。王十朋賦《嘯庵竹聲》詩:“藍苑小築絕塵埃,叢竹迎風四面栽。但得庵中元主在,方知法外遍含來。日移疏影來還去,風撼幽窗閉又開。側耳不随聲色往,一輪明月滿瑤台。”

寺北有鹦哥山,樹林茂密,雲煙氤氲。王十朋賦《鹦山暮雲》詩:“返照東方映彩明,鹦山猶帶暮雲生。狂風不作承天起,微雨欲來遍地橫。江右開時知禦阙,閩南浮處識溫陵。空飛本是無心物,為雨為霖從我行。”

鹦哥山上有塊石頭,形似鹦鹉,勝似鹦鹉,偶像天成。王十朋賦《石如鹦鹉》詩:“泉南傑出一高峰,碣石渾如鹦鹉容。毛羽不生随地老,文彩難畫等天終。能言彩鳳名堪比,守拙高人道不同。自是六丁亡已久,惟留隻影度春冬。”

一時間,裡人盡誦十奇詩,遊人争覽承天寺。

除了承天寺外,王十朋亦曾到過空相院(原名栖真寺)、南天寺(初名石佛岩)、西方禅寺、寂光寺等寺廟,在空相院、西方禅寺、寂光寺皆有詩文傳世,而在南天寺則留下了著名的“泉南佛國”巨大摩崖石刻。《寺觀志》載:“(南天寺)旁有大石,刻‘泉南佛國’四大字。王梅溪筆也。”

南宋狀元名臣王十朋 詩賦道盡泉州滋味

南天禅寺内王十朋親撰的摩崖石刻“泉南佛國”

景色多撩人 妙筆留傳奇

泉州風光無限,處處都有撩人的景色。王十朋在泉州時也是看個沒夠,清源山、東湖、石筍橋、文廟、二山亭、雲榭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詩篇。

清源山俗稱“北山”,是泉州的母親山。山上峰巒疊嶂,岩石嶙峋。王十朋在遊覽清源山後作賦《次韻知宗遊北山》:“州北有山幽更幽,皇天閣雨為公遊。登高如入上下竺,宴坐疑臨大小湫。掃地焚香煙縷裊,煎泉瀹茗乳花浮。觀詩起我家山興,身在閩南夢在瓯。”乾道六年閏五月,王十朋離開泉州時在清源驿過夜,賦《寓清源驿》詩:“兩年缪作清源守,不到清源洞裡遊。天恐孤尋遠來意,驿中聊許少遲留。”

東湖位于晉江縣晉江鄉棠陰裡(今泉州市豐澤區東湖街道境内),北望清源山,内有二公亭,為紀念唐刺史席相、别駕姜公輔而修建。唐時,東湖湖面曾達40多頃。貞元年間,刺史席相曾在此宴請赴舉考試的歐陽詹等人。此湖于宋代疏浚過。王十朋遊覽東湖後,賦《東湖》詩:“二公亭插芰荷間,綠蓋紅妝四面環。若把西湖比西子,東湖自合比東山。”又有一次,王十朋與僚屬送客人經過東湖,并在那裡小宴賓客,即賦《東湖小飲》詩:“微涼散梅潤,濃絲敷桐陰。送客出東郊,駕言事幽尋。湖光照我眼,荷香清我襟。平疇入遠望,歲有其自今。牛眠種以畢,蛤吠苗初深。古亭懷二公,遙望羅千岑。邂逅得良友,欣然契餘心。喬松喜客來,風枝出清音。手持荷葉杯,共對蓮花斟。東湖異西湖,有時不妨吟。”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泉州知州陸藻造舟為梁,名“履坦”。元豐七年(1084年),轉運判官謝仲規架設橋梁,改名“通濟”。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提刑官陳孝則與弟陳知柔在樞密官梁克家及名僧文會的幫助下,建造石橋,因橋的附近有天生“石筍”,又稱“石筍橋”。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到郊外迎接客人,先經過石筍,再經過石筍橋,有感于石筍的詭異,石筍橋的氣勢,筍江的波翻洄旋,遂賦《石筍橋》詩雲:“刺桐為城石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黃龍窟宅占江頭,呼吸風濤勢湍緊。怒潮拍岸鳴霹靂,淫潦滔天沒畦畛。行人欲渡無翼飛,魚腹蛟涎籲可憫……傳聞江欲飛棟初,異論紛紛互沖突。世無剛者橋豈成?名與萬安同不泯。”

王十朋常到文廟,并留有詩文。他在《泉州谒文宣王廟文》中寫道:“某以諸生入仕,學實未優。達不如賜,藝不如求,可使治賦,又不如由。屢绾郡章,了無一善。泉南钜藩,誤膺帝選。學道夫妻,願如言偃。蓋以無倦,不敢不勉。若夫美化易俗,則在泮宮,言采芹藻。竊效僖公,願與諸生,名教是崇。庶使無訟,有君子風。”禮殿邊古有井,隆興元年(1163年)修建,水源豐富。王十朋品嘗井水後贊不絕口,書“夫子泉”三字,并賦《夫子泉》詩。今“夫子泉”井尚存,泉水清澈。

二山亭舊址在北樓前面(今朝天門附近),陳康民知泉州時(1089年—1090年)修建。因亭對清源、雙陽二山,故名。王十朋攀登後賦《二山亭》詩:“連年行役厭間關,踏遍千山見二山。欲識泉南山面目,群山總在一亭間。”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知州顔頤仲重建二山亭。清代,稱亭為“北門”,後廢。

雲榭是北宋節度使陳洪進修建的,故址也在北樓前。王十朋登臨後賦《雲榭》詩:“山生平地榭侵雲,土木多應役鬼神。好向危欄高着眼,闾閻無限困窮人。”乾道五年五月的一天,王十朋趁着空閑與趙士豢、陸沅、陸浚等人一起在雲榭納涼。陸沅用仙字韻即席賦詩,王十朋步韻和《五月晦日會知宗提舶通判納涼雲榭提舶用仙字即席賦詩中寓四字次韻以酬》詩:“雲榭銜杯半八仙,卻疑來處蜀山川。地如洙泗占高第,人似羲和分昊天。單騎聯翩成驷馬,杯羹淡薄從三鮮。國風雅頌寂寥久,太史采詩宜與編。”九月初九,王十朋又登雲榭,眺望清源山,賦《九日登雲榭》詩:“九日無悰懶出關,強登雲榭望泉山。傷心不忍看茱菊,蓬鬓蕭疏淚點斑。”又賦《分韻得宜字》詩:“榭向雲間築,風從天半吹。談方以清飽,襟更為涼披。雄入蘭台賦,微生殿閣詩。倚欄觀山岫,吾去亦誠宜。”

王十朋留于泉州的詩賦實在太多,一時難以窮盡。不過透過這些詩賦的題、詞、句,我們還是能感受到他希望親近泉州、感悟泉州的文化願景。隻不過,曆史賦予他的時間太少,在他才剛剛推開泉州窗棂之時,就已悍然将之關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難以彌補的遺憾。(記者 吳拏雲 通訊員 王明健 陳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