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P2P征信 大資料堪當重任?

自從人類對數量産生概念,并開始記錄數字,人類社會就開啟了不斷産生資料的曆程。然而直到21世紀,it技術的迅猛發展才讓人們深刻意識到資料背後蘊含的強大力量。

21世紀是資料資訊大發展的時代,移動互聯、社交網絡、電子商務等極大拓展了網際網路的邊界和應用範圍,各種資料正在迅速膨脹并變大。對于諸多行業,尤其是網際網路行業,資料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産要素,那麼“得資料者得天下”對p2p行業來說是否也是金科玉律?

大資料從哪裡來?

如果你在上網時,發現昨天剛剛在搜尋過“毛巾”,今天頁面就充滿了毛巾的廣告,千萬不要驚訝:因為這就是大資料時代。

你的每一條搜尋紀錄,每一次浏覽,每一次内容釋出和互動,每一筆消費,都成為了資料的來源。網站通過收集資料,試圖推理和分析你是怎樣的一個人。這雖然可能不夠準确,但卻意義非凡。

一些領先者已經開始行動。2014年2月13日~14日,京東白條開始公測,開啟了電商巨頭大資料征信的帷幕。京東白條利用長期積累的交易資料記錄,給其使用者進行信用等級劃分,并配置設定相應消費額度,雖然使用場景有限,但無疑對消費金融有開拓性的意義。同年底,阿裡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也推出相似服務“螞蟻花呗”,并于2015年推出“芝麻信用分”。芝麻信用分的計算基礎主要包含使用者信用曆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系五個次元。基于此,螞蟻金服又推出“螞蟻借呗”,正式踏入網際網路信貸領域。

這兩大巨頭對大資料征信的應用雖然都不在p2p網貸,但其對網際網路信貸的開拓性貢獻不容忽視。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京東和阿裡巴巴等網際網路巨頭已經積累了海量的、相對長期的資料,且随着巨頭們網際網路布局的不斷擴張,與各種o2o和社交網站、視訊網站等實作資料共享,将使他們擁有一般p2p網貸平台難以比拟的巨大資料優勢。

大資料做征信靠譜嗎?

用大資料做征信,靠譜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絕對,要看放在怎樣的時期和背景下考量。資深p2p平台易通貸ceo康文認為,大資料的确有很大潛力,但目前階段還不足以完全代替傳統風控手段:“一是國内對大資料的技術研發和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準确度不高;二是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時間較短,資料的曆史積累不夠,可靠性存疑;三是各平台之間的資料沒有共享和互通機制,加劇了資料量的缺乏。”

其實從消費産業就可以看出大資料的可靠程度:回想一下各大電商和社交網站為你推送的“精準營銷”廣告,有幾條是你真正感興趣和需要的?

何況p2p網貸需要鑒别的是使用者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并且需要通過風控措施确定到底給借貸人貸款多少是安全的。這不僅僅牽扯到廣告轉化率的高低,更關乎資金的安全、使用者的利益、平台的壞賬率。

但目前大資料征信有兩個問題:第一,大資料由于次元相對缺乏,不能完全反應一個人的信用水準,造成授信額度與實際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不比對;第二,各家平台的資料不互通,一位借款人可以從多個管道獲得相似的授信額度,進而借貸幾倍甚至十幾倍與自身額度的資金,這對每一家給予他授信額度的平台來說都無疑是很大的風險。

p2p該如何應用大資料?

雖然目前尚有種種不足,但大資料對p2p網貸而言并非一無是處。易通貸ceo康文認為,大資料目前最成熟的應用是反欺詐,尤其值得建立初期的新平台采用。利用大資料進行反欺詐,在信用評估初期可以有效判斷借款申請是否屬于詐騙,有效過濾不安全資訊,提升平台效率,最大程度保障投資人出借資金安全。對于初創平台而言可以大幅降低平台前期的硬體和實施成本。不過康文同時也指出,反欺詐隻是p2p風控的一小部分,如能解決資料量、深度開發的問題,大資料在征信方面無疑具有更大的潛力。

目前我國的p2p平台尚未接入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無法利用央行的征信資料;同時,各個p2p公司之間也沒有實作資訊共享,每家p2p公司都是一個資訊孤島,對于在多個平台借款存在過度負債和惡意欺詐性質的借款人難以有效防範。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一位專家曾提出建議:将我國的金融體系征信、行業信用征信和商業征信全部納入大資料信用體系,在不涉及隐私涉密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将信用資源共享。允許p2p公司接入大資料信用資料庫,實作各方面信用平台的有效對接。不過這些建議需要國家層面的支援,目前p2p網貸平台能做的隻有一邊探索,一邊等待。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