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伏中标價屢創新低 價格戰或為市場化助推器?

“630”搶裝潮後,國内的光伏市場市況急轉直下,多數從業者已經陷入極度的焦慮和恐懼中。不參與價格拼殺将被市場邊緣化甚至徹底淘汰,而參與血拼又将面臨虧損,進退兩難。

光伏中标價屢創新低 價格戰或為市場化助推器?

6月30日以後,光伏行業的招投标不斷創下令人咋舌的新低價,引發業内外各種熱議。浙江省光伏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趙永紅由此對記者評論稱,當行業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價格”這一因素左右時,原本看起來很完善的市場機制,卻逐漸偏離了最初的設計意圖,而演變成“越便宜越好”這樣一種單線條導向。這或許正是招投标不斷産生新低價的原因所在。

光伏招投标屢重新整理低

7月底,中廣核項目創下的3.19元/瓦最低價紀錄僅保持了不足兩周的時間,8月11日,3.05元/瓦國電投光伏元件中标價格就成功将此記錄打破,創下元件産品價格的新低。

僅隔兩周時間,在光伏行業對3.05元/瓦仍存執念的時候,光伏電站競标項目再次跌破光伏行業小夥伴們眼鏡,國家“領跑者計劃”陽泉項目招标中,出現0.61元/千瓦時的競争上網電價。

而就在近日,2016年標頭1吉瓦國家光伏領跑者基地12個項目開标,招标結果公示情況顯示,共有56家企業給出了報價。所有的參與者都普遍給出的中标價格在0.52元-0.7元/千瓦時。

此次内蒙古標頭1gw“領跑者”光伏基地項目招标中,華電和昌盛日電投出的最低價格,相比標頭0.80元/千瓦時的光伏标杆上網電價标準低35%,再次創下同類招标報價的新低。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業委員會理事吳達成表示,這次競标價總體較低有一定合理性。領跑者項目前期的拿地、注冊、拿路條等諸多前期成本會相對較低。此次的低價不是一家企業單獨報出的特殊價格,而是一批企業經過測算後報出的價格,反映了光伏發電成本整體大幅降低的趨勢。但同時也反映了目前資源短缺與過度競争的現狀。

理性看待低價中标

光伏應用市場系統成本的快速降低,加快了光伏走向平價上網的步伐,但價格屢創新低卻率先引發的是光伏行業内的“口水戰”。一段時間以來,出現對光伏中标連創新低衆口紛纭、低價中标褒貶不一。近日,不少業内專家呼籲應客觀理性看待光伏産品價格的下跌,光伏市場隻有通過充分的市場競争,才能讓行業更具競争力,平價上網的目标也才能早日實作。

“首先,引入競争機制是各個領域中的大勢所趨,每一個行業最終是要實作完全市場化、競争化的。政府在光伏‘領跑者計劃引入競争機制試點,初衷是促進行業更好的引導企業各種創新,讓‘領跑者計劃更有意義,同時,也希望通過試點項目将補貼标準進一步規範化和市場化,最終把補貼标準交給市場決定。”

另一位行業權威專家也表示,“在光伏行業内引入競争機制是光伏行業的進步,通過公開透明的市場化招投标,哪些企業要求的補貼額低就補貼哪些企業。按照這樣的程式走下來,一般來講,獲得補貼的企業都是科技實力強、有競争優勢的企業,由他們來做光伏發電再合适不過。”

很顯然,光伏領域市場化程度正在增高,在光伏産業從之前對制造業的事前補貼轉變為更加科學的度電補貼模式的現階段,引入競争機制是光伏行業補貼機制進步的重要“試水”。度電補貼模式下,電站可以確定品質的同時,通過充分的市場競争,一批産品品質好、價格低的優質企業将最大限度的浮出水面,社會優質資源也将得以充分利用,進而有效抑制劣勢企業的進入,造成财政資金和社會資金的浪費,最大程度地抵消政府幹預對能源價格的扭曲。

沉着應對市場化

對于光伏市場而言,一時的混亂或也并非完全是壞事,但如何實作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以避免劣币驅逐良币的現象長期存在,卻是我們必須要時時警惕的事。

政府無需伸手進入市場去把每顆石頭擺正,把每條水渠都疏通。隻要設定好市場的邊界和規則,然後相信企業和市場,相信其自會在流動中不斷優化。而市場則需要多元化,包括着急的、沉穩的、精明的、簡單的、跟風的、固執的、愛說的、會聽的,等等。我們需要呈現更多的可能性給市場,讓市場看到其中的不同。還要制定有利于市場良性發展的邊界體系,以促進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而在促進市場多元化方面,各大企業主要靜下心來做三件事:第一,發現和宣傳好企業、好項目、好産品、好做法,讓市場了解不是越便宜越好;第二,把認真研究、認真做好分布式的企業組織起來,加強交流協作和資源共享,為市場提供踏實靠譜、越做越好的項目;第三,開展人才養成計劃,提升專業水準,提升服務素養,挖掘企業和專家智慧,做好規範指導下的光伏人才培育,為市場培育和輸送專業化人才。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