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時代,我們該如何安放我們的隐私?

萬物互聯,“萬能”的大資料,讓我們變得“無所不知”,卻也讓我們所有的資料資訊“無處隐私”,甚至受到生命與财産的安全威脅。而我們目前所處網際網路絡中所面臨的這種防禦不對等狀态,一方面可以說是前期科技發展的探索征途中傳遞的“學費”,另一方面則是先行者“急功近利”留下太多漏洞而付出的代價。因為攻擊者隻需要找到一個漏洞,就能給我們以深深的甚至緻命的一擊,而防禦者則必須守住所有的據點,實際上這基本已經成為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麼,到底如何安放我們的“隐私”才能不讓它成為衆所周知,誰又能來保全資訊不讓我們備受威脅呢?答案可能有很多,我總認為“靠人不如靠己”。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怎麼樣在科技的迅速發展中更好地保全自己。

大資料時代,我們該如何安放我們的隐私?

  保持“懷疑”,無欲則剛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網絡世界裡,多留個心眼,從意識上保持對一切的“懷疑”,并且從心态認清“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之是以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落入網絡詐騙的圈套,這當中的根本問題,我認為并不完全在于科技,而是更多地在于人性中潛藏的欲望與貪婪,還有那“掉以輕心”。

當收到“中獎”資訊的時候,多少人被“天上掉餡餅”砸暈而天真地以為“自己的運氣就是那麼好”,于是忙不疊地親自“送羊入虎口”;當接到銀行電子郵件,說密碼過期需要更新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迫不及待”地去點選連結,即便在沒有黑客侵入的情況下,自己也已經跳入了别人的釣魚圈套。推而廣之,不管公司建了多少道防火牆,用了多少加密科技和防毒掃描,隻要哪個鍵盤後面的員工上當了,公司也就完了。根據ibm安全服務(ibm security services)的研究報告顯示,高達95%的安全事件都和人為疏忽有關。很多時候,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打敗了所有科技保護措施。

網絡安全問題,很多時候更是“人”的問題。即便是美國國安局,也擋不過史諾登拿個u盤,就可以帶着大批機密逃之夭夭。伊朗納坦茲的“和平用途”核設施基地,即便把内部工業控制系統和外界的網絡全部斷開,還是會因為一個不知名者将受感染的u盤插上其中一台電腦,而讓所有的防禦系統瞬間瓦解。

保障網絡資訊安全的五點小技巧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混迹網絡江湖,想要安全,除了有敏感的防範意識之外,我們還是需要幾招看家護院的本領。在這裡,我為大家梳理了幾點比較有針對性,且比較容易操作的小技巧。掌握并運用這些防護技術和措施,将可以為我們擋下網絡世界中可能遭遇的85%以上的針對性入侵和威脅。

1.列出應用程式白名單。

軟體下載下傳時,隻選擇官方網站或有特别授權的,盡量拒絕第三方“免費”提供的未知可執行軟體和安裝程式。尤其要注意盜版軟體,因為其中常常會有惡意軟體和病毒。切勿為一時之便宜,而給自己埋下地雷一片。

2.不要嫌密碼麻煩。

密碼是我們的一道防火線,是以,盡量把你的這道防火牆設定得夠長夠複雜,當然要有自己的規律,不然每次登入都要走一遍“找回密碼”的流程,那也是挺煩人的。同時,可以對硬碟實行加密,這樣就算遺失或被盜,其他人都無法讀取其中的内容。手機也是一樣,盡量設定密碼。如果能使用生物辨識機制,那安全性就會更高一些。

3.及時更新更新軟體程式。

将電腦或移動裝置裡所有的作業系統、軟體、應用程式等,都設定為自動更新,以確定我們所用的總是最新版本的系統軟體。因為現在開發的一切東西,總難免存在着這樣那樣的漏洞,而這些漏洞又總能讓黑客或别有用心的人輕易地侵入我們的電腦或其他裝置,随便拿走一些他想要或者其實也不是發地麼想要,卻能對我們造成百般困擾,甚至傷害的東西。

4.慎用管理者權限。

平常像是讀取電子郵件、浏覽網站的時候,隻以具備最基本權限的使用者身份登入。隻有在需要安裝新的軟體,改變系統設定的時候,才以管理者身份登入。這樣一來,黑客缺少了必要的管理者權限,就難以安裝惡意軟體檢視我們的網絡。而且,即便我們不慎點選了受感染的檔案或下載下傳病毒,病毒或者木馬也會需要經過你同意,才能執行各種動作,這就等于是給了你一個警訊。

5.關機很重要。

不用電腦的時候,就關機。因為沒有電源、沒有網絡,竊賊就碰不了我們的電腦。對于智能手機也一樣,沒有連網需求的時候,就關掉網絡。如果随時随地都開着網絡,就代表着黑客和小偷有更多管道和機會來攻擊你;同樣也代表軟體開發商和廣告主能不斷地跟蹤你在現實世界中的行動,繼而進一步侵犯你的隐私。

負點責任收點費,或許也不錯

除此之外,我們的程式師和軟體開發公司,或者網際網路企業如果能為我們再上點心,那就更好了的。比如說,如果我們的程式員設計師都能像喬布斯研發iphone一樣,為我們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讓設計的軟體程式能更周全些,用起來更安全便捷些,那可以說是全天下網民之福。隻可惜,我們今天大部分科技咖所設計的東西好像都是用來給他們自己人玩的,完全無視我們很多人非但不是技術咖,反而是個技術盲。

另外,我們的網際網路企業,如果能調整一下資訊販賣的營收模式,或許也會更好一些。以facebook為例,據估算,每個facebook使用者每年能為公司帶來8美元的廣告收入。我想應該會有相當部分的人願意出這筆錢來讓他們放過自己的個人資訊,甚至可以出10美元不用找零。畢竟1個月不到1美元的費用,還不及我們很多地方有線電視費的價格,卻可以保障我們的資訊不受幹擾,由此可以享受平靜安全的網絡生活,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如果我們一直沉迷于“免費”的糖衣炮彈,那無疑在滋長網絡土壤的不安全性,因為這些“免費”總還是需要通過其他管道來實作價值“補償”的。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