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為什麼能長這麼大?
1繁盛的植被促成恐龍“巨型化”。
在中生代時期,也就是從距今2.5億年的三疊紀開始,到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白垩紀為止,

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最比如今要高得多,這就意味着那時的全球氣候比現在要熱得多(如果你經常關注全球變暖的話題,就會知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與全球氣候變暖有着直接的聯系)。
大氣中高含量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回收轉化為食物),以及較高的溫度,意味着史前時代的地球上覆寫着各種各樣的植物,包括樹木、苔藓等,稱霸地球的恐龍們就像面對着巨大天然餐櫃的孩子,它們一定難以抵禦美味食物的誘惑。這樣來看,恐龍能夠長到如此之大,也許隻有一個簡單的原因,那就是營養過剩。這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肉食性恐龍在體型上也不甘落後的原因。試想,一頭23千克重的肉食性動物,在面對一頭10噸重的草食性動物時,它能有什麼勝出機會嗎。
2體型龐大量恐龍的一種自我防衛形式。
如果你覺得推論1過于簡單,那你的這種直覺很可能是對的。僅有大量的植被并不能決定生物向“巨型化”進化,“巨型化”的諸多缺陷(如影響行動速度以及群體大小受到限制等)很容易抵消掉在擷取食物方面的好處。
盡管如此,一些古生物學家還是認為,“巨型化”進化優勢給恐龍帶來了許多好處,體型巨大的食草動物不用擔心會受到食肉動物的攻擊。這一理論還為暴龍(霸王龍)是食腐動物的推斷提供了證據:暴龍以之為食的迷惑龍通常死于疾病或年老,而不是被暴龍撲倒殺死的。
3恐龍“巨型化”是“冷血”的副産品。
恐龍“巨型化”的原因可能還要複雜一些。許多研究巨型食草動物的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他們有兩個比較令人信服的理由:第一,根據我們今天的新陳代謝模式,一頭溫血的梁龍會像馬鈴薯一樣,從體内被迅速烤熟而死亡;第二,沒有任何生活在現今地球上的哺乳動物能長到像食草類恐龍那麼大,大象是如今陸地動物中最大的了,但也隻有數噸重而已。科學家認為,冷血食草動物進化到一定大小,将會達到“恒溫”效果,也就是說,擁有保持身體溫度的能力。這是因為,一頭像房屋那麼大的冷血的動物,在陽光下體溫升高、在夜晚體溫下降的過程會非常緩慢。使它能夠擁有比較恒定的平均體溫。
恐龍的壽命有多長?
生活在距今1億年前的恐爪龍的骨骼化石告訴了我們許多它生前的故事,比如它吃什麼、如何行走、與其他同類如何交往等,但卻沒有告訴我們它能活多久。事實上,要想知道蜥腳類恐龍或暴龍的壽命,必須首先掌握大量的研究證據,包括根據現代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壽命進行的類推分析,對恐龍的生長方式和代謝方式進行的分析,對恐龍骨骼化石進行的分析,等等。
以上這類研究有助于确定恐龍的死亡原因。古生物學家可以根據一隻恐龍的化石所在的位置,推測這隻不幸的恐龍是被雪崩所埋、被洪水所淹、還是在沙塵暴中窒息死亡;還可以根據骨髂上留下的被啃噬過的痕迹,推測它是否被其他捕食動物所獵殺(當然也不排除它因自然原因死亡之後被食腐動物啃噬);如果能确定它是一隻年幼恐龍,那麼就可将老死的原因排除在外,但無法判斷它是否死于疾病,因為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對恐龍所患疾病還所知甚少。
關于恐龍壽命的研究,大體有以下三種模式。
類推法
現代爬行動物是地球上壽命最長的動物之一,巨龜
可活150年以上,鳄魚和短吻鳄能活六七十年。
某些恐龍的直接後裔一鳥類也有很長的壽命,天鵝和土耳其秃鷹可活100多年,一些小鹦鹉往往比它們的人類主人活得更長。在哺乳動物中,大象的壽命為70年,黑猩猩為40年。在魚類和兩栖動物中,壽命最長的可活五六十年。哺乳動物中唯一最長壽的一個例外是北極露脊鲸,可活兩個多世紀i
當然,我們不能就此倉促下結論說,既然恐龍的一些近親和後代都能活上一個世紀,那麼恐龍本身也一定是長壽的。比如,巨龜長壽的原因之一是它們是冷血動物,新陳代謝極其緩慢,但恐龍是否也屬于冷血動物還是一個有争議的問題。
一般來說,小動物的壽命往往比較短(除個别例外,如鹦鹉),是以伶盜龍能活到20歲就很幸運了。反之,體型較大的動物(如北極露脊鲸)的壽命往往比較長。但并不能說,梁龍的身軀10倍于大象,那它的壽命也一定10倍于大象。
新陳代謝方式
如前所述,體型較大的動物的壽命往往長于體型較小的動物。以此推斷,地震龍應該能夠活上幾百年(特别是那些體型超巨大的恐龍,
它們幾乎沒有來自捕食動物的威脅,能對它們構成威脅的隻有疾病、饑艘、意外和年老)。不過,如果蜥腳類恐龍擁有冷血動物如今天的巨龜的代謝機制,那麼以代謝方式來推斷其壽命也不無道理。
恐龍以何種方式進行新陳代謝?這是一個存在着激烈争議的問題。最近有吉生物學家得出了一個比較可信的結論:體型超巨大的草食性恐龍可做到“恒溫”,原因在于它們的身體極為龐大,就像一幢大房子,既能緩慢地溫暖起來,也能緩慢地冷卻下去,是以可保持内部溫度幾近恒溫。冷血動物因其代謝方式也能做到恒溫,而迷惑龍如果完全是溫血的話,它就會像一個巨大的洋芋那樣被從内部烤熟。如此來看,恐龍擁有300年的壽命似乎也是可能的。
那麼體型較小的恐龍能活多長呢?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即使是個頭較小的溫血動物(如鹦鹉)也可能擁有較長的壽命。大多數專家認為,體型較小的食草類恐龍和食肉類恐龍的壽命與它們的體型大小成正比,例如隻有一隻雞大小的美颌龍可活5到10年,而比它大得多的異特龍可活50到60年。
骨骼生長模式
你可能會認為,對恐龍骨骼化石進行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恐龍生長的速度以及恐龍能活多長。可惜事實并非如此。生物學家如是解釋:骨骼的生長有的是呈連續性的,如哺乳動物和鳥類,有的是呈周期性的,而恐龍不同部位的骨骼呈現不同的生長模式。
一些恐龍如長有鴨喙的亞冠龍,
其生長速度極其驚人,隻需十幾年就能長成為成年恐龍。問題是,這一增長速度顯然與冷血動物的代謝方式不相符合,這意味着一些巨型的食革類恐龍,特别是亞冠龍,可能已經擁有溫血動物的新陳代謝方式,其最高壽命可能遠遠低于前面所述的300多年。
有些恐龍的生長情況與鳄魚相似,生長速度緩慢而穩定。帝鳄是生活在遠古時代的一種“超級鳄魚”,大約需要35至40年時間才能達到成年鳄魚的體型大小,然後在有生之年一直保持着緩慢的生長速度。如果蜥腳類恐龍的生長也是如此,那麼它們的代謝模式就威亥與冷血動物一樣,它們的壽命将突破300年。
關于恐龍的壽命,我們究竟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除非我們對恐龍的代謝方式和生長速度有更多的了解,否則任何結論都隻能是猜測而已。
恐龍的智商有多高?
一頭劍龍站在講台上對着它的恐龍同胞演講:“前景相當黯淡,先生們,全球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哺乳動物正在接管世界,而我們的大腦都隻有核桃般大小。”
一個多世紀以來,這段話被普遍用來表示對恐龍智商的總結。1877年發掘出的第一具恐龍(劍龍)化石顯示,恐龍的大腦非常小,就像一個核桃。我們也許會想,如果恐龍的智商更高一些的話,或許其中一些成員會以某種方式幸存下來!
恐龍智力判斷方法:“腦形成商數”
由于我們沒有辦法回到過去對恐龍進行智商測試,于是科學家就采用了一種叫做“腦形成商數”的參數對動物的智商進行評估,即測算動物大腦與身體其餘部分之比,然後與體型大小類似的其他物種進行比較。
人類之是以能成為萬物之靈,原因之一是人類擁有發達的大腦。
人類的“腦形成商數”為5(有的人高達8)。這聽起來不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但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其他動物的“腦形成商數”:羚羊為0.68,非洲象為0.63,負鼠為0.39。正如你可以想象得到的那樣,猴子的“腦形成商數”較高,紅疣猴為1.5,僧帽猴為2.5。海豚是世界上“腦形成商數”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寬吻海豚的“腦形成商數”高達3.6。
可想而知,大腦隻有核桃大小的巨型恐龍的“腦形成商數”是很低的。根據恐龍化石分析,三角恐龍的“腦形成商數”大約為0.11,但如果與行動遲緩的龐然大物腕龍相比,三角恐龍恐怕算得上是“一流天才”了,腕龍的“腦形成商數”甚至還不到0.1。然而,一些行動靈活的兩足恐龍卻擁有相對較高的“腦形成商數”,雖然它們的智力不及現代的羚羊,但至少動作還不算太笨拙。
肉食性恐龍比草食性恐龍更聰明嗎?
有關動物智力的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是,在通常情況下,動物的生存需要擁有足以适應周圍環境,并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智力。由于草食性蜥腳類恐龍的身軀是如此的龐大,以蜥腳類恐龍為獵物的肉食性恐龍必須比它們稍微聰明一些才行,而這些肉食性恐龍相對較大的大腦歸因于它們需要有更敏銳的視力和更好的肌肉協調能力。照此推論,蜥腳類恐龍比較笨拙的原因是它們隻需要比植物稍微聰明一點點就可以了!
不過,我們也許誇大了肉食性恐龍的智力。例如,影片《侏羅紀公園》中有關伶盜龍集體狩獵的景象隻是科學幻想而已。如果你在今天的地球上遇到一頭活生生的伶盜龍,你會發現它比同樣大小的現代鳥類還要笨一些,你肯定無法教會它些什麼,因為它的“腦形成商數”與一隻狗或一隻貓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
恐龍的智力也會進化嗎?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生活在億萬年前的恐龍的智力不值一提。但我們應該記住一點,五六百萬年前原始人類的智力與現代人類也是無法相比的,雖然他們比與他們同時代的其他動物要聰明一些。
這就産生了一個問題:如果有一些種類的恐龍在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幸存了下來,那會怎麼樣呢?某著名吉生物學家的一個假設曾一度引起轟動。他假設,一種體型大小與人類差不多的傷齒龍,其智力程度與負鼠相仿,如果它有機會經曆又一個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那它就有可能最終進化成具有與人類不相上下的大腦。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有趣的猜測。大腦的大小還取決于代謝方式。如果恐龍确是冷血動物,毫無疑問,它們将不得不首先進化成溫血動物的代謝模式,然後才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智力;即使它們已經是溫血動物,其較低的“腦形成商數”對它們來說也意味着:要想在智力水準上迎頭趕上,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