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首查地理國情“家底” “大資料”推動環境整治

記者從日前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城市地理國情監測工作交流會”上獲悉,上海已完成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目前地理國情“大資料”正在土地管理、風貌保護、水環境整治等領域積極發揮作用。

上海市副市長時光輝透露,上海已完成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并在《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編制中,充分采用了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成果,精準和科學地推動了城市規劃工作;同時,上海市還主動開展多項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為全市土地利用規劃、中小河道整治、曆史風貌保護等領域提供專業服務。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孫繼偉介紹說,自2013年起,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開始推進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工作,在全面開展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的基礎上,結合全市土地管理、風貌保護、水環境整治、規劃實施評估等重點工作開展了土地利用變化監測、風貌保護建築監測、中小河道水體監測等多項地理市情監測,并将資料集、展示系統、監測報告與圖冊等成果資料深度應用于上海土地管理、規劃建設和城市管理等領域。相關監測成果已成功應用于上海“五違四必”環境整治。

據悉,上海市測繪院利用地理國情資訊,通過比對現有的土地規劃審批資料,為監測違法用地、違規建設等行為提供了重要資訊參考。同時,各類監測成果在上海曆史風貌建築保護中也發揮作用,測繪部門依托所采集資料,設計建立了曆史風貌保護區、風貌街坊、優秀曆史建築等多項專題資料庫,并開發了曆史風貌資料查詢系統,使相關管理部門實時線上擷取、了解曆史風貌保護建築專題監測資訊。

在全市中小河道綜合整治工作中,上海市測繪院采用先進遙感技術,快速準确地摸清了黑臭河道實際情況,找出了10501個疑似黑臭點,拍攝了20000餘張實地照片,形成了10501張水體勘察資料表,及時向上海市水務局送出疑似黑臭河流點成果,為實作中小河道整治工作目标全覆寫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局長庫熱西·買合蘇提認為,城市地理國情監測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撐,豐富了城市治理手段。各地要推動城市地理國情監測成果的共享應用,為建設綠色、智慧、宜居的新型城市發揮應有的作用。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