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不僅股市大跌,創業圈裡也是風聲鶴唳,特别是o2o領域,那些上門美甲呀,足底按摩呀,送菜送水果呀,一個接一個地倒閉、關門,各路神仙,大咖們紛紛出來點評,指點江山。一夜之間,曾經的投資熱點,變成了投資陷阱,甚至成為局外人嘲諷的對象。這一幕,與十五年前在網際網路行業發生的何其相似,2000年前後,中國有上千家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特别是電子商務公司紛紛倒閉,也是有一批高人出來,紛紛點評:什麼b2c不行了,電子商務就是騙子,誰敢網上支付呀?買一罐可樂就可以送貨,物流公司怎麼賺錢?等等。确實很多公司倒閉了,确實很多創業者在高人的影響下選擇了放棄。後來的十五年,也确實證明了當時大部分人選擇的方向是正确的,之是以失敗,一是因為商業生态沒有完善,比如支付和物流都處在非常低級的階段,在新經濟領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化分工;二是資金鍊斷裂,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公司在虧損的情況下繼續發展;三是沒有一個信念堅定,執行力強的優秀團隊。
先談談商業生态和分工問題,十五年前質疑的很多事情現在是如此簡單。前一段時間,我家附近的一個很大的農貿市場被全部遷走,我父親就抱怨,有些東西買不到了,我說網上買呀,他說院子裡有很多樹葉,他想買兩把竹子做的掃帚,清掃樹葉,也就十幾塊錢一把,能在網上買嗎?于是我當他的面打開淘寶,各種款式都有,也就十幾元錢,我買了兩個,三天後就到貨了。這說明,即便是這樣低附加值的産品,仍然有盈利的空間,而這在十五年前是不可能的,十幾元錢連物流的成本都覆寫不了。這讓我想起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談到的社會化分工,制作一隻鉛筆,需要20多道工序,卻隻要賣幾毛錢,如果說所有的工序都有一家公司來做,那一定是賠本的生意了。今天大量的o2o創業公司,比如社群o2o類的、蔬菜水果供應鍊類的、汽車後服務市場類的、等等。他們面臨的窘境并不是方向錯了,而是這個領域的社會化分工還沒有成熟,或者創業團隊沒有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商業模式,導緻無法設計出盈利預測,他們還不清楚,沒有效率的規模是無法長久的。就拿社群o2o來說吧,小區周邊的商家營運以及一公裡内的配送就應該是物業公司的事業,物業做這些事情邊際成本幾乎為零,而如果網際網路公司來做,成本就大了去了,肯定賠本,現在的問題是物業公司有很強的意願,但是沒有能力,這就像當年的支付和物流一樣,需要時間來推動和完善了。我最近在練太極拳,感覺太極的思想和網際網路的思維有點類似,太極拳主張借對方的力量反作用于對方,其實網際網路思維中同樣包含利用閑置資源服務大衆的理念,比如滴滴專車、攜程等等,都是利用對方的資源又服務于對方的典型案例。
再談談資金問題,有趣得很,現在與十五年前完全不同,那時候幾乎沒有國内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現在是各路資金都在往創新和創業領域裡擠,于是就像就業市場一樣,到處都招人,到處都有人找不到工作,現在是到處都有資金,到處都融不到錢。總結起來,很多創業公司其實沒有深入思考一些商業的本質,我曾經讓幾個創業公司的ceo用excel做一個簡單的表,看看需要多長時間,什麼條件下公司能達到盈虧平衡點,雖然隻是假設,還是一個故事,但是如果這樣都找不到那個交叉點的話,誰敢給你投資呀?除非你曾經創業成功過,也許基于信任,有人願意投資。最近我們投過的一家做汽車後服務的公司,雖然成功地拿到三輪投資,但是繼續融資面臨很大的挑戰,我們經過梳理,認真考慮社會化分工的因素,研究商業本質,最後做了調整,現在是幾千萬的資金在等着投。
最後談談團隊,其實這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好的團隊,有遠大的志向,堅定的信念,超強的執行力,特别是調整的執行力。就拿我們投資的社群半徑來說,團隊過去的一年,可以說是折騰的一年,我跟與我們合作的物業公司老總說,你就是趙本山獨幕喜劇裡的那隻羊,我們一直在你身上薅羊毛,終于我們悟出來了一些東西。我們從想做社群周邊電商到思考如何建立新的社群文明,我們從到處補貼,派人拓展到成就物業公司,推動物業公司成為社群服務營運商,我看到了這個團隊對事業的那種熱望,對商業本質的認識,我就知道他們一定會赢了。
其實,目前創業公司的倒閉潮并不稀奇,是正常的大浪淘沙的過程,非理性的競争少了,就會還原商業的本來面目,挫折讓人們開始更深層次的思考,那些真正優秀的公司就會脫穎而出,從這個角度講,倒閉也許是成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