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業迎監管風暴:創業者如驚弓之鳥 産業重新洗牌

大資料産業仍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如同20年前的軟體産業所處的階段,未來想象空間非常大,但在發展過程中,勢必經曆從不成熟到成熟,從野蠻邁向規範,從泡沫回歸理性。

“刷屏了,不發朋友圈擔心别人以為與我有關。”近日,北京某大資料公司的負責人黃帆(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轉發了一條多家大資料公司被查的文章,很快又删除。

盡管被文章提名的公司随後發公告澄清“未被調查”,但創業者們已如驚弓之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國内十餘家大資料公司和投資機構,很多人認為傳聞言過其實,對被提名的創業公司是傷害。

但是他們都不否認,行業規範已經悄然開始,越來越多涉及使用者資料隐私的案件發生,即便隻是一批大資料公司被“協助了解情況”,給行業帶來的震撼不可估量。

6月1日,《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也預示着行業規範正式拉開序幕。同天順豐和菜鳥陷入資料大戰,在資料資源方面互不讓步,以保護使用者資料隐私安全的名義掐架;在行業規範的大背景下,在資料資源争奪愈演愈烈中的創新創業,正在重新洗牌,大資料行業有望告别野蠻生長。

調查傳聞

黃帆的公司業務之一,是資料服務。

5月末,他的公司跟提供資料服務的合作夥伴簽協定時,換了一份更新版的合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翻閱發現,這份合同相對過去來說,強化了保密和安全條款,包括甲方超出協定範圍内使用本服務或造成洩漏濫用等後果,甲方承擔全部責任。

在他看來,行業進入規範階段,過去的一些資料交易相關的業務線已經叫停,跟一些公司的合作不得不中斷。在他看來,現在法律剛剛實施,資料交易正在規範,要警惕踩紅線。

讓黃帆感到震撼的是,5月27日一條自媒體公衆号發帖,傳十餘家大資料公司被調查,原因是公司提供涉及使用者隐私的資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證明,傳言有很多失實的部分,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大資料商人開始緊張起來。5月末的貴州數博會上,多家大資料公司人士都在私下讨論行業規範的問題。

中關村一家大資料公司負責銷售的副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的公司微信群,針對那條文章讨論了很久關于風險的話題,有人幸災樂禍,有人感到自身危機。

在他看來,從短期看,創業公司如果有涉及灰色地帶的業務,會受影響。相對bat大企業來說,創業公司在法務方面的實力弱一些,或者重視程度不夠高,還有些創業公司擴張很快,對員工和業務的管理相對難以規範,不知會在哪裡翻船。但他也表示,從長遠來看,這是一個正常的大浪淘沙的過程,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5月31日,傳聞被調查的大資料公司資料堂釋出公告,稱公司不存在“公司高管被抓”、“被立案調查”、“多條業務線停滞”的情形,網際網路上相關報道所傳聞事項與事實嚴重不符。

北京某大資料行業協會負責人表示,對企業調查傳聞不願多談,網傳文章有很多不符合事實的部分,對于點名公司來說很冤枉,負面影響不小。但從整個行業來說,給大家的震撼是很大的,相關話題的讨論和關注基本覆寫整個行業從業者,最近他見一些投資人,也都在咨詢行業風險的問題。

“隻要涉及到大資料公司,投資人都開始特别敏感起來。”上述行業協會人士說。

獨角獸“失足”

“創新往往從灰色地帶開始。”一家網際網路巨頭企業高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這句話用在大資料創業領域再合适不過,某部委專家也表示,大資料領域的創業,有些創新的商業模式,換另一個說法,也是灰色地帶,創新和違法的界限,法律規範不太清晰,或者說有些領域本身已有法律規範,但此前沒有執行,現在如果較真嚴打,或者有競争對手攻擊,就會有法律風險。

2016年以來,整個網際網路行業進入規範和監管時期,大資料行業也不例外。

盡管行業魚龍混雜,但能活到現在的大資料創業公司,創始門檻也都不算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過數十家大資料公司,創始人大多都受過較好的教育,在其原先的職業有體面的收入,包括很多從國内科研院所、金融機構、bat以及矽谷科技公司回來的70後和80後精英。

近期,一些大資料企業因為商業模式引發官司,甚至導緻核心人員接受調查。

2016年武漢的一家資料公司,被競争對手告上法庭,稱其背景大量的資訊資料被這家公司盜取,損失高達1億。随後警方以涉嫌非法擷取計算機系統資料罪對這家公司進行了立案偵查。

據媒體報道,被告公司高層于2016年6月初分别在杭州、北京被警方拘留,其中有5名人員因非法擷取計算機系統資料罪被帶回深圳接受調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獲悉,該公司是大資料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一家公司,獲國内多家知名創投機構投資,被稱為該細分領域的獨角獸,目前公司業務一切照常運轉,但是這對于陷入官司的創始人自身來說,算是一道坎兒。

當地政府部門一位熟悉該企業的官員反複對記者表示惋惜,當地好不容易冒出一家像樣的科技公司,在行業競争激烈的資料領域,創業公司不得不重視起法律風險來。

類似的案例,還有2016年末“新浪微網誌訴脈脈反不正當競争案”中,北京知識産權法院對于脈脈利用open api等不當手段,擷取新浪微網誌使用者資訊的行為,通過《反不正當法》,判定脈脈違反了誠實信用的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損害新浪微網誌的合法權益,構成了“不正當競争行為”。

國外的大資料公司facebook也遭遇過不少涉及資料共享的官司,2017年法國隐私監管部門對facebook處以15萬歐元罰款,指責facebook收集了大量個人資料用于定向廣告,且未給予使用者拒絕的選項,違反了法國資料保護規定。

一家風波中的創業公司中層表示,私下調解或者通過罰款解決問題,還能接受,如果ceo被帶判刑,對創業公司來說,是很緻命的打擊。

上述大資料行業協會負責人分析,新興行業都是如此,比如網際網路行業也有公司因商業模式違法被關掉,ceo被判刑。大資料行業規範才剛剛開始,創業風險大家應該意識到,而不是隻看到拿到融資的光鮮獨角獸。

行業洗牌

“被調查”風波和《網絡安全法》落地,幾乎所有接受采訪的業内人士都提到了“行業洗牌”。

中關村大資料産業聯盟副秘書長陳新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灰色資料交易市場一直存在,不能全部怪罪在大資料身上。

“灰色資料交易市場不是因為這幾年大資料火熱才存在的,很多人有這樣的印象,剛買完房子還沒有裝修,各種裝修公司電話一個接一個,剛買完車,保險公司的電話便接踵而至;這幾年大資料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流行詞,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很容易把灰色資料交易與大資料聯系一起,事實上大資料創新創業公司非常重視資料的合規性,因為他們深知這條紅線不能跨越,否則随時有關門的風險,同時也不能排除極個别公司跨越紅線以身試法,因為灰色資料交易市場一直存在。”

井通網絡科技ceo武源文曾在it、大資料領域工作十餘年,他認為這個行業目前能快速變現的商業模式主要是三種,第一種是為政府和機構做it系統建設,企業要對行業背景了解深,很多大資料創業公司并不擅長;第二是做平台,it領域的公司把控嚴格,競争激烈,留給創業公司的機會不多;第三是做資料交易以及相關衍生的産業,是創業公司相對容易進入的領域。

其他跟大資料相關的涉及人工智能、區塊鍊等等需要更多創新和技術門檻的領域,目前還在前期投入階段,短期内盈利較難。

在他看來,在資料交易領域,相應的資料标準化以及法律規範還比較滞後,統計類的資料價值較低,真正有用的資料比如個人隐私資料、征信資料,對精準營銷和個人信貸都是有商業價值的。

從2014年到2017年,大資料創業經曆了蜂擁而上到野蠻生長,再到行業規範出台的洗牌階段,大資料公司優勢明顯,有技術創業的公司也将凸顯優勢。

陳新河調研過上百家大資料公司,在他看來目前國内的bat類的知名網際網路公司,也就是目前資料量較大的大資料公司,在資料隐私保護和法律方面很注意規範。比如某大資料創業公司,在買入外部資料方面就很謹慎,首先資料要通過法務的稽核和把控,防止“污染内部資料”,會關注買入資料的資料源的合法合規性問題。

陳新河不認為大資料公司估值降低跟行業規範有必然關系,2014年和2015年國内包括網際網路、大資料領域的創業都是資本狂熱期,市場上的錢比較多,創業公司高估值是正常現象,2016年下半年開始創投資本也都更理性,也有人說進入資本寒冬。到2017年,資本市場急劇降溫,同時一些大資料公司的業績并沒有達到投資人的預期,估值下降、裁員收縮規模在所難免。

在他看來,即使沒有相關法律出台以及傳聞風波,創業公司估值趨向理性都是必然的,隻是系列事件會加速行業洗牌,不管是企業還是投資方也都會更謹慎。

資料業“去杠杆”

近三年,大資料的風一直在吹,風口去泡沫化在2016年已經開始。

以北京某金融類大資料公司為例,2015年公司估值15億元人民币,創始人沒有賣,2016年初的估值已經降到10個億,年底做價5個億依然沒有賣掉。“現在3億多都沒人要,公司正在裁員,養不起,一個技術人員一個月要三四萬。”這家公司副總表示後悔。

記者熟悉的另一家北京大資料公司,2015年估值20億元人民币,現在不到10個億,估值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資料交易在這家公司業務中占比較高。

陳新河不認為大資料公司估值降低跟行業規範有必然關系,2014年和2015年網際網路、大資料領域的創業趕上資本狂熱期,市場上的錢比較多,創業公司高估值是正常現象,2016年下半年開始,創投資本更加理性。到2017年,經過一個小周期,很多人發現前幾年投的公司并沒有帶來回報,自然對這類公司的預期就降低了。

武漢的一家醫療大資料公司雕龍資料創始人羅斌則不以為然,他的公司剛獲定增6875萬,他認為自己的公司比2016年更值錢,因為公司的營收增長很快,其業務不涉及到資料交易,主營業務是為醫療衛生行業提供基于醫療大資料智能分析的決策支援系統,為醫療大資料的互動、共享應用服務提供解決方案等,不涉及所謂的使用者資料隐私相關的法律風險。

從大資料公司跳出來創業的武源文認為,大資料領域的創業到了一個新階段。他現在的創業方向是區塊鍊。

武源文給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了他的新創業項目,對區塊鍊技術與大資料的結合創新充滿期待。他認為,區塊鍊技術将會在資料來源、資料歸屬、資料真實性、資料不可篡改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從一個風口到另一個風口,創業者們前赴後繼。陳新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按照工信部大資料産業規劃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大資料産業達到1萬億元,目前,大資料産業仍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如同20年前的軟體産業所處的階段,未來想象空間非常大,但在發展過程中,勢必經曆從不成熟到成熟,從野蠻邁向規範,從泡沫回歸理性。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