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個人雲存儲離“小社交”有多遠?

個人雲存儲離“小社交”有多遠?

2016年可謂是網盤的“災難年”,金山快盤、華為網盤、新浪微盤、uc網盤等紛紛宣布關閉,而百度雲、微雲、360雲盤等也紛紛被推上風口浪尖,其涉及到網盤售賣問題,“大躍進”的網盤幾近于回歸到1.0的純工具産品時代。

大社交沒戲,“小社交”才有可能

相比較網際網路早期的網盤産品而言,當下用個人雲存儲産品來定義使用者對個人數字資産存儲的需求更為合适。10.5億戶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每天都會産生諸多個人數字資産,照片、通訊錄、視訊、備忘錄、不用過分保密的公司資料等,這些資訊都在呈指數級增長。

另外,個人雲存儲時期的id體系是以手機号為基礎,而網盤時期的id體系是以郵箱為基礎,手機号通訊錄清單裡的好友數量明顯多于郵箱的好友數量,且使用者普及程度更高,更适合使用者在個人雲存儲産品上成為好友關系。

幾經周折之後,使用者對個人雲存儲的需求絲毫沒有降低,對智能手機越依賴,便越會對個人雲存儲産品依賴,因為使用者的資料需要備份,隻不過使用者選擇個人數字資産備份的平台不同而已,一種是以百度雲、微雲、115等為首的第三方個人雲存儲産品,一種是手機廠商自帶的個人雲存儲産品,無論選擇方式是什麼,備份儲存是剛需,不能因為幾大網盤産品的關閉,就認為整個個人雲存儲市場都沒戲了。

大社交的時代,是屬于微信、qq、微網誌的,已經有無數産品試圖挑戰微信、qq、微網誌的地位,但基本上都失敗了,也許陌陌可以算一個,但你跟你們上司、同僚在一個陌陌群裡聊工作的事情會很别扭吧?主流的社交,還是微信、qq、微網誌的天下。但是在其他産品裡面,是可以用“小社交”政策,來提升産品的使用者活躍度以及留存率,同時也能夠讓産品擺脫純工具屬性,讓産品“動”起來。

從産品進化的角度來看,個人雲存儲産品新的進化點,正是擺脫純工具屬性,将社交屬性帶入到産品中來,以社交催生出更多需求點,比如小範圍的檔案交換、群體性檔案共享等。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個人雲存儲産品有數十款,可有社交屬性的産品僅有百度雲和115,騰訊微雲、360雲盤和vivo、華為、小米等智能手機廠商的雲産品,僅提供基本的個人數字資産存儲功能,就算是分享,也是私密分享,其他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很難知道下載下傳連結。

“小社交”帶來的風險

根據百度雲以及115雲來看,使用者可以添加好友,并且建群,通過此功能能夠順利讓使用者存儲的檔案流通起來,而不僅僅隻是存儲,這是“小社交”的一大步。

但随之而來的卻是個人雲存儲産品最大的風險,使用者将涉黃、盜版等垃圾内容公開在群内分享,此前,就有不少人通過百度貼吧的源頭,在貼吧内擴散這些群的源連結,并吸引使用者進群,群内的使用者則将檔案互相交換,并且會有非常嚴厲的管理措施,他們的ugc管理非常到位,不分享者會直接被踢出去,無酬的動機在他們身上展現的淋漓盡緻。

無論是涉黃還是盜版對于百度雲、115雲來說都不是好消息,按照網際網路目前的風險來看,若任由這些垃圾資訊流轉,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快播。另外,盜版方面,各方也加強了盜版監管,從網絡視訊到網絡文學,再到網絡音樂,幾大主流網絡娛樂産業,都開始花費巨額投入在版權方面,而百度雲、115雲的群分享,很有可能就涉及到盜版問題,一有盜版,顯然幾大主流廠商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而盜版的審查是非常微妙的,使用者單純的下載下傳存儲行為,并不構成侵權,可是一旦在群内大量免費分享,就會涉及到侵權問題,也就是說,百度雲、115雲要想做好審查,就必須對每個群内的内容進行快速審查,因為使用者轉存、下載下傳的速度非常快,一旦審查過慢的話,根本沒用,大部分使用者還是能夠下載下傳,在處理審查速度上,百度雲還并不容易。

以各大視訊網站為例,使用者上傳的ugc類視訊内容也會經由平台審查,一般在十幾分鐘左右,而百度雲的群内,十幾分鐘,足夠使用者下載下傳了,百度雲在這方面積累的經驗也遠遠不夠,針對視訊方面的版權審查愛奇藝要比百度更為娴熟,可愛奇藝會把相關技術分享給百度雲麼?另外,反作弊技術方面,其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百度雲、115雲難以承受的,畢竟個人雲存儲大部分還是免費的,就會有會員收費補充,也遠遠不夠。

“去蕪存菁”,離用好“小社交”還差着呢

不得不說的是,百度雲、115雲以及未來試圖走“小社交”路線的騰訊微雲、360雲盤等,要想利用好社交屬性,就必須過好内容審查這一關,隻有将風險降到最低,才有可能讓這一功能徹底發揮功效,避免使用者将社交功能濫用。

個人雲存儲産品當然可以作為使用者個人數字資産的儲存器使用,但每個使用者的數字資産是不同的,或者說内容是參差不齊的,裡面保不齊有垃圾内容存在,這些内容是會對其他使用者造成影響的,而社交屬性,會讓這些參差不齊的垃圾迅速流通并傳播擴散,這一點就非常恐怖了,隻有加強審查力度,讓這些垃圾内容無所遁形,讓個人雲存儲空間變成一片淨土,讓真正好的、有用的内容正常流通,才是正路。“去蕪存菁”固然會“傷害”部分使用者體驗,但是這會讓産品走的更遠。

騰訊微雲擁有微信、qq兩大使用者體系,而360自身也有強大的使用者體系,這些都為其個人雲存儲産品添加社交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現在的雲存儲産品,更像是活在“遠古時代”,太初級,太死闆,隻有存儲的工具有什麼用呢?

很多人都提到了個人雲存儲産品的盈利問題,從2013年的大爆發算起,網盤發展至今已有3年多了,按照當下的使用者規模來看,成本也不少,但盈利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這确實是個人雲存儲發展的一大制約,在盈利方面,還需要有更多探索,而激活使用者,卻是當下必須為之的事情,bat也不可能一直燒錢啊,隻有活着的使用者,才有可能賺錢。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