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作者:公子乙

劉墉之父比他更牛,乾隆倚為股肱,死後追授太傅,谥号文正。一門五進士,父親比兒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卻沒兒子大。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在中國曆史上,有個很奇特的現象,入朝為官的文人,尤其是唐朝以後的文人官吏,夢寐以求的要事就是,死後能得到一個谥号——“文正”。“文正”之文,是道德博聞,“文正”之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司馬光就曾說過:“文正是谥之極美,無以複加。”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深知這些文人的心理,是以,是不會輕易地将這個谥号給人的。在曆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谥号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獲得文正谥号的,宋朝有九人(李昉、範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元朝有六人(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賈居貞),明朝有六人(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清朝有八人(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清朝獲得文正谥号的八人中,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湯斌,兩任《明史》總裁,繼承了明末以來程朱學對王學的修正,為清代理學名臣,是靠學術上位的;二是劉統勳、曹振镛、曾國藩三人,他們都是實幹實,以功勞獲谥的;其餘諸臣則以帝師之尊獲谥,朱珪為嘉慶帝師,杜受田為鹹豐帝師,李鴻藻為同治帝師,孫家鼐為光緒帝師。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其中的劉統勳,就是為民間所熟悉的“宰相劉羅鍋”劉墉的父親。在有清一朝,劉統勳的地位、貢獻與聲望比其子劉墉要顯赫得多。乾隆帝将他倚為股肱之臣,評價劉統勳為“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并稱他為“真宰相”,号召天下官吏要向劉統勳學習。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上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恸。回跸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清史稿》)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劉統勳(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爾鈍,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曆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内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劉統勳官至軍機大臣,為政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聞訊慨歎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劉統勳一家是名符其實的書香門第,可以用世代簪纓來形容。劉統勳一門一代五進士:祖父劉必顯是清順治朝進士,曾任戶部廣西司員外郎;父親劉棨是清康熙朝進士,曆任陝西羌州知州、四川布政使等職。

劉統勳本人是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其子劉墉是乾隆十六年進士,曆任太原知府、江甯知府、工部尚書、禮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等職;其孫劉镮之是乾隆四十四年進士,曆任戶部尚書、順天府尹、吏部尚書、太子少保等職。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劉統勳為官近五十載,清正廉潔,秉公無私。一生多次奉命審理官員貪渎案件,所拟判決多得皇帝嘉許。據《清史稿》本傳記載,劉統勳每次出巡查案,凡屬貪官一經查明都嚴懲不貸。從彈劾三朝元老張廷玉徇私枉法、擅作威福,到按律查辦西安将軍都贲、歸化将軍保德、江西巡撫阿思哈等,無不顯示出劉統勳為官剛正、清風獨标的秉性,也是以被乾隆稱贊為“真宰相”。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劉統勳于國于民的最大貢獻,還在于他的治水之功。自古以來漕運和治水都是國家大事。劉統勳自乾隆元年(1736年)随大學士嵇曾筠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受命勘察疏通運河,前後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三十餘年。治水的同時,興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壩運河的修築維護,為帝國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謂治世能臣。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就是這樣一位治世能臣,在時間僅僅流逝過二百餘年後,他的風光竟然被地位、貢獻都不自己的兒子給蓋過了。劉墉之是以能比他父親更出名,這還得益于現代影視的傳播之功。

一門五進士,父比子更牛,乾隆贊為真宰相,名氣為卻沒兒子大

要想了解真實的曆史,光靠幾部影視劇是不行的。一個令人無奈的事實是,曆史上許多于國于民有着突出貢獻的功臣,慢慢地都被曆史的煙塵給埋沒了,而能夠被人時時記起的,隻不過是其中的極少數。但是,我們也不能是以而遺忘那些曾經彪炳青史的功臣先賢。

(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