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車聯網服務,車主收費已成大勢所趨

對于車主需不需要為車聯網服務付費的問題,業界曾今有過一些争論,盡管到目前為止,不是所有車企都明确表示将向車主收取車聯網服務費,但總體上看,向車主收費似乎已經是大勢所趨。

當然,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誰消費誰付費,确實合情合理。但對于消費者而言,能不付費或者少付費才是“最好的使用者體驗”,那麼,除了直接收費而外,其他企業或者行業的做法如何,有沒有讓車主不付費就能享受車聯網服務的方式呢?車聯網服務到底有哪些收費方式呢?

車主出?車主真的願意自己付費嗎?

從車聯網服務的提供的成本來看,主要包括硬體成本(車載終端及軟體)、通訊成本(資料流量成本)和内容成本3部分,硬體成本可以看作是汽車的一部分,一般都會折合在車價之中,而通訊成本和内容成本不屬于一次性消費成本,是以必須有新的出處。

以通用汽車為例,目前,裝有安吉星車聯網系統的車型市場售價較普通車型車輛高約3000元左右,向車主提供一年的全功能免費使用服務,一年期滿後車主需按照使用功能(安吉星車聯網系統提供14種功能)不同付費,目前提供4中套餐選擇,年費大約在780-1800元之間。

通用汽車的做法與大衆汽車基本類似,目前,大衆汽車承諾車聯網服務4年免費,4年後政策未定。顯然,對于汽車企業而言,車主付費是一個主流趨勢,問題是“收多收少的問題”。從安吉星的收費模式來看,主動安全服務,如緊急救援、車況監測、安全保障是每款套餐中的标配項目,這說明車主更願意為安全付費。

這與埃森哲近日釋出最新的調研結果幾乎完全一緻,埃森哲調研發現:消費者願意為心儀的車聯網服務額外支付費用,超過七成(71%)的受訪車主願意額外支付新車價格10%左右的費用,來購買其所需的車載服務。其中,中國受訪消費者有意額外支付的費用平均為新車價格的16%,其次是美國15%,德國11%。

消費者最願意花錢購買車聯網服務包括緊急呼叫服務(在發生危及生命的狀況時,車輛會自動向最近的急救中心發送求救資訊)和抛錨呼叫服務(在車輛抛錨時,車輛會馬上呼叫道路救援機構)。這說明,應急服務收費的模式是可行的,是車主的剛需。至于其他非剛需服務,如車載電話、線上電台等,直接收費就未必行得通了。

第三方出?第三方憑什麼出?

盡管非剛需服務直接未必可行,但作為汽車生活服務服務,一方面車主的消費意願仍然是存在的,另一方面也是汽車品質、車企技術能力的重要展現,無論是從營銷角度和服務角度,車企對此都非常重視,那麼會不會有一種方式幫助車企實作成本轉移呢,答案是:向第三方支付轉移。

從目前的技術發展來看,向第三方轉移支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精準廣告”方式,另一種是“大資料定價”方式。

“精準廣告”方式是利用車聯網的車内螢幕做文章,包括廣告植入和地圖導航,廣告上可以利用開機畫面直接植入廣告,也可以通過線上電台和線上音樂中插播廣告的方式實作。

對于内容營運商而言,由于車聯網的車載終端給線上電台提供了播放平台或者說資料入口,是以必須向車企付費或與車企進行廣告分成,這樣車企在得到了免費内容資源的同時也得到廣告收入,而這部分收入就可以被用于抵消車聯網服務通訊費,進而讓車主不繳費或者少繳費。

除此而外,地圖導航模式(lbs+商業)也是一種車聯網變現方式,該模式是基于車主位置資訊提供商業服務,使用者可以在需要相應服務時在車聯網系統中進行搜尋,依據搜尋結果進行目的地導航。車聯網平台營運商可據此向商家收取推廣費用,也可采取競價排名來對搜尋結果進行排序以供車主使用。

“大資料定價”模式則是以車輛狀态及車主行為大資料為基礎主要針對保險業提供資料支撐,目前,汽車保險主要依據車輛出險次數決定來年保險費優惠情況,屬于事後評估無法對車輛的出現幾率進行準确推算。

利用車聯網資料,就可以根據對車主操作習慣和風格的日常監測來推斷車輛事故風險,并實時監測、記錄每次剮蹭,這些資料經車聯網平台商整合分析後可打包給保險企業以友善其實施精準保險費率定價,而保險企業為此資料付費。最終實作車聯網服務費的轉移支付。

車企出?直接成本怎麼才能低到0?

站在車主的角度,最好的方式莫過于車企“直接包幹”,這樣既不用支付服務費,也不用聽那些煩人的廣告,那車企是否真的願意徒增成本直接包幹或值得包幹呢?

以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及礦山機械制造企業之一小松為例,該公司從2000年前後就開始面向使用者提供基于gps的裝置位置資訊和保養提醒服務,發展至今,該車聯網系統已經能向使用者提供包括故障遠端預警、保養提醒、遠端呼叫、油耗分析、油溫水溫監測、線上出租等服務,但至今未直接向使用者收費。

實際上,這并不因為企業财大氣粗,作為生産資料性産品,依靠車聯網大資料平台,企業看到了後市場帶來的巨大潛力和市場價值。據初步估計,工程機械的年零部件消耗約為裝置總價值的3%以上,而且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裝置本身的維修、零件需求也會随之增長,且當工作小時數到達一定程度後,使用者的置換需求就會明顯展現。

由于實作了對裝置實時狀态的監測,企業就可以根據裝置工作小時數、故障頻率等精準向使用者的手機端推送最實用的維修保養、配件優惠、新車促銷等資訊,通過這種方式企業就牢牢把控了質保期外的維修和配件供應市場,也就是說把企業利潤來源由原來“新車增量”轉向“存量消費”,延續産業鍊價值。

面對逐漸飽和、增量大幅萎縮的整車市場,這一做法顯然最有利于把控後市場機會。最重要的是,由于車聯網服務推送精準、專業,是以通常不會引起使用者反感,反而成為車企精準營銷的最佳管道。

從精準營銷角度看,小松的做法确有借鑒之處。那麼整車企業買單,其所需的成本到底有多少呢?從現有情況來看,随着車聯網技術的普及,車載終端、通訊費用、内容支付費用都會因規模化而逐漸下降,如果以安吉星現在服務費計算,10年期内基礎的服務費約為7800元,這就意味着車企隻要用7800元就可以與一個車主10年的汽車生活保持緊密的價值關系,與巨額且不确定成效的廣告營銷費用,這實在是再劃算不過的事情了。

車雲小結:

車聯網服務費到底該誰來出?目前來看,車主、第三方、車企,除硬體成本必須有車主支付外,服務費可能來源于某一方,但最大可能是來源于多方。個人以為,車企應該更多考慮第三方支付和自己掏腰包的做法,理論上,這種做法不僅完全可以實作的,而且能夠讓使用者得到最大的利益,我始終認為,“讓使用者得益實際上最終就是企業得益”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