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建黨100周年 重溫紅色故事》
六、廈門破獄的勝利
(三)、(四)
羅明回憶錄——陳丕顯
整理:無射山的人
(三)
廈門破獄的勝利與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有密切關系。特别是閩西革命鬥争的發展需要大量幹部,中共福建省委決定智破思明監獄,是為了營救在獄革命幹部和戰士,把他們轉送閩西,支援閩西的革命鬥争。
1929年2~5月,紅四軍兩下閩西,消滅了當地的反動軍隊,包括龍岩、上杭、永定、連城、長汀、武平的閩西革命根據地逐漸形成和鞏固。1930年3月18日,成立了閩西蘇維埃政府。這是閩西根據地發展的全盛時期。
閩西形勢的發展,對漳州、廈門、泉州等地影響很大,促進了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新軍閥的鬥争。
1930年3月18日,我黨在廈門召開了一個反帝大同盟大會。開這個會事先是得到國民黨黨部同意的。但會議進行時,廈門的反動派卻派特務包圍了會場,逮捕了上台發言的人,其中一個是中華中學教師、共産黨員張耕陶。廈門市委書記劉端生在大會外圍聯絡指揮,也被敵人逮捕。還有團省委書記陳柏生,他是這個大會的組織者,也在市内被捕。被捕的人都作為“政治犯”送進思明監獄。作為“政治犯”被關押在思明監獄的還有另外30多人,他們是在平和、永定、上杭、龍岩等地參加武裝鬥争被捕後,解送到廈門來的。
關押在思明縣監獄的政治犯40多人,大部分是黨團員,他們在牢裡組織了一個黨支部,曾向省委提出要組織越獄,當時我們表示不同意。後來得到消息說要把他們解到福州去判刑,有的同志提出:“解到福州去就不好辦了,福州的反動派已經屠殺過我們許多共産黨員了。”我們估計“政治犯”送到福州就會被判死刑或無期徒刑。這時牢裡的同志急于要沖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考慮到目前全國革命形勢正在逐漸高漲,福建省也一樣,急需大批幹部來開展工作。如閩西革命根據地,雖然省委已經派去了好些人,但由于革命形勢發展快,仍然感到幹部力量不足。可是我們許多幹部卻被反動派囚禁在牢獄裡。我們如果能把這批同志營救出來,輸送到閩西去,就是對革命根據地的有力支援。而且,想方設法營救牢裡的同志,也是組織上應盡的責任。是以,省委決定攻打思明監獄,搶救被捕同志,并成立一個破獄委員會具體上司,籌劃破獄工作。
(四)
為了襲擊思明監獄,破獄委員會事前進行了細緻的調查研究,有周密的計劃,做了充分的準備。正如列甯所說的,是“經過周密考慮和準備的,根據力量對比而計劃好了的”行動。
破獄委員會由5人組成。我當書記,成員有省委組織部長謝漢秋(謝景德)、宣傳部長兼軍委書記王海萍、共青團省委書記王德(曾宗乾)、軍委秘書陶鑄、省委秘書長王劍津。破獄委員會下設武裝隊,由陶鑄任隊長,并設接應隊,由謝漢秋任隊長。王海萍協助武裝隊訓練,王德協助組織接應隊,我負責組織偵察。破獄委員會成員曾分别利用探監機會進獄中了解情況,以便制訂破獄計劃。
廈門思明監獄也和廈門市其他機構一樣,是由國民黨的海軍管轄。監獄腐敗,管理松懈,管獄人員貪婪。獄裡規定每星期三、六兩天允許親友探監,但隻要有錢和香煙送給他們,其他時間也可以進去。他們對探監者不盤問,來人自報是獄中某某人的親友,就允許探監。探監時允許靠近牢房上的小視窗,且談話時間不限,與犯人交頭接耳都行。監獄也允許送東西給犯人,大件小件都可以,一般情況不檢查。小件從接見的小視窗遞進去,大件則開牢房的大鐵門送進去。這種情況,對我們調查敵情,組織破獄是一個有利條件。
我們通過探監,對監獄的警戒情況,如警備隊和管獄人員多少,槍支多少,他們的配置情況等作了詳細的調查。還掌握了他們的活動習慣,如監獄的看守平時不帶槍,隻有那個所長佩帶1支手槍,他卻呆在看守室裡很少出來。還有每逢星期六晚上,有的軍警休假離開,有的則喝酒、打牌直至午夜,第二天,他們懶洋洋地遲遲不起床。再有,每天上午9時半是警備隊吃飯的時間,吃飯時他們把槍挂在卧房裡,三五成群在院子裡吃。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利用的時機。對付警備隊是破獄成敗的關鍵。
對廈門市軍警的駐紮位置,破獄委員會也作了調查分析。從軍事力量的對比來看,是敵強我弱。但他們與思明監獄之間都有相當距離,從距離較近的盤石(廈門大學)調集軍隊到達思明監獄,最快也要半小時。一些零星的武裝警察,他們弄清情況跑來思明監獄,也要20分鐘。是以,我們認為,隻要計劃周密,配合得當,出敵不意,行動迅速,以精悍武裝襲擊監獄,營救同志的任務是可以順利完成的。
在武裝人員的挑選和訓練上,破獄委員會也花了一番心血。武裝隊共11人,有來自閩西紅軍的;有在閩南參加過遊擊戰争的;如王占春,也有的是從廈門勞工糾察隊挑選出來的。他們需要配備的武器是駁売槍和手槍(曲七),兩支駁殼槍是閩西蘇維埃政府撥款1000元購買的。鑒于這次破獄戰鬥不同尋常,武裝隊員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包括政治訓練和軍事訓練。首先對他們講政治課,目的是使隊員認清形勢,提高覺悟,增強戰鬥的決心和勇氣。接着進行軍事訓練,先在室内學習武器的性能,裝拆槍支和排除故障的技術等。後來經常到山溝裡練習實彈射擊和巷戰。在破獄前夕,還在山上舉行破獄宣誓,由我作政治動員,陶鑄作軍事動員。這些訓練,收效很大。
接應隊是挑選可靠的黨員和入獄同志的親屬擔任。他們要嚴守機密,與獄中同志先聯系好。到時一見面就帶走,護送出獄同志穿過市場到碼頭乘船離開廈門。
隊伍配備停當以後,破獄委員會和武裝隊的成員都分别借探監為名,到獄中進行實地考察,然後讨論,制訂破獄計劃,把具體任務配置設定到個人。在讨論方案時我曾提出過一個問題,武裝隊擊斃看守人員後,找不到鑰匙,打不開門,怎麼辦?後來從德國大洋行買來了2把大鋼剪,并且事先試剪過指頭大的鐵條,大家才放心。行動計劃初步拟定後,我們将計劃告訴獄中的同志,出乎意料,他們提出了不同意見。我們的計劃是破獄人員僞裝為探監人,從縣府大門進去,打開監獄之後,破獄人員和出獄同志都從大門出來,穿過街市,登上預先準備好的帆船,從水路離開廈門。獄裡的同志卻主張打開監獄之後,從監獄的後門(平時關着,死了的犯人則從這裡擡出去)出去,理由是這裡隻有一道門,容易沖出,出門後就是大山,利于分散隐蔽,盡管敵人搜捕,有的同志也可望生存下來。他們擔心從大門沖出要經幾重門,還會被警備隊阻攔,被全部截回的危險較大。破獄委員會再三考慮,權衡利弊,仍然堅持原來的案。因為從監獄後門出去雖然容易些,但前面是一片大山嶺,沒有人家,我們的人不熟悉山路,難于在山上隐蔽。如劫獄後反動軍警出動,封鎖交通路口,上山圍捕,到那時破獄人員和獄中同志都回不了住區,更離不開廈門。經過細緻比較、分析,終于說服了獄中的同志。
關于離開廈門的交通工具和出獄同志隐蔽、休息的地方等,全由同安縣委的同志準備。我曾到同安縣彭厝檢查過,并帶去一批衣服,準備給出獄的同志改裝。
還有一個動手的時間問題。破獄委員會原計劃在“五·一”節過後的星期日進行,因為在重大紀念日,反動軍警戒備較嚴,節日過後就比較松馳。後因準備不及,改在5月25日舉事。
這次的破獄計劃,經過破獄實踐的檢驗,證明是完全正确的,符合實際和切實可行的。而破獄人員的英勇機智,不但在當時影響很大,也是值得後人傳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