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暢想大資料環境下之個人資訊的共享主義社會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共産主義”一直是社會人憧憬的明天,且不論能否實作,其美好程度令人毋庸置疑。首先,那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社會存在,充裕的物質财富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基于此的按需配置設定消滅了人與人之間的傾軋與掠奪;其次,那是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存在,社會成員具有高度的共産主義覺悟和道德品質,由此進行協作成長消滅了階級沖突及所導緻的社會沖突;最後,那還是一個高度大同的社會存在,讓以區域利益為核心的國家不複存在。

真正的共産主義,雖然還遙不可及,但一直是促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美好願景。遙望“共産主義”的星空,暢想在個人隐私岌岌可危的當下,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共産”、“共享”的道路上率先抵達大資料環境下個人資訊安全的夢想彼岸。

個人資訊:大資料爆增長的主力推手

科技進行,讓曾經還是襁褓中如嬰孩般的大資料得到了迅速的成長。

通過一組名為“網際網路上一天”的資料,我們便可見一斑:一天之中,網際網路産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滿1.68億張dvd;發出的郵件有2940億封之多(相當于美國兩年的紙質信件數量);發出的社群文章達200萬個(相當于《時代》雜志770年的文字量);賣出的手機為37.8萬台,高于全球每天出生的嬰兒數量37.1萬……而截止到2012年,資料量已經從tb(1024gb=1tb)級别躍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級别。

據國際資料公司(idc)的研究結果顯示:2008年全球産生的資料量為0.49zb,2009年的資料量為0.8zb,2010年的資料量增長到1.2zb,2011年的資料量達到1.82zb,2012年産生資料量則達到2.8zb,相當于3000多億部時長兩小時的高清電影,連着播放7000多萬年也放不完。而到2012年為止,人類生産的所有印刷材料的資料量是200pb,全人類曆史上說過的所有話的資料量大約是5eb。

ibm的研究稱,整個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資料中,有90%是過去兩年内産生的。每一天,全世界會上傳超過5億張圖檔,每分鐘就有20小時的視訊被分享。即便如此,人們每天創造的全部資訊——包括語音通話、電子郵件和資訊在内的各種通信,以及上傳的全部圖檔、視訊與音樂,其資訊量也無法匹及每一天所創造出的關于人們自身的數字資訊量。

保全隐私:不能承受之重

鑒于個人資訊所占大資料的高額比例,以緻大家每每談到大資料的時候,都難免将其與個人資訊,跟隐私聯系起來。一邊,無奈于“隐私受侵”;一邊,對資料欲望的滋長卻又讓更多的人無法再當個人資料的主人,甚至連國家也很難保全自己的資料安全,讓“隐私”不受侵犯。

對于個人來說,資料資訊在分享之後,基本上就不再受我們自己控制了。且不說高技術黑客潛入電腦盜取資料的情況,甚至不用什麼高明技巧,就可以将許多人的資訊轉化為世界“共享”。

2005年,派瑞絲·希爾頓的遭遇就是個典型案例。當時,她把手機資訊通過雲端儲存功能進行備份,雖然存取這些資訊需要密碼,但一個17歲的青少年還是輕易破解了密碼,取得了派瑞絲備份的通訊錄和照片,并通過網絡将其分享成為全世界“共享”的資料資訊。這些“共享”的資訊不隻是派瑞絲的個人資料,還有她通訊錄裡所有名人的聯系電話(通常都是未公開的資料)也都全部曝光。那麼,對于這些人來說,他們是什麼時候失去對自己電話号碼的控制權的呢?如果你認為是青少年盜取派瑞絲資料的那一刻,可能未必準确。因為在他們把資料告知派瑞絲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出讓”了資訊的安全所有權。這些案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人沒有辦法不溝通”,溝通理論家瓦茲拉威克表示,隻要溝通過程中用到任何的資料裝置,那麼我們将始終逃離不了資料隐私被共享的命運。

資訊安全:共享主義社會是出路?

人沒有辦法不溝通,溝通便逃離不了資訊“被分享”,那麼順勢共享,是否會成為一種新選擇呢?當個人資訊不再因為“私密”而變得“稀缺”的時候,那麼是否也就少了一份“被觊觎”的可能。就如同我們憧憬的共産主義社會,當有足夠的物質财富可以滿足大家的所需,自然會減少許多無謂的“觊觎”。而當人類的資料資訊成為大家的共享,少了“稀缺”的屬性,那麼隐私是否也将不再需要隐藏而順其自然成為各自的私密。

對于這樣的假設,即數位隐私的“共享主義社會”,還是需要基于類似社會主義社會般的條件特征。其一,高度發達的科技水準。讓大資料的制造和擷取不再是掌握于少數人手中的稀缺資源。這可以說是資料資源共享的基礎條件。而這個條件,伴随着網際網路的發展,已然變得并不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其二,高度文明的社會意識。人類素養的提升可以說是一切美好的根源。資料不再是被拿來謀取利益的工具。資料的共享與使用,也将變得像我們今天的捐血機制一般,無償共享,免費使用。而這時候的資料使用,将是用于進一步推進人類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發展,繼而造福了更大的人類社會。同時,基于資料的共享或許還可以反作用于人類的素養提升及向善的心。

當原本出于風口浪尖、處處受着安全威脅的個人資料資訊,步入一種“共享”的軌道機制的時候,世界必将是以而變得有所不同。而在這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做的,或許就像曾經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一樣,制定數位共享社會的基本準則:

一切的資料使用,無不基于向善或中正的立場;

一切的資料使用,不得令他人受到傷害,尤其是資料的主人;

一旦資料的使用存在讓人類安全受到威脅的可能,那麼資料系統将實行自我焚毀。

基于此準則,資料黑市将不複存在;一切通過資料竊取而謀求利益的行為将不複存在。留下的,隻是對資料挖掘技術的不斷精進,以及通過技術的發展推動科技的發展。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