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口述曆史·蜀地曲藝丨諧劇第二代掌門人沈伐④ 登上央視春晚 将諧劇推向全國

作者: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攝像 關天舜

諧劇一開始就着重一個演字,一個諧劇演員就是諧劇表演的基本機關。諧劇演員自始至終扮成劇本中一個角色去進行表演;隻扮演一個人,決不同時去扮演兩個人。所謂“一人(演員)獨演,獨演一人(角色)”,也有人叫做“一個人演一台戲”。1986年,沈伐帶着諧劇《零點七》參加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舞台上,他用四川話表演諧劇,引得觀衆捧腹大笑。

“最開始選的節目,并不是《零點七》。”1985年末,四川電視台推薦沈伐表演、淩宗魁創作的《聽診器》。不幸的是,該節目在一審時就被“槍斃”,原因是該題材不适合春晚舞台。“節目沒過,我就打算帶着鋪蓋卷回來了。”

就在沈伐準備打道回川時,焦乃積在舞台側幕找到沈伐,問他還有沒有其他節目。沈伐說多的是,并當場表演了《演出之前》(包德賓創作)。“他問我舞台效果怎麼樣,我說才演過,效果還可以。他就指着舞台旁邊,找了個小地方說‘你演給我看看’。”節目演完,焦乃積連連叫好,興高采烈的他當即把沈伐拉到春晚總導演黃一鶴面前。

“當時還有閻肅老師。我又表演了一遍,黃導是北方人,雖然沒有全部聽懂,但他覺得内容、效果都還不錯。尤其看到焦乃積他們被逗得哈哈大笑,都覺得好,就定了這個節目要上。”沈伐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從确定節目到正式上台的40多天裡,他一個人每天關起門沒日沒夜地排練。“很多演員都喜歡出去遊覽首都勝景,陶長進(川劇演員,86年春晚《斷橋》許仙的扮演者)約我出來耍,我不去,天天在屋頭練。”

因為是純四川方言,擔心有些觀衆聽不懂,黃導一再要沈伐把語速放慢,再把太道地的方言詞改換一下。“閻肅老師把《演出之前》改名為《零點七》。”這個節目除了被更名為《零點七》以外,在後來的幾審中都順利過關,并被安排在黃金時間表演。功夫不負有心人,9分鐘的《零點七》大獲成功,打破了央視春晚均為國語節目的格局,台詞“全心全意為人民币服務”迅即成為流行語。

這之後,沈伐不僅在北京與遊本昌聯合舉辦了《啞劇、諧劇》專場演出,還到全國各地巡演“沈伐諧劇專場”百場,場場火爆,使得諧劇這門藝術迅速在全國叫響,開創了諧劇藝術的巅峰時期,并由此确定了他作為諧劇第二代掌門人的地位。

兩年後(1988年),焦乃積又到成都挑選央視1988年春晚節目,沈伐的新作品《藍貴龍接妻》(包德賓創作)被看中。為讓該節目更加出彩,導演選擇已經成名的川籍電影演員嶽紅與沈伐搭檔,被更名為《接妻》的諧劇是以變成了方言獨幕喜劇。

沈伐與嶽紅配合默契,不負衆望,台詞“一,二,二點五”、“像麻将牌裡的幺雞”、“打我,打得個保質保量”迅速流傳開來,也成了來自春晚的第一批流行語。“1990年,我又參加了央視元旦晚會,表演了方言詩朗誦《王啰嗦》。諧劇和方言詩朗誦都是我們老師王永梭先生創作的形式,我都帶上了央視舞台。”

【下期預告】

除了諧劇,沈伐還出演了上百部方言劇,最為經典的無疑是“王保長”系列。他塑造的王保長形象已經成為經典。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