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降臨,69歲的陳曼娟走到家附近的郭婆井,仔細巡查。這是她在履行“井長”的責任。這組有十個井眼的古井,位于南宋皇城所在地杭州市上城區。相傳東晉時所鑿,清代著名文人李漁為其寫過賦。一千多年來一直服務于周邊居民的日常洗用。
近年當地政府專門對每一口古井進行清淤、修繕,請陳大媽這樣的熱心居民擔任井長,監督日常使用、養護和檢測。很多古井煥發生機,成為這座現代化城市不少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在中國快速推進的城市化浪潮中,構成一幅獨特的市井風情畫卷。
離郭婆井5公裡外的紫花支路,一個窨井蓋被撬起。報警資訊立即傳輸到了城管局背景,正在附近巡邏的城管隊員馬上趕到現場處理。這些窨井已經“智能化”,發生雨污水混流、污水滿溢、井蓋移動等情況都會向背景發送資訊報警。
“智能化”和“複古範”并存,是杭州這樣的曆史文化名城、網際網路創新重點城市,在探索城市治理中呈現的特點。
在上城區,每一條河道均有高清監控,河水異物漂浮和流速、水位均在實時監控下。已監測處理了60起違章洗滌等情況。公廁等城市家具均添加“電子标簽”,如發生設施被盜、水電異常就會通過無線網絡回報到指揮平台。垃圾房也使用二維碼網際網路雲計算系統,實作垃圾分類智能投放,試點小區正确比例由75%提高至95%。每一位城管隊員、每一輛執法車輛都智能定位,在背景大螢幕可以看到行動軌迹和即時畫面,全區550名環衛勞工都佩戴智能手環,具備實時定位,緊急呼叫功能。
作為經濟發達地區,杭州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綠色、低碳方面的發展。近年浙江啟動“五水共治”。環保、節能、循環再生的理念展現在城市建設、管理的角角落落。
北師大杭州附中整個校園是應用太陽能、節水系統的“綠色建築”。通過安裝雨水收集分離池、中水回收系統等,整個校園的空調冷凝水、屋面雨水、洗面盆水、拖把水等等均被收集過濾,用于綠化灌溉、景觀補水、沖廁所等。該校林杗老師介紹說,全校每年有約5000噸廢水、10000噸雨水得到利用,節約水費約5萬元,雨水收集使用率達99%,對學生們也是生動的環保教育課堂。
龍山河位于杭州主城區五條主要河流的上遊。上城區副區長宣寅說,記得三年前受台風影響河水漫出,公共汽車開過,路上積水湧動,人在路邊幾乎有要被沖倒的感覺。記者看到現在河道上鋪設了滲水性好的特殊地磚,下面是沉澱蓄水池,不僅不會再積水,而且可以回收雨水、河水處理為城市雜用水。打開蓋子,打出來的水很清澈。據介紹,蓄水可滿足周邊三個環衛所的道路灑水和綠化澆水所需,年節約水費約40萬元。
作為因水而興的古城,杭州通過對“新科技”的應用和“老傳統”的活化,變得越來越有韻味。在甘水巷上口井,雖然下着雨,還是有很多市民絡繹不絕來挑水,所有人都會自覺先把水桶外部洗一遍再打水。66歲的張水根告訴記者,這口井自己喝了一輩子,“這水就是咱們杭州的味道”。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