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速吉八是什麼結局?這個元朝的皇帝為什麼被史書抹去痕迹?

作者:科技生活快汛

從元世祖忽必烈稱帝并改國号開始,到順帝妥懽帖睦爾退出中原為止,元朝立國共98年,按照史書的說法則是經曆10位皇帝。不過在此期間還真實存在過一位皇帝,隻因他年紀太小、在位時間極短,是以一直不被史學家承認。此人,便是在位僅僅1個月的天順帝阿速吉八。

阿速吉八是什麼結局?這個元朝的皇帝為什麼被史書抹去痕迹?

阿速吉八的父親,正是元朝第6位皇帝、蒙古汗國的第10位大汗也孫鐵木耳。也孫鐵木耳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真金太子的孫子,晉王甘麻剌之子,跟元武宗、仁宗是堂兄弟的關系。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甘麻剌病死在漠北,也孫鐵木兒遂承襲王爵,當時還隻是個年僅9歲的小娃娃。

也孫鐵木耳雖然身處漠北,但作為元世祖的嫡曾孫,頗受朝廷厚待,在元武宗、仁宗、英宗三朝屢受賞賜,在各地藩王中的名望也非常高。自從元成宗駕崩後,帝國陷入一連串的變動當中,也孫鐵木耳作為皇位的有力争奪者,一直在暗中觀察、積蓄力量,耐心等待最佳時機。就在也孫鐵木耳襲爵21年後,他終于等來“登頂”的那一刻。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與丞相拜住自上都南返大都,途徑南坡店駐跸并舉行宴會。結果宴會結束後沒多久,英宗便被逆臣鐵木疊兒的義子鐵失等人弑殺,此即史上著名的“南坡事變”。英宗遇難後,鐵失一黨攜帶玉玺北上,并敦請也孫鐵木耳即位。同年九月,也孫鐵木耳匆匆即位于龍居河,随即改元為泰定,史稱泰定帝。

泰定帝上台後,冊封王妃八不罕為皇後,長子阿速吉八為太子,此時阿速吉八才隻有3歲。阿速吉八雖然年少懵懂,但泰定帝為培養他,曾經将《帝範》翻譯成蒙古文讓他讀,并派專人講解,以期讓他盡早的學會為君之道。

阿速吉八是什麼結局?這個元朝的皇帝為什麼被史書抹去痕迹?

泰定帝在位五年時間,政績乏善可陳,加之跟鐵失集團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是以被時人視為謀殺英宗的罪魁之一,其統治合法性備受質疑。再加上泰定帝性情柔弱,霸道皇後八不罕頻頻幹涉朝政,更使得朝政敗壞的一發而不可收拾。泰定帝既無力掌控帝國,又不敢限制悍妻,是以隻能在研習佛法中苟且度日。緻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駕崩于上都,帝國随即便陷入新一輪的動蕩中。

泰定帝駕崩時,太子阿速吉八雖然隻有8歲,但按照“國不可一日無君”的傳統,理應馬上即位,以此來安定軍心、民心。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專斷朝政的右丞相倒剌沙為能長期鞏固權位,竟然在長達月餘的時間裡沒有扶立新君,而由自己裁決軍國重事。倒剌沙的舉動引發朝野的猜疑和憂懼,很多朝臣有理由擔心,他會利用局勢的混亂篡奪皇位。

在這種局面下,元武宗當年的心腹侍從、佥樞密院事燕鐵木爾在大都發動政變,迎武宗之子懷王圖帖睦爾入京主持大局,同時又派人聯絡圖帖睦爾的長兄和世,請求他回國接任皇帝(和世當時避難于西域的察合台汗國)。由于察合台汗國距離大都遠隔萬裡之遙,和世就算是得到消息後全速往回趕,至少也要在一年多後才能抵京,是以權宜之下,燕帖木兒暫時扶立圖帖睦爾為帝,是為元文宗,時在當年九月。

阿速吉八是什麼結局?這個元朝的皇帝為什麼被史書抹去痕迹?

倒剌沙反射弧比較長,直到聽說圖帖睦爾在大都即位的消息後,才感到大事不妙,于是匆匆忙忙地聯合宗王脫脫、王禅等人,共同扶立阿速吉八即位,并改元為天順(史書因其年号,稱阿速吉八為天順帝)。倒剌沙把阿速吉八扶上台後,随即派重兵南下,打着“讨逆”的旗号向大都進軍,“兩都大戰”就此爆發(在元朝,大都是京城,上都是陪都)。

戰事初期,上都的軍隊屢破南軍,連克居庸關、古北口等要塞,進逼大都城下。但不久在燕鐵木爾的指揮下,大都的軍隊相繼在榆河、白浮、石槽等地取勝,并在十月初的棗林、檀州南野兩場大決戰中,徹底擊潰上都的軍隊。燕鐵木爾在率軍收複失地後,兵鋒直指上都。同年十月十三日,窮途末路的倒剌沙出城投降,上都的小朝廷随即覆亡。

關于天順帝的結局,《元史》當中并無記載,但依據蒙文史料《黃金史》、《恒河之流》的說法,則稱他死于亂軍之中,此說甚為合理。天順帝雖然自視正統,但因為在位僅一個月便遇難,而且隻是權相倒剌沙扶立的傀儡,是以在正史當中不被視為正式的皇帝,這也是《元史》将其故意忽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