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拓展宏圖:将IoT整合到企業分析政策中

短短幾年的時間,物聯網(iot)已經徹底改變了衆多企業的業務發展模式。據麥肯錫預估,到2025年,iot應用市場每年将高達11萬億美元 。

每天的每一分鐘,iot裝置——從智能手機到裝置傳感器,到零售商店的“智能”貨架——所産生的有價值的資料蜂擁至我們的伺服器中,經過提取、存儲和分析,最終成為戰略資産。幾乎可以聽到管理層勝利的歡呼,因為他們看着源源不斷的實時資料流入,想想着“憑借這些資料和這些洞察,我們的競争對手不可能有機會了。”

但這裡的問題是:太多的組織對這些資料無所作為。是的,智能裝置收集的資料本身是強大的,但與整體分析基礎架構內建在一起更為困難。企業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利用其物聯網資料強大功能的綜合分析政策,而不僅僅是“iot資料戰略”。

整合行動:案例研究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某公司為了監控餐廳裝置,已經安裝了智能傳感器來跟蹤客戶的冰箱、烤箱和其他廚房裝置。在評估其客戶裝置的性能時,該公司注意到,一些餐廳的制冰機超乎預期地過早出現問題。

當僅檢視其物聯網資料——包括壓縮機溫度、每天制冰量和使用量、運作時間,根本無法找出問題的根源。隻有将眼光放到iot網絡以外,才發現失敗的根本所在:在烘烤面包時,酵母殘留在了制冰機的壓縮機線圈上。隻有從更大的視角觀察問題時,才最終确定了問題的根源。

從“為什麼”開始

在組織開始制定其物聯網資料戰略之前,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通過使用這些物聯網資料來實作哪些目标? 是否逐案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 還是改善整體品牌體驗?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遵守整體業務政策。

回到案例中的這家餐廳裝置公司,其目标可能是将自己的品牌打造成工業廚房裝置的首要供應商,提供零故障承諾。為了實作這一目标,需要進行預測分析——不僅要分辨出裝置是否有潛在的故障危險,而且要啟動關閉循環過程,以確定在事态發展中處于主動地位。

例如,如果一台裝置在未來三個月内有25%的失敗機會,則該操作項目可能與服務經理聯系,并建議他安排提前維修。 如果失敗的機會接近90%,可以自動安排服務。這是服務經理所做的,無論如何,節省了他拿起電話的麻煩。

建立良好循環

與涉及技術的所有決策一樣,我們利用我們的物聯網資料的過程必須從我們的使命開始,以提供更大的業務價值。

我們需要以與類似産品釋出的方式處理物聯網資料。現在,我已經參與了足夠的産品釋出,了解到如果以技術為起點,産品應該注意什麼。技術是讓我們實作業務目标的方式,從來不是我們正在瞄準的目标。

這意味着需要建立it部門以外的團隊,并引進了解客戶的團隊成員。這意味着将客戶的需求和整體業務目标成為每個決策的前提。這意味着需要通過評估結果,以確定物聯網資料繼續符合公司的願景。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将很好地實作一個戰略,利用物聯網資料的力量來改變我們的組織。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