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幹群并肩奮鬥,将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一個個貧困村擺脫世代貧困,诠釋了一個質樸卻深刻的道理: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一個個普通人在工作崗位上用奮鬥書寫精彩人生,譜寫了中華民族百年來舉世矚目偉大飛躍的最新篇章
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道阻且長,行則将至;征途漫漫,惟有奮鬥。這,就是中國共産黨人的新時代偉大奮鬥精神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良恒 蘇曉洲
今年全國兩會“代表通道”上,來自湖南的“95後”建築勞工鄒彬面對媒體鏡頭淡定自若。
這位年輕的全國人大代表,曾是一名普通泥瓦匠。生在湖南省新化縣一個農村家庭,國中沒讀完便開始打工生涯,和灰漿、挑泥沙、搬磚頭……鄒彬“開挂”人生的起點平凡普通。
改變,源自他不甘平庸的強烈願望。憑着不妥協、不服輸的勁頭,鄒彬在工作中堅持嚴要求、高标準,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中斬獲砌築項目優勝獎,實作了中國在這一獎項上零的突破,創造了農家娃“逆襲”的經典樣本。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自信自強、守正創新,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繼往開來,朝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發出接續奮鬥的時代強音。
“95後”建築勞工鄒彬在給工友“打樣”(2018年2月8日攝) 攝影/本刊
苦幹實幹創造減貧奇迹
田溪村曾是湖南省浏陽市貧困人口最多的村,貧困發生率一度接近30%。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村支兩委将脫貧希望錨定發展鄉村旅遊。
彼時,田溪村一窮二白,村集體拿不出啟動資金;向上級争取支援,遠水解不了近渴。怎麼辦?村黨總支書記李紀煌說,村支兩委想到了衆籌,動員村民加入進來,籌資籌勞。
人心齊,泰山移。2015年8月,田溪村一期衆籌的132萬元啟動資金到位,村支兩委帶領全村百姓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清理河道、清運垃圾、拆除私搭亂建、恢複沿河的古步道……
很快,田溪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随着旅遊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鄉村遊”業态越來越豐富,田溪村先後榮獲“湖南省鄉村旅遊重點村”“湖南省文化和旅遊扶貧示範村”等稱号。
不等不靠,幹群并肩奮鬥,将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一個個貧困村擺脫世代貧困,诠釋了一個質樸卻深刻的道理: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33歲的龍先蘭,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家裡原本一貧如洗,是左鄰右舍眼中不折不扣的“懶漢”。在脫貧工作隊幫助下,他鼓起幹勁,養蜂幹得風生水起,不僅脫了貧,還帶動鄉鄰脫貧緻富。
八年前,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1668元,近6成村民生活在貧困線下。2020年,當地個人所得增長到18369元,是2013年的11倍。
不僅僅在田溪村、十八洞村。帶領鄉親們曆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通向外界道路的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身殘志堅的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芭蕉箐小組村民張順東,生命定格在30歲的返鄉大學生黃文秀,大力推動“炎陵黃桃”大産業發展,在脫貧攻堅一線猝然離世的縣委書記黃詩燕……
無數奮鬥者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共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迹。八年來,遍布大江南北的扶貧戰場上,無數黨員幹部以熱血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他們穩紮穩打、久久為功,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自強精神,蔚然成風。
挺身而出方顯家國擔當
7月下旬,德爾塔毒株來襲,世界旅遊名城張家界出現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牽動着海内外無數人的神經。
疫情告急!8月3日下午,張家界宣布:即日起,在張家界境内的居民、遊客等所有人員均不得離開……
當天晚上,300多公裡外的湖南長沙,一支200人的核酸檢測采樣醫療隊火速集結。第二天,他們逆行出征張家界,參與增援抗疫。
“在黨和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挺身而出。”隊伍中,湘雅醫院醫療隊隊長、國際醫療部李東傑醫生剛結束為期1個月的發熱門診工作,又再次奔赴一線。
從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從科研人員到社群工作者,從志願者到工程建設者,從古稀老人到“90後”“00後”青年一代,無數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摯愛護蒼生,構築起守護生命的銅牆鐵壁,生動展示了偉大抗疫精神。
2020年防汛抗洪期間,安徽省巢湖市出現150年未遇曆史高水位。年僅36歲的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連續奮戰96小時,參與救出2600多人,自己卻犧牲在洪水之中。
守護江湖安瀾,護佑百姓安全——從黃河到長江,每當洪水來臨,廣大基層幹部和人民子弟兵聞“汛”而動,面對狂風暴雨和洪流濁浪,逆流而上。“洪水不退我們不退”的铮铮誓言,是中國人一次次戰勝洪魔的最大底氣。
奮鬥,為了家國和民族擔當。各條戰線上,“凡人英雄”心懷大愛,義無反顧奔赴一個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隻為護佑14億人的幸福安甯。這,就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的壯志豪情。
生命不止必将奮鬥不息
9秒83!蘇炳添百米跑出個人最佳成績,打破了亞洲紀錄;男子81公斤級舉重運動員呂小軍挺舉舉起204公斤,獲得海内外網友大贊;14歲的中國跳水10米跳台女選手全紅婵決賽跳出3個滿分動作,讓世人驚歎“水花消失術”……
東京奧運會上,中國軍團以昂揚鬥志和自信身姿征戰東京,勇奪38金32銀18銅,金牌數追平在倫敦奧運會取得的境外參賽最好成績。團隊耀眼成績的背後,是奧運健兒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刻苦訓練。
奮鬥,并非總有鮮花和掌聲相伴。
在鮮為人知的草業科學領域,今年9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仍在潛心鑽研、著書立說。70多年來,他引領中國草業科學研究團隊接續奮鬥,克服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闖風雪、睡帳篷、鑽草窩,曾穿上666粉、敵百蟲溶液浸泡衣服制成的“毒甲”抵禦各種毒蟲對野外科考的幹擾……任繼周把論文寫在高天厚土之間,為中國“草—畜—人”互相依存的生命共同體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被譽為我國現代草原科學創始者之一。
已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與團隊克服無數困難,一次次失敗後從頭再來,提出中國專屬的雷射陀螺理論,并将理論變成現實,被稱為中國“雷射陀螺創始者”。如今,我國雷射陀螺已成為高新裝備實作精确運作和精準打擊的“導航之芯”。
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道阻且長,行則将至;征途漫漫,惟有奮鬥。
從“敢上九天攬月”的探月精神,到創造“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迹”的脫貧攻堅精神,再到“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一個個普通人在工作崗位上用奮鬥書寫精彩人生,譜寫了中華民族百年來舉世矚目偉大飛躍的最新篇章。
一串串熠熠生輝的名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诠釋着新時代偉大奮鬥精神,向新時代的奮鬥者昭示:生命不止,奮鬥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