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1918年,圖檔主要來源為美國攝影師甘博,另有一部分來源于美國國會圖書館。

上海街頭
1918年的虹口菜市場附近,街頭的拐角處站在頭裹紅巾的印度巡捕,路上走着衣冠楚楚的洋人,靠街邊走着的,是忙忙碌碌的中國百姓。
盲藝人
一位盲人捧着樂器沿街賣藝,希求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換來一點糊口之物。舊時候,有很多盲人依靠這樣的技藝艱難生存。
小腳婦人
一位婦人扯着小孩子走在路上,婦人的小腳非常小,一邊走一邊要努力維持身體的平衡,給人步履維艱的感覺。雖然婦人隻是中年人,但旁邊的小孩子很可能是她的孫子。
親密無間
兩個小女孩搭着肩膀走在街道上,她們穿着尖頭的布鞋,似乎有裹小腳的迹象。舊時候一般從五歲開始就要給女孩子裹小腳,這是一種延續了千餘年且非常不人道的陋習,萬幸現在的女孩子不用再經受這樣的苦難了。
衛生宣傳
夏日來臨,上海街道貼着的預防霍亂的招貼,并專門有中國紅十字會的青年給行人普及預防知識。當時生活艱難,很多人缺乏必要衛生常識,這樣的宣傳顯得非常重要。
垃圾分類
中國紅十字會的青年正在給過路的行人發放衛生宣傳小冊子,并督促對城市内的垃圾箱要及時進行清理。
鴉片焚燒場
黃浦江岸邊支起高大的焚燒爐,成箱的鴉片被運到爐前準備銷毀。為了防止意外事情發生,現場站滿了維持秩序的警察。
焚燒鴉片
鴉片被投入焚燒爐中,爐子前面站着一排荷槍實彈的警察。鴉片原産于西亞地區,最初被當做藥物引入我國,進口數量非常有限。從雍正七年(1729年)起,鴉片進口數量大增,至鴉片戰争(1840年)前夕,每年進口的鴉片多達四萬餘箱,約四百萬斤。此時的鴉片已成為一種泛濫全國的毒品了,吸食者衆多。
搬運棉花
戴着鴨舌帽的年輕男子挑着兩大袋棉花前往收購場所,每個麻袋裡大約裝了100磅的棉花,約合90.8斤。
打地基
幾名年輕力壯的男子正在齊心合力打夯,準備建造的新房子。他們手裡所使用的工具叫木夯,是在一段圓木上紮上繩子,然後大家通過牽引繩子将木夯舉高落下,将地基夯實。
獨輪手推車
停在貨場外準備接活的獨輪車。這種大木輪的獨輪車看似笨重,卻是當時上海灘最實用最便宜的運輸工具,可以坐人,也可以運貨。
搬家
年輕的母親抱着孩子坐在一輛獨輪車上,另一邊放着雜七雜八的日常用品。當時,來上海讨生活的外地人很多,頻繁地搬家是常有的事。
外灘人力車
外灘是上海最熱鬧的地方之一,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人力車夫拉着客人争先恐後地一路小跑。此時的車輪已經換成了充氣的橡膠輪胎,比起從前的大木輪要輕便很多。
碼頭邊上
一葉小舢闆正沿着防波堤向前行駛,船艙前威風凜凜地站着一名警察。對于艄公來說,這趟生意或許很難賺到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