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SAP前中國區總裁緣何投身國内大資料創業公司?

tim的經曆會給予怎樣不同的職業價值樣闆?而他目前選擇的這家公司,到底有着怎樣非凡的吸引力?

張烈生(timothy cheung),前ibm大中華區副總裁,曾任世界最大的管理軟體公司sap中國區總裁。在ibm和中國内地工作30年,先後執掌過ibm大中華區金融事業部、服務部、市場部和ibm香港等重要機構。tim親曆了中國it行業從1985年以來發展的全部過程,是中國第一代it行業頂級經理人。2016年5月,tim加入永洪科技,任首席戰略官。

我的同僚告訴我,他曾經采訪過tim, 那時tim還是sap中國區總裁,機智、自信而健談,看得出他很善于與媒體打交道。當我拿到tim的最新簡介,心裡不知為何想到在不久之前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好奇心日報發表的《公司裡40來歲的人都去了哪兒?》,文中引用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漢内斯·施萬特博士在 2013 年發表的 “unmet expectations” 研究報告中的一段話:“相比于中年人,年輕人樂觀、甚至過度樂觀,再老一點的人心态平和,而中年人更多的是遺憾。他們有事業、有家庭,但不确定自己是不是還能要的更多,或者猶豫于是否要安于現狀。”

我的同僚說,當你看見tim現在的狀态,你一定會放下這種“中年轉行一定是出于中年危機”的偏見。也許是想象力有限,或者身邊實難找出振奮人心的執行個體。我在心中暗暗期待與tim的這次會面,這對即将步入35歲的我來說,意義重大,對于和我一樣職業經理人生涯超過10年的人來說,想想我們的40歲和50歲要去向哪裡,tim的經曆會給予怎樣不同的職業價值樣闆?而他目前選擇的這家公司,到底有着怎樣非凡的吸引力?

選擇,做當下最好的選擇

我很清楚,前途并不屬于那些猶豫不決的人,而是屬于那些一旦決定之後,就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

——羅曼·羅蘭

tim的職業經曆,幾乎見證了中國整個it行業發展的曆史。1984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85年考進香港ibm工作,正好趕上ibm中國擴大經營,tim自薦,加入了ibm中國。問他一個香港人,又是名校畢業,可選擇的方向有很多,怎麼舍得放棄那時經濟繁榮的香港,選擇到内地。85年,内地經濟還不算發達,it行業還在起步階段,背井離鄉加上語言隔閡,定是常常遭遇壓力與挫折。他說:“我總是考慮,什麼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那時候在中國的it外企,一如ibm,更多雇傭的是“國際派遣員工”。這讓ibm的價值觀和基本信念得到最直接有效的傳播,但語言與文化的隔閡仍是難以逾越的障礙。ibm考慮從香港公司調用10名“自願人士”轉入華南區,tim與ibm中國的緣分由此開始。“香港的同僚有經驗的就不會想來内地,香港那個時候還是經濟很好的,國内那時候經濟還不發達,有經驗的不想來,是以隻能是找到剛剛入行的人,沒人去,我說我去好了,就是這樣子。我覺得對我也是個機會,我在香港,是在很多人之後,每個人都比我有經驗,因為我剛剛入行。跑到内地來,也許,我哪怕比你多一天,我都是多一天的經驗。我學會一件事情的多面性,我覺得中國(市場)是個機會,然後就舉手說我來内地工作。而這邊後來的确給我很多的收獲。”

從1984年到2008年,從實習生到副總裁,tim為第一份工作整整服務了23年。這23年,tim見證了中國it行業從空白到飛躍發展的整個時代。2011年,tim寫了一本書,《ibm——藍色基因 百年智慧》,他懷着對ibm這一百年品牌的敬意,回顧了中國第一代it人的奮鬥經曆,還有對ibm能夠成為百年老店核心能力的剖析。

之後的幾年間,tim陸續為sap和datacard兩家公司服務,擔任中國區總裁職務。30年的職業經理人生涯,從初級專員做到頂級經理人,别人看到的是功成名就,穩定持續的高收入,受人擁戴和尊重,還有令人渴望的權利,tim卻在這時說,“我不想在外企工作了。”

的确,近年來我們身邊其實不乏這樣的例子,從500強出身的經理人,投身初創企業,大家都說在中國的外企500強從2014年起就大勢已去,這樣的例子絕不罕見,罕見的是如tim這般走到頂端後重新抉擇的勇氣。很多人在500強的内部競争中其實難以脫穎而出,選擇創業公司反而有更多職業上升的機會。試問一個做到總裁的人跑去做戰略顧問算不算瘋狂的決定?如果不是這個新公司充滿了無限美好的可能性,也許實在無法找到更合理的理由。

秩序與自由

真實的、永恒的、最進階的快樂,隻能從三樣東西中取得:工作、自我克制和愛。

“我覺得在外企裡頭自由度還是不夠大的,是以我不想在外企工作了。我做了30幾年,決心不再繼續在外企做管理,然後後來想想,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現在還有一些‘殘餘’的價值——這些經驗和方法也許就‘再不見天日’了。這些東西如果不去分享,我可以天天去釣魚打球,但如果這個‘殘餘’價值可以用來幫助别人也許不是一個壞主意。那麼怎麼幫助,幫助誰呢?我想幫助國内的創業公司,它的可塑性、可能性高,這些年輕的團隊和那些想要去做事情的人,我喜歡這樣的氛圍,我也願意去幫助這些人,這些公司,就是這樣一個夢想,也是我規劃的最後10年的職業生涯。”

問tim這麼大的轉變,是不是他在人生很多的大的抉擇裡面,都跟普通人不一樣,是以他其實是一個特别有勇氣的人?他說:“我覺得勇氣說不上,如果有勇氣就創業去了。我隻是在某一個時間點上做我認為最好的一個選擇。”

問他放棄創業念頭是因為什麼?很多像他這個年紀做it創業的人,都已經名利雙收,他卻為何不為所動?當然,他說,其實作在的創業潮可以說是第二波,第一波是90年代初期,鄧小平南巡的時候,很多人下海了,開始打破鐵飯碗,那個時候下海,的确是好的創業時機,但是那個時候創業的環境,許多時候是關系和低勞動成本創業,那個不是我想做得事情。“那個時候做生意,要創業也可以,拉到關系,吃吃喝喝,這個不是我想做的事情,可能也是被ibm教育出來的,個人價值的選擇。”就像現在選擇服務的公司,tim說,“i am only interested in companies who are genuinely believe in the long term potential of the china market.”(我隻對那些願意在中國市場做長遠發展的企業感興趣。)

再出發,擁抱變化

每一次都是新的開始,每一次要這麼做的時候,他決不會去思考過去的豐功偉績。

——海明威

“我剛加入了一家國内的大資料分析平台服務商,新的身份是永洪科技的首席戰略官。”tim說道。被問及一個有着it行業30年從業經驗的頂級經理人為何會選擇一家年輕的大資料公司,tim說,“首先當然是看好這個行業與公司的前景。永洪是一個中國本地的公司,我覺得現在整個it行業的發展,本地的公司已經到了有機會去走上主流的階段。一是因為現在大環境是希望扶持本土的企業創新;第二,我覺得中國現在也有很多技術人才出現,是以有大環境、好土壤加上有好的種子,就可以發芽出來。另外,中國企業在近20多年的企業it資訊化的程序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資料;而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的發展放緩,國内同業競争的加劇,也要求這些企業從粗放經營轉向精細化經營。這時候,企業管理人員要對其企業、客戶、市場、營運、财務狀況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而最能夠‘幫助’他們的,就是這大量的資料,并且從中發現價值,更好的指導經營決策。随着時間的發展,資料分析将成為每個企業的基礎需求和必須具備的企業能力,這将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現在是國内大資料公司最好的發展時機,而我覺得有機會去幫助一家很有機會成就偉大的國内公司,對我自己而言也是很好的機會,當然沒有人願意去幫助一個沒有機會成功的公司。”

至于如何判斷一個成長型的公司是否有機會成功,tim坦言這其實與任何偉大的公司都有着一樣的共性:比如正直的價值觀、凝聚人才的企業文化、引領市場的思想上司力、持續的創新力和随需應變的能力等。“而最核心的價值觀,是這家公司能夠真正為客戶帶來價值,這是市場的真理。”

tim談及他與永洪科技創始人的初次會面,當henry告訴他永洪提倡的價值觀“用卓越的資料技術為客戶創造價值,實作客戶成功”時,tim形容當時的感受是:“就像年輕的我初初融入ibm的那種工作熱忱被重新點燃,我想這會是我當下最好的選擇。”

問tim在加入永洪科技之後的感受如何,有沒有失望與落差?tim說,“首先永洪是一家視長遠發展更重于短期利益的公司,這就足以跟大多數的初創企業差別開。舉例來說,永洪給潛在客戶做産品教育訓練會嚴格限制參加人數,因為ceo會跟市場部門強調客戶體驗大于一切。還有某天開會時,我看見ceo henry眼睛裡布滿血絲,因為前一晚他跟研發部的同僚一起在客戶的公司徹夜工作,即便是問題并不在于永洪的軟體出了錯(是客戶自身的硬體配置問題)。從ceo開始到下面的每一位員工,每一位永洪人都相信:客戶至上——隻有出自内心,才能深入内心。這與當年的ibm其實有幾分相似,言行一緻絕不止于一句公司的slogan,這些日常工作的細節是企業價值觀最重要的印證。其次,作為一家初創企業,永洪是一家有系統管理體系的公司,這對于初創企業尤為難得,并且對于一個想把企業做大做強的人來說,這種‘投資’是十分重要的。最後,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是永洪在大資料分析這一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短短數年中,它獲得的各項技術專利成績有目共睹。作為一個本土的企業,永洪率先提出靈活型和一站式的資料分析,把資料分析工作從it和資料分析部門解放到各個業務部門的人員手裡,這将很大程度把大資料分析這門學問送進‘尋常百姓家’。”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國的企業自己不相信自己國内的軟體産品,太多的盜版和抄襲讓中國軟體業承受了大量非議;而現在,加入一家完全自主研發,自主知識産權的科技企業,我了解到在短短三年時間,包括移動、聯通、電信、富國基金、中信銀行、美的、樂視、華為等巨頭都選擇了永洪科技作為資料技術提供商,我很欣慰地看到像永洪這樣年輕的ip正在市場上取得越來越多的肯定和成績。”

新事業的天花闆

大資料就是21世紀的石油,但資料本身是不會說話的。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使用資料的話,它就毫無價值可言。

——garner進階副總裁兼全球研究主管 彼得·森德高

問tim如永洪這樣的國内軟體公司的天花闆在哪裡?放眼全球軟體行業,如sap這樣的傳統it企業固然已成一方巨頭,新興的軟體公司中也不乏如salesforce這樣的市值600億的獨角獸不斷湧現。可中國市場大為不同,我們看到國内軟體業的老大用友用了28年才将市值發展到46億美金。更多雄心勃勃的軟體創業者們在經曆了10多年的創業之後,卻發現還是突破不了1億元銷售額這個瓶頸。

“差別在于歐美、日本市場與中國的本地市場對軟體ip的價值認同的差異。我們現在看到的同樣的軟體在美國售價是中國的好幾倍,為什麼?很多企業說是因為付不起,但問題是,是真的付不起嗎?中國已經有不少全球五百強的公司,那些公司為什麼付不起?如果他們付不起,美國那些公司沒有中國公司那麼大,都付的起啊?是以這是個概念問題,對于價值的一個認識問題。這個(改變)我覺得是要一點時間的,随着時間的推移,越多優秀的本地軟體公司的崛起,會讓中國政府更重視ip,對ip的保護會更好,越來越多的企業(無論是軟體使用方還是提供方)重視ip,ip才會更有價值。另外,讓企業的每個員工更普及的去使用軟體去提高生産力和效率,培養良好的使用習慣,會使軟體的市場潛力更大。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大的普及空間。同理,随着更多的人才去從事資料分析或者業務資訊的分析,當資料價值随着操作人員專業度的提升以及軟體易用性的提高而被更廣泛普及的利用,客戶對于軟體的價值認同會相應提高,客戶會願意付更高的價格去購買軟體。市場規模的增長已經顯露出明顯的趨勢,這個變化會比想象中更快,我從不擔心我們選擇的這個行業會很快遇到所謂行業天花闆。”

tim又補充說“也需要優秀的軟體才行,軟體的開發是一種科學,需要好的品質和科學規範。”問及在永洪的研發團隊是否有他提及的科學規範,tim說:“我有問過公司一位初級的研發人員,問他是怎麼寫代碼的,他告訴我他是嚴格按照公司規定code style(程式設計風格)規範來寫。對于code style,我覺得最好的效果就是,任何一段代碼你都看不出來是誰寫的,大家都是一樣的風格,不會增加别人閱讀代碼的難度。這是一種嚴格的工作要求,也是一種嚴肅的科學規範。”

願景&承擔

我們與世界相遇,我們與世界相蝕,我們必不辱使命,得以與衆生相遇。

——蘇格拉底

當tim主動說起永洪的csr(社會責任)規劃(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csr)時,多少讓人訝異。這種企業行為放在國際大公司似乎不算什麼。哪個國際上市公司的網站上還沒有一塊屬于csr的内容?媒體人笑談這是跨國企業取悅本地政府的小把戲,而鮮有國内的初創公司會在這個階段肯用心用力甚至連篇公關稿都不發的。問他csr這種在ibm與sap的大企業行為會不會根本不适合現在公司的發展階段,言之過早?他卻誠懇的告訴我說,在他加入之前,永洪已經在做這樣的實踐了。“要讓更多的人懂得去使用資料,利用資料。當然,我希望國家以後的教育體制可以培養出更多專業的資料分析人才,同時又能普及資料分析作為一門通用的能力,這樣才能帶動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但是企業也應當付出他們的一份力量。在這方面,我覺得永洪比起許多本土軟體企業已經做得很不錯了。永洪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做非盈利性質的大資料分析沙龍和教育訓練,教的是資料分析的基本,讓更多的人懂得怎麼去用資料,才會讓這個行業有更好的未來。”

記者手記:

tim說,别人都認為一個已經實作财富自由的人沒必要再去放下身段和繞路而行,而他卻覺得職業生涯更像一場馬拉松比賽,之前的他有幸在領跑群中,而現在的他在為一個完美的收官做最後的沖刺。

與tim的會面在愉快的交談中結束。我們相約下一次見面一定要替我引薦永洪科技那位低調神秘的創始人henry。“放開那些對科技創業公司創始人的刻闆印象,他一定會讓你印象深刻的。”tim笃定的說。

再次借用好奇心日報引用的芭芭拉·布拉德利·哈格蒂的原話,她在《重新設想生活》(life reimagined) 中這樣寫道:“人在四五十歲時,可能會出現短暫的停滞,或是轉變,但這種轉變可以是振奮人心的,而不是駭人聽聞的。”

祝福tim,也祝賀永洪科技又得一員實力與經驗兼具的頂級管理人才。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