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大學開始用大資料來預測學生是否能順利完成課業

當大學紛紛開設大資料課程,為學生們在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中做準備時,也有一些美國大學開始在校園内用大資料來管理學生了。

2014年,紐約州波基普西市瑪麗斯特學院(marist college)與商業資料分析公司pentaho合作發起開源學術分析計劃(the open academic analytics initiative),旨在一門新課程開始的兩周内預測哪些學生可能會無法順利完成課程。

該計劃基于pentaho的開源商業分析平台(business analytics platform)開發了一個分析模型,通過收集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例如點選線上閱讀材料、是否在網上論壇中發言、完成作業的時長——來預測學生的學業情況、及時幹預幫助問題學生,進而提升畢業率。

瑪麗斯特學院在來自社群學院和傳統黑人大學(指1964年前美國為黑人設立的高等教育機構)的2200餘名學生之中推廣了這一學術預警系統,測試該系統的預測分析和幹預政策的有效性。研究發現,該系統的預測成功率在75%到79%之間。

“作為教育類科技應用的領先者,瑪麗斯特緻力于讓學生、教師和雇員享受到先進的開源技術帶來的好處。為問題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增強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凝聚力,履行了我們用科技服務的承諾,并為學生提供一種非常棒的學習體驗。”瑪麗斯特學院副院長兼首席資訊官bill thirsk表示。

其他大學也開始采取類似措施。據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報道,在馬裡蘭大學學院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niversity college),6萬名大學生中有一大部分人上網上課程。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從課程開始之初就收集學生網絡活動的資料(比如說學生是否會線上閱讀課程表),為那些趕不上課程進度的學生設定自動提醒。馬裡蘭大學學院大學教務長marie cini表示:“課程一旦開始,我們就知道哪些學生很有可能無法完成學習了。”

在大學裡,大資料的用途還有很多。據pbs報道,伊薩卡學院(ithaca college)自2007年開始收集學生的社交網絡資料。該學院為申請者設立了一個類似facebook的網站ic peers,讓申請者得以通過網站聯系學院教師和彼此。

伊薩卡使用ibm統計分析系統來收集ic peers上産生的資料,研究擁有怎樣的網絡行為的學生更有可能選擇就讀伊薩卡。收集的資料包括申請者上傳了多少張賬戶照片、擁有多少名ic peers好友。研究人員認為,這能反映出申請者對這所學院有多感興趣。

大學大資料的其他應用還包括追蹤記錄學生逃課情況、評估課程、發現有捐款意向的校友及節省能耗。

然而大學使用大資料引起了侵犯學生隐私的争議。“我們正在進入資料和資料責任的新時代,”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mitchell stevens在接受《高等教育紀事報》的采訪時說,“我們是否是負責人的教育者?我們想要追求、保護怎樣的價值觀?”

6月,斯坦福大學舉辦了“數位時代的學生資料記錄”讨論會,stevens及其他專家學者到會讨論了收集學生資料的倫理争議。據讨論會網站介紹,該會議的目的是“思考如何管理描述成年學生狀況的資料,使之能夠改進教育體驗、促進科學進步,以及保護人類資訊的完整性”。

該領域的專家學者已經與2014年舉辦過一次會議,在那次會議上他們讨論的是如何處理學生(包括很多不是課程提供學校注冊學生的參與者)在上網絡課程時産生的大量資料。在今年的會議上他們着重于研究大學機構如何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妥善處理與學生的關系。

正式的研究報告将于8月釋出。《高等教育紀事報》從專家學者處獲得的初步結論包括:

資料收集應該是一項聯合工程——學生、家長、課程教師和教務人員都應該同步掌握資訊的使用情況。

資料分析項目應該是透明的,特别是在校方依據資料決定如何處理某一學生的時候。

使用資料分析的大學應該保證學生有“不受限制的未來”——這些措施能夠為他們創造教育機會,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