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東智能制造進階:從“機器換人”到“資料換人”

繼“機器換人”後,不少廣東制造企業正開始進一步探索“資料換人”,即加速将工業大資料應用到銷售、研發、設計、制造、供應和決策等各環節,探索邁向智能制造的本土化路徑。

過去三十多年,作為中國制造大省的廣東制造業延續的是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驅動的傳統模式,如今正被工業機器人和工業大資料深度改寫。

位于廣東佛山的一家叫做維尚家具的工廠,工廠中的房間裡人很少,工業機器人已替換掉大部分崗位,而在看不見的地方,工業大資料貫穿于訂單、設計、生産和配送的全流程,進一步将這種“替代效應”發揮到極緻。

作為制造業大省,近年來廣東緻力于推動制造業轉型更新,其着力點之一便是通過“機器換人”提升制造業自動化水準,但這隻是起步,工業大資料才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和靈魂。

近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珠三角多個制造業城市調研發現,繼“機器換人”後,不少廣東制造企業正開始進一步探索“資料換人”,即加速将工業大資料應用到銷售、研發、設計、制造、供應和決策等各環節,探索邁向智能制造的本土化路徑。

與此同時,憑借龐大的應用市場需求,加之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紮實的産業基礎,廣東亦逐漸吸引一批工業大資料企業入駐,産業聚集效應初顯,“以需引供”模式逐漸奏效。

近日在貴陽落幕的2017中國國際大資料産業博覽會上釋出的國内首部《大資料藍皮書:中國大資料發展報告no.1》顯示,廣東的“大資料發展指數”位居全國所有省區市首位。

這一“領跑者”身份,折射出的是廣東在大資料時代的多元度探索,特别是在工業大資料應用與産業發展領域。

從“機器換人”到“資料換人”

過去幾年,積極謀求加速制造業轉型的廣東,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機器換人”運動。如今,一批制造企業又開始進一步嘗試将工業大資料應用到銷售、研發、設計、制造、供應和決策等環節,試圖尋找一條更為本土化的智能制造“進階”路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維尚家具的工廠看到,生産線上,不同闆材在同時流轉着,它們在開料完成後就都被貼上一個專屬二維碼,大資料系統以此完成對生産的組織,以及對機器和勞工的指揮。

如果按線性了解,維尚模式大緻是:一方面,依托龐大的戶型資料庫,精準識别,并且高效對接着客戶需求;另一方面,客戶下單之後,資料傳回工廠中的房間的過程中,大資料分析系統再對所有訂單進行“拆單”和“合單”,進而展開“混線生産”。

從這一點來看,“機器換人”更多是為智能制造奠定基礎,工業大資料應用才是關鍵的“催化劑”。有别于前者直覺地對勞動力的簡單替換,後者更多被能從“智慧”層面為制造業的更新提供幫助,從更高層面替代人,完成一些人無法完成的工作。

“我們已經實作‘客戶需要什麼,我們就設計什麼、生産什麼’。”維尚家具創始人付建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工業大資料的應用不僅大幅提高生産效率,更幫助該企業突破個性化定制和大規模生産間的瓶頸,帶來全新的智能制造和商業模式。

“機器換人是工業3.0,而軟體和資料換人才是4.0。”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廣州分公司總經理楊娟認為,工業大資料為産業轉型更新“賦能”,其途徑就包括智能生産、增質提效等。

現實中,上述的維尚家具也并非孤例。廣東另一制造業重鎮,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東莞,類似探索正在一些企業悄然展開。

東莞勁勝精密元件股份有限公司向21世界經濟報道記者展示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對機床主軸電流大資料監控與對比,實時檢測刀具破損情況,及時停機,僅此一項就降低29%綜合成本。

“過去靠人來判斷刀具損耗,一旦發現往往太遲,比較嚴重的甚至逼停整個生産線。”該公司智能制造事業群方案工程師徐海鋼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工業大資料将此一舉解決。

此外,勁勝通過大資料分析并優化工藝,使得生産線上某個加工環節的效率大幅提升15.38%,“相當于多了50台數控機床”。

廣東制造業轉型邏輯之一,即希望通過工業大資料“驅動”産品、生産、管理、服務、新業态新模式智能化,重構生産力和競争力。

廣東早前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國家大資料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出,要引導推動制造業大資料在産品全生命周期和全産業鍊的應用,培育“資料驅動”的制造新模式,及促進大資料産業發展。

廣東省大資料管理局此前曾披露,廣東計劃在該試驗區支援建設30家左右“資料工廠”,并将重點在電子資訊、汽車和摩托制造五金、紡織服裝民爆建材等行業推動形成“資料驅動”制造新模式。

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智能制造工業大資料研發中心主任李曉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工業更新換代實際上是一個在向自動化、資訊化和智能化轉向的過程。目前,廣東不少制造業企業已經開始探索,這将為未來廣東智能制造奠定一定基礎,但過程将相對漫長,轉型企業應着重在自動化邁向智能化上下功夫。

廣東的探索亦契合國家層面的方向指引。前述的數博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強調,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創新驅動的主戰場,也是大資料的核心應用領域。深化大資料創新應用,對于中國制造轉型更新具有重要意義。

工業大資料企業加速集聚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中,廣東大資料産業亦被激活。

一方面,一些本土制造業企業在完成自身智能制造更新,積累有一定工業大資料應用經驗之後,轉型成為工業大資料解決方案的提供商,也就是“先改造自己再改造别人”。

另一方面,不少省外的工業大資料企業、智能制造企業近年來也紛紛加速湧入廣東。

多位分析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廣東制造業轉型更新所産生的龐大市場,成為這些企業入場布局的直接誘因,尤其過去幾年廣東掀起“機器換人”運動,進一步刺激需求爆發。

從廣東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速度和規模,或可大緻猜測其工業大資料市場的大小。

廣東省經信委此前披露的資料顯示,2016年廣東全省新增應用機器人達2.2萬台,總量超過6萬台,保有量約占全國五分之一。未來,該省每年還計劃要新增應用2萬台左右。

同時,除龐大需求市場外,廣東相對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紮實的産業基礎,亦成為一批工業大資料企業崛起和湧入的重要因素。

6月8日在佛山的一場招商引資推介會上,阿裡雲就與該市南海區政府簽下戰略合作項目,雙方合作重點就是包括:共同推動以大資料助推企業提升轉型,建設廣東智慧制造示範樣闆工程。

阿裡雲副總裁孫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阿裡雲将利用雲計算和大資料應用,對接南海産業叢集,幫助南海企業在産業更新和轉型中提升效能、提升管理,助力企業發展。

孫炯進一步表示,廣東各類消費品大量來自當地制造業行業的輸出,而阿裡提出的“新制造”理念中,第一個核心内容就是把生産和市場聯系起來。阿裡平台也希望從傳統的b2b模式向c2b、c2m轉變,實作以市場引領生産,幫助改變傳統的低價值制造模式。

而早早就進入廣東布局的廣東思谷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則已經嘗到“甜頭”。該企業主要從事智能制造感覺産品、裝備和解決方案研發生産,這也是工業大資料中資料采集的核心部件。

該企業總經理王瑜輝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016年企業營收爆發式增至約7400多萬元,為上年數倍,2017年預計還将翻倍。

另一方面,本土制造業企業轉型成為工業大資料解決方案的提供商的亦不乏案例。

上述勁勝精密就是代表,今年3月份,勁勝精密釋出的公告稱,該公司首次獲得智能制造服務業務的訂單,為湖南機油泵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智能制造資訊化改造服務,金額為960萬元。

勁勝精密總經理特别助理陳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除傳統業務闆塊外,該企業下一步戰略重點是發力包括工業大資料在内的智能制造相關業務,轉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

這亦是廣東在政策上希望引導的方向。

2016年的《廣東省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明确,到2020年要使大資料産業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大資料及相關産業規模達6000億元。

上述計劃提出,完善大資料産業鍊,形成一批融合大資料的新興資訊技術、産品、系統和服務,若幹大資料産業鍊重大項目落地集聚發展,大資料産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形成較為完善的大資料産業鍊。

此外,《珠江三角洲國家大資料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也提出,要引進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争力的大資料骨幹企業和龍頭企業,2020年底前,引進和培育6家左右大資料龍頭企業,150家左右大資料服務、産品制造和應用骨幹企業。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