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鐵WIFI值28億?營運商終于不用背鍋了

據說,一家地鐵wifi營運商上市了,價值28億,僅僅是計劃在上海、廣州、深圳等7個城市的地鐵上,向乘客提供免費wifi信号。

營運wifi能掙錢?好像以前也有過不少的嘗試,甚至還得到過大資本的青睐,但最後都偃旗息鼓不見了蹤迹,至于能像這樣依靠wifi上市的更是極少。講真,wifi營運前途不大,即便是在地鐵這樣的“封閉”場景,依靠這種網絡管道賺錢也不會長久。

地鐵wifi可以用來掙錢,可掙錢卻注定很難

自然而然的,wifi營運不會向使用者直接收錢,而是後向付費。按照媒體的報道,一位上海乘客描述說,她打開花生wifi以後,在登入頁面可以看到各類新聞、淘寶、遊戲等欄目,還會有遊戲登入的界面彈出;而登入頁面本身的背景,每天也是不同的商業廣告,如這位乘客自己就曾看到過偶像宋仲基見面會的廣告等。也就是說,地鐵wifi營運的商業模式非常傳統和經典,典型的入口廣告。

如果說入口廣告的模式成就了第一代網際網路,那麼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應該已經衰落了,因為人們盯上的是“大資料”。分析認為,通過地鐵wifi,“wifi營運商”能夠得到大量的使用者行為資料,并從中挖掘商業價值,這幾乎就是赤裸裸的隐私收集。

免費的wifi始終存在隐患,如果使用不當,将帶來嚴重的社會風險。公共免費wifi安全性低,國内已發生多起因連接配接免費wifi被盜取使用者個人資訊、網銀密碼、炒股密碼的案件。這樣的以收集使用者手機資訊為目的的wifi營運值得商榷。

曆史上來看,公交wifi營運由來已久。百度領投的16wifi迄今已與國内60餘城市簽署公共交通wifi建設營運協定,大衆點評和騰訊3億元投資的商業wifi邁外迪已覆寫全國20餘個機場、超500家商業連鎖品牌。但營運效果如何,卻都沒有下文。

地鐵wifi如此值錢,高鐵會怎麼想

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地鐵城市榜單出爐,上海以617km營運裡程繼續衛冕全國第一寶座,北京廣州以554km和278km緊随其後,中國已營運地鐵城市升至26座。北京地鐵年客流量達到32.09億人次。按照北京市交通委消息稱,地鐵日均客流量超過1000萬人次将成為常态。這一數字超過了莫斯科日均800萬-900萬人次的客運量,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鐵。2016年“三八”婦女節當天,上海全市地鐵客流首次突破800萬人次大關,接近850萬人次,較2010年10月22日上海世博會期間創出的754.8萬人次日客流記錄,淨增近94萬人次,再次創下曆史新高。于是,如此的客流量加上人人用手機的現實,給地鐵wifi營運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地鐵出行時間短、集中度高,wifi的使用并非剛需,如果電信營運商的4g或者5g網絡一旦“提速降費”,wifi會被分分鐘抛棄掉,未來的可持續營運基礎并不穩固。如果地鐵方面為了營運而頑固的阻撓電信營運商的網絡建設,恐怕民意也難以支撐。

我們還要看到,對比地鐵,中國的高鐵和鐵路營運線路更長,乘客駐留時間更長,客戶機關價值更高。資料顯示,2014年全年全國鐵路完成旅客發送量23.57億人,旅客周轉量11604.75億人公裡,全年全國民航完成旅客運輸量3.9億人次,旅客周轉量6334.2億人公裡,這些場景顯然比地鐵的wifi更具有價值。如果地鐵wifi營運值28億,那高鐵的wifi營運是否應該值2800億呢?

從現在幾家航空公司wifi的試營運來看,效果都很差,使用者有強烈的上網需求,但卻毫無付費的沖動,僅僅依靠廣告,根本不會帶來預期收益。當廣告效果奇差之後,廣告主也會放棄投入,wifi就會陷入真正的免費境地。

wifi營運還将遭遇地鐵整體泡沫的風險

中國的地鐵營運裡程在飛速的增長,主要目的卻不是為了緩解交通,而是為了炒作房地産。

有專家分析認為,雖然地鐵建設不僅可以有效緩解交通壓力,降低市内交通物流成本,還可以帶動固定資産投資,拉動gdp。一旦地鐵起來,周邊樓盤和商業中心都比較旺,價格漲得也高,政府稅收也會高很多。但是,地鐵是民生工程,和道路橋梁是一樣的,是百年工程,中國現在人口紅利,以後人不夠,人力成本高,修建更困難,是以早修早好,修得越多越好。

如今,不僅僅一二線的大城市都在以緩解交通的名義大建地鐵,随着國家将地鐵建設的權限下放給地方,三四線城市也開始了更為瘋狂的地鐵建設,幾年之後,中國将形成遍地是地鐵的狀況。可以這樣講,地鐵才是中國社會中最大的泡沫,遠遠超過了擺在明面上的房子。

深圳地鐵拿兩塊地就可以買下中國地産第一股的萬科,更是讓地鐵建設的房地産本質暴露無疑,一旦房地産市場下跌,大多數城市的地鐵運作都将入不敷出,即便地價房價不跌,當房子蓋完之後,地鐵的營運也将難以正常運轉。

地鐵是個大文章,也是個大系統,wifi隻是其中的極其微小的部分,其命運将随着地鐵的興衰而波動。不過,為了延續地鐵的可持續營運,地鐵方面嘗試通過類似wifi這種服務來賺取收益,應該是不錯的選擇。隻是,這種服務應該是增值性的,不應該拿普遍服務來強迫使用者付費或者為自己的營運付出代價。

當然,這件事也讓很多人看清了地鐵信号差的真相,營運商終于可以不用背鍋了。正是因為地鐵方面有自己的私利,是以千方百計延遲通信網絡建設,在與營運商的讨價還價中占據優勢,才導緻了乘客在地鐵裡網絡品質很差。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