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源與資料中心的緣分何時定?

多少年來,it人見證了開源軟體的成長與挫折。

有時就同一款産品而言,開源軟體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成功,同時也遇到一些挫折。開放源代碼,從概念上說,是幫助客戶擺脫針對特定産品供應的産品依賴,降低成本的理想辦法。然而,就像許多人發現的那樣,想讓開源軟體運作起來,最難以置信的障礙在于其複雜性和對專業性支援的欠缺。盡管對軟體的改進工作正在進行,新的倡議号召從網絡和伺服器裝置兩方面開始優化。一些大型的it公司也正緊随其後做出改進,但并不代表能夠馬上解決問題。對你來說選擇開源軟體是正确嗎?

開源硬體在當今的it界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現在的硬體制造商通常會給特定硬體在名稱和服務上标記價值(并需要據此收取相應費用)。這一理念使得産品名稱涵蓋了品質等級、可靠性和特點等,消費者願意為他們所信任的品牌支付更高的價格。有趣的是,行業整合已經使許多有特點的硬體供應商退出市場。其結果是,許多伺服器和交換機的内部元件的是非常相似的,即使是在競争對手之間。盡管來自不同廠商的硬體産品并不是完全一緻的複制品,這種元件部分功能的相似性足以幫助他們否定競争對手特定硬體的優勢。

一旦你把這種趨勢與用于從客戶的硬體中提取作業系統的虛拟化技術相結合,一些人會質疑專用硬體供應商的存在價值。當你把眼光投向網際網路公司,如google、facebook和amazon,他們已經在建設自己的伺服器和網絡交換機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當然,大多數組織根本沒有能力設計自己基礎設施,但他們可以支援開放計算項目(open compute project),一個旨在提供社群方法來建立開源硬體的項目。對于消費者來說,遠離供應商依賴的能力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成本節約。這是真正可行的,其真正的意義也遠比總結的要點和所需的成本要來的重要。

“内部總是相同的”已經成為普遍的評價。這評價對,也不對。沒錯,很多内部的元件确實非常相似,或者可能包含許多相同的晶片,如使用intel處理器。然而,這并不意味着其内部協同工作的方式是相同的。的确,伺服器上的大多數元件應該相容,甚至會出現在相同的硬體相容性清單之中,但這并不意味着它們能夠很好地協同工作。當然,有時軟體和驅動程式應該承擔責任,但這也正是為什麼很多人會支付額外的費用,來保證所有的軟體和硬體能夠順暢地協同工作的原因。

這導緻使用開源産品需面臨另一重挑戰——缺少技術支援。在it領域,事情則變得不同。這是我們無法規避的事實。挑戰在于我們何時、如何處理它。搜尋網絡和讨論闆内容是我們經常采用的辦法。當這一招不奏效時,我們通常轉向技術支援,它可能會有幫助,也可能不會。抛開品質不談,至少我們仍然可以獲得某種幫助。然而,為開源平台尋找專業的支援則更加困難。盡管社群支援是非常詳盡和有幫助的,但它仍可能缺乏部分或全部傳統支援模式中的服務級别協定。這對于需要及時快捷地擷取關鍵支援的組織來說是很不利的。部分供應商會以有償方式為開源産品提供支援。雖然該模式往往比傳統的硬體供應商提供的服務成本更低,但這對于想要通過使用開源硬體來節省成本的公司來說必然是一種損失。

開源軟體或硬體的概念短時間内并不會消失,并且它們會持續成長并變得成熟。但是,它并沒有像預測的那樣發展。如果真的如預測那般,我們早就能在桌面上運作linux啦!在當今的現代世界,資料中心的軟體和硬體的意義早已超越了it裝置本身,正是這些基礎設施驅動着業務的發展。

在諸如facebook和amazon這類公司的it部門,自定義開源硬體領域的投資具有商業意義。對于我們其他人來說,從遠處來看開源硬體隻是覺得很有趣。當然,如果這一理念獲得足夠的支援,它将有助于拉低資料中心的部分成本。然而,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開源将仍舊與資料中心無緣,除非節約成本比對所有業務的關注更重要。

我們仍在等待開源軟體的這種轉變發生,是以我會為迎接即将到來的開源硬體領域的變革而做好準備。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