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健康醫療大資料開放應用,誰來“主刀”?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資料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47号文),規範和推動健康醫療大資料融合共享、開放應用。

次日,中國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産業聯盟在烏鎮舉辦的首屆國際網際網路醫療大會上成立。

聯盟由國家衛生計生委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和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聯手組建。國家衛計委醫管中心處長趙靖介紹,聯盟首批共接受會員80家。其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事業機關、社會組織等使用者級的會員40家,其他會員主要是資訊通信企業、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保險企業和藥械企業。

按照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金小桃的說法,聯盟要承擔起網際網路健康醫療産業落地和網際網路+健康醫療服務标準制定的工作。

但此間當選的聯盟副理事長,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也坦言,網際網路健康醫療涉及資訊通訊、網際網路、醫療、養老、保險、制藥等多個行業領域和學科範疇,需要各行業的有機結合,才能完成龐大的産品工程。但目前,各醫療機構、企業各自開發的創新(服務)産品彼此獨立、缺乏協作,需要彼此共享和深入整合,需要通過大資料和雲計算,才能創造出新的個性化的健康應用和醫療增值服務,消除資料孤島。

醫療領域的專業門檻高,封閉性強,資訊不對稱,早已有社會诟病。如今,借助網際網路+戰略,推動健康醫療大資料的平台彙聚、雲計算和創新應用,已成為多方面的共識。不過,在守業者——醫療機構,後期進入者——移動醫療企業、保險公司、藥企之間,似乎已形成一種既合作又競争的博弈局面。

網際網路醫院各地“開花”

網際網路健康醫療産業聯盟的成員之一,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微醫集團,運用旗下的烏鎮網際網路醫院,承辦此次烏鎮國際網際網路醫療大會。

“網際網路醫院”也成為本次大會上各方熱議的主題之一。按照微醫ceo廖傑遠的介紹,烏鎮網際網路醫院已與全國1900家醫院緊密對接,包括一些國際醫院的合作;有近20萬醫生實作了線上診療、線上醫囑,實作了一些電子處方的共享。

不過,很明顯,在網際網路+浪潮下,各大公立三甲醫院,也在依托自有專家資源,各自組建“網際網路醫院”。

主論壇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長王偉林詳細闡述了自家的“網絡醫院”模式,通過遠端醫療等管道,浙一醫院已擁有多家地市級醫院,實作區域性的分級診療網絡。

與王偉林相比,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用平和的語調和翔實的ppt,展示了醫院與支付寶合作,建構的從(患者)預約挂号、檢查到醫生下達處方醫囑、藥品配送等線上輔助診療服務完善鍊路。

新京報記者還了解到,網際網路健康醫療産業聯盟的另一位成員——好大夫,也憑靠多年來積累的十餘萬有處方權的簽約醫生(主治醫師以上)資源,與銀川市政府攜手,積極組建網際網路醫院,布局覆寫各地各級醫院的轉診網絡。

就在6月22日,阿裡健康與保定市衛生計生委簽署《保定市網絡醫院合作架構協定》,宣布在保定市衛計委的指導下,阿裡健康将協同阿裡雲、螞蟻金服、天貓醫藥館等資源,在保定市全面落地其在網際網路醫療、醫藥電商、保險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創新。

聯盟理事長,中國電子資訊産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芮曉武說,“聯合”,是解決網際網路問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醫療健康領域,(聯盟成員)要做大自己的平台,需要先付出。

分診app轉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與網際網路健康醫療産業聯盟成立同步,由國家衛計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管主辦的《中國家庭報》還聯合微醫啟動了“中國家庭健康服務平台”。

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介紹,在全國家庭健康服務平台上,除了健康(資訊)門戶,還設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平台,基于微醫平台上的專家團隊,為家庭醫生提供服務患者的轉診、會診和簽約服務品質監測等服務。

業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場上的分診app同質化嚴重,無非都是在比拼醫生資源。但醫生對這些app的歸屬感薄弱,誰能給自己帶來合适的患者,就用誰;反之,可能棄用甚至解除安裝。是以,微醫也亟須通過某種管道,快速開拓患者市場。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也是國務院醫改辦今年着力推進的重點工作。而簽約的基礎——社群居民健康檔案,正是健康醫療大資料的主要組成部分。金小桃強調,健康醫療大資料的發展和應用,“由國務院深化醫改上司小組統一上司指揮”。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