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胡适看不起的鴛鴦蝴蝶派

被胡适看不起的鴛鴦蝴蝶派

鴛鴦蝴蝶派是中國近代小說流派,始于20世紀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後,得名于清之狹邪小說《花月痕》中的詩句"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又因鴛蝴派刊物中以《禮拜六》影響最大,故又稱"禮拜六派",其内容多寫才子佳人情愛故事。

鴛鴦蝴蝶派小說曾是新文化運動前文學界最走俏的通俗讀物之一。代表作之一徐枕亞的《玉梨魂》,曾創下了再版三十二次,銷量數十萬的紀錄。著名作家張恨水的《啼笑因緣》也曾先後十數次再版。其中最傑出的的是“五虎将”與“四大說部”:前者為徐枕亞、包天笑、周瘦鵑、李涵秋、張恨水,後者為《玉梨魂》《廣陵潮》《江湖奇俠傳》《啼笑姻緣》。

五四新文化運動、魯迅先生上司下的左翼文聯(左聯)等新文化陣營,“在批判複古論調的同時,新文學陣營不斷地同鴛鴦蝴蝶派展開鬥争”。他們認為鴛鴦蝴蝶派“文學”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裡洋場”,風行于辛亥革命失敗後的幾年間,是在人民開始覺醒的道路上的麻醉藥和迷惑湯。雖然有少數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了社會黑暗、家庭專制和軍閥橫暴等等,但其總的傾向卻不外乎“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正如魯迅說的是“新的才子+佳人”,“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蔭花下,象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一樣”。标榜趣味主義,大都内容庸俗,思想空虛,“言愛情不出才子佳人偷香竊玉的舊套,言政治言社會,不外慨歎人心日非世道淪夷的老調”。

朱自清在《論嚴肅》一文中曾道:“新文學運動開始,鬥争的對象主要是古文,其次是禮拜六派或鴛鴦蝴蝶派的小說,又其次是舊戲,還有文明戲。他們說古文死了,舊戲陳腐、簡單、幼稚、嘈雜、不真切,武場更隻是雜耍,不是戲。而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意在供人們茶餘酒後消遣,不嚴肅,文明戲更是不顧一切地專迎合人們的低級趣味......在中國文學的傳統裡,小說和詞曲更是小道中的小道,就因為是消遣的,不嚴肅,不嚴肅也就是不正經,小說通常被稱為 '閑書',不是正經書,詞為 '詩馀',曲又是 '詞馀',稱為 '馀' 當然也不是正經的了。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意在供人們茶餘酒後消遣,倒是中國小說的正宗。”#覺醒年代##劉半農##胡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