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打造城市“智慧大腦”

大資料打造城市“智慧大腦”

随着技術的發展和城市資料建設的跟進,大資料對于城市管理發展的影響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城市通過挖掘“資料金礦”幫助城市發展決策管理。

然而,大資料的成熟應用尚需時日,期盼深度利用大資料的城市還要下一盤謀劃長遠的棋——

大資料能夠為城市帶來什麼?“實作部門、區域、行業間的資料開放融合、共建共享,建構發展決策、問題診斷、産品研發等支援系統,就能拓展城市民生監測評估、城市管理危機預警的應用。”在日前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傳媒集團指導,《經濟》雜志社、北京建誼集團聯合主辦的首屆經濟決策研讨會上,北京建誼集團董事長張鳴如是說。

“大資料的應用和研究,事關城市的核心競争力。”中國統計資訊服務中心大資料研究實驗室主任江青在研讨會上的話代表了專家們的意見。他們認為,發展和應用好城市經濟各類大資料,是以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民生工程,有利于提高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服務效率和品質,增加有效供給、滿足群衆需求,促進培育新業态、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城市運作和經濟發展中,大資料被視為支撐城市發展的“智慧大腦”。正如國家資訊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甯家駿所說,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内容,大資料能夠幫助政府提升公共服務效率,進一步改進惠民服務。

然而,大資料究竟能給城市決策者們帶來什麼?變化又從何而來?

支撐決策的“橡皮泥”

今年5月,上海長甯區市場監管局查處了兩家非法加工出售河豚的餐廳,線索來自消費者在大衆點評網上的“吐槽”,通過與網際網路平台聯手展開的資料共享,長甯區市場監管局已經查處“下架”了區内700多家餐飲機關。“這就是利用了來自網際網路平台龐大的資料,我們制定了一份餐飲企業食品安全負面評論關鍵詞搜尋清單,對消費者的評價中含有‘河豚’‘腹瀉’‘髒亂差’等關鍵詞的餐廳進行實地排查。”長甯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賴樹生這樣介紹。

這正是大資料在城市管理中的創新應用。城市的管理和營運需要科學決策,涓滴彙流而來的資料,正在成為城市管理者的有效參考。市政、警務、消防、交通、通信、商業被融合打通,彙集在統一的大資料平台上,并在對海量資料進行分析後,形成智慧應用。同方智慧城市産業總工程師李小華用“橡皮泥”來形容大資料的作用:“在保持材質不變、顔色不變、整體性不變的情況下,能夠根據不同部門的決策需求和目标呈現出不同的方式和結果,就像是小朋友玩的橡皮泥一樣,這就是大資料能夠提供的柔性變換。”

“利用大資料技術進行資訊清洗和梳理分析,最終得到的是能夠彙集各類活動的全部資訊,作出相對全面、客觀和及時的評價。這是以往抽樣調查做不到的。”西南财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寇綱告訴記者,“拿對城市經濟運作分析來說,包括每個企業的用水用電、稅收社保、電商社交等等,這些資料都可以打通進行分析,進而對某個行業的運作情況作出評價”。

大資料對城市決策的支撐能力,既來自于技術發展,更來自于城市“頂層設計”的跟進。大資料服務商東方通副總裁李曉鋼坦言:“一方面随着資訊化的發展,政府手中的資料來源變多了,另一方面,各個城市都在做大資料中心,彙集資料的能力變強了。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成立了大資料辦,政府所有資料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開發權和服務權都由大資料辦統一管理,這是在資料共享上大的機制突破,讓各部門的資料資源不再是一個個‘孤島’。在技術上則是資料運算支撐能力的提升,以前一個資料庫處理1億條資料都很慢,現在可以輕易地支撐幾十億條資料的處理。通過這些,營造一個宏觀、中觀、微觀結合的資料大環境,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着眼長遠的“一盤棋”

“盡管我國目前正在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個途徑來推動大資料發展,但大資料核心技術要在5到10年後才能真正成型,大資料對城市經濟的影響也要在2到3年後才能呈現出顯著的效果。”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研究部副主任單志廣這樣告訴記者,“這意味着我們真正‘摘果子’還要有一段很長的時間”。

在專家們看來,盡管大資料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決策将起到越來越多的指導作用,但采用新技術,城市管理者依然要有充分的耐心,放眼長遠下好這盤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認為:“在城市管理中應用大資料,規劃要有前瞻性,要依照現有的資料預測未來城市的發展規模。其次,規劃要有全局性,要放眼全國,甚至全世界,不能隻看到一個城市。更重要的是,規劃還要有權威性,一旦制定出來,就不能随意更改。”

之是以強調要有耐心,是由于從目前來看,應用大資料,突破“瓶頸”依然需要時間,其中重點之一,就是對海量資料進行挖掘時如何模組化。大資料服務商金電聯行ceo範曉忻說:“資料挖掘的模組化非常繁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無法一蹴而就。目前有了資料隻是第一步,尋找資料次元之間的相關性,總結規律,需要經曆很長時間,還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算法模型,同時适應新資料的湧入,發展大資料沒有捷徑,需要一磚一瓦累積起來。”

李曉鋼則舉出了生動的例子:“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用電量和gdp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但在杭州,發現一點關系也沒有,因為杭州以旅遊業為重點,很少用電,但在無錫,用電情況和gdp之間的相關性就有96%以上。每個地區的經濟特點、發展規律和産業結構都不一樣,隻能拿本地資料和當地環境進行拟合。”他還認為,現在大資料應用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不同專業的專家聚在一起,語境并不統一。“比如搞計算機出身的,想象重點是每秒要處理多少資料量,用什麼支撐手段;但來了個經濟學家,就說這個名額定義有問題,應該按什麼方式來定;做資料交換領域的,就要看需要的資料政府部門到底有沒有,品質怎麼樣。大家的重點不同,在項目管理和工程管理中就會帶來困難。”

而在技術應用之外,大資料要想持續健康發展,也依然需要産業化和生态鍊的建設,比如建立資料交換和分享的機制。李曉鋼坦言,目前不少地方已經開始建設大資料交易市場,但現階段依然缺乏可供交易的産品。“如果有足夠多的‘貨’,買方和賣方之間的關系自然會活躍起來,但現在的關鍵還是先要有資料服務商能夠拿出切實可用的資料服務産品。”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