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是特大型的架構,也不是正要建立一個新的資料中心,有什麼方法能采用超大規模或者超融合架構呢?
我們在第一部分《使用超大規模雲系統 企業要做兩件事》中提到,vmturbo的最新研究報告表明,為使用超大規模雲系統,企業需要做兩件重要的事。但是如果你不是特大型的架構,也不是正要建立一個新的資料中心,有什麼方法能采用超大規模或者超融合架構呢?以下是三個關鍵:
展望主機托管
第一個答案是通過别人:可以是通過那些大的雲服務提供商,或者通過主機托管的方式。
大多數主機托管服務提供商一直在很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不僅是為滿足客戶需要,還為了節省開銷。
第二個答案是,可以稍微等待,在你的下一個資源更新周期去做。
可供選擇的子產品化超融合系統方案有來自simplivity、nutanix這種專業服務提供商的,也有來自如惠普和戴爾等大廠商的。這些廠商都預計,超大規模将可以以一個整體套裝盒子(或者更準确的說,通過一系列的盒子)方式提供。
也有基于軟體的基礎設施平台,最出名的是openstack。 目前這類産品旨在解決自動擴容中的一些特别問題,如infinidat和scality專門解決超大規模存儲問題。
當然,也有很多協助調配和任務管理的産品,例如vmware vvols或datacore的sansymphony,後者能夠在虛拟機級别動态地管理存儲。
同時,vmturbo可以在雲型環境的資源編配任務中,增加容量規劃和分析的功能。
從小做起,降低成本
超大規模的潛在吸引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就在于此:你可以從小處着手,以減少初期投資。然後,根據需要逐漸擴容,添加更多的節點和軟體,将資源池無縫擴充。
這就是使用超融合架構的公司主要目的所在,這種架構易于管理并且易于向上擴充。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在許多超大規模架構中,一個任務能使用的最大計算能力和記憶體是有限的,這個限制取決于運作它的特定節點的最大計算能力和記憶體。
自動負載配置設定軟體可幫助任務尋找最合适的節點,但這種類型的超大規模技術并不适合一些計算或記憶體密集型任務。例如一些大型、關鍵任務應用程式,或者涵蓋财務或erp的應用。
存儲是關鍵
從存儲角度分析,如果為了追求系統的煎蛋和高效性,往往需要使用标準的節點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最不希望做的事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存儲空間而添加額外的計算和記憶體資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可能意味着你将需要為存儲節點建構一個單獨的層,這樣做增加了系統的複雜性。
另一方面,有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式适合于超大規模和超融合環境。通常,這些都是網絡原生應用或者基于雲的原生應用,這些應用為分布式運作或者基于容器運作而設計,他們使用軟體定義的一系列方法,比如高可用方法。
此外,他們也可能使用對象存儲,将對象存儲作為部署超大規模存儲的合适候選方案。
他們希望在超大規模私有雲平台在運作這些應用程式,使用平台自帶的自動配置和配置設定工具,這樣能達到與公有雲服務相比對的靈活性和靈活性,并且又具備私有雲的安全,以及與内部it系統相容的優勢。
如果你能夠成功克服技能差距的問題,能夠控制it部門内由此變化帶來的影響,這将是一個更好的方案,因為其更适用于複雜的工作負載,更能滿足網絡客戶的需求。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