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雙刃劍:反映事實和侵害個人資訊隻在毫厘之間

有一天,一位10幾歲的女孩兒收到了大型超市寄來的孕婦用品折扣券。家人自然十分驚訝,覺得超市給一位10幾歲的小女孩郵寄這種東西簡直不可理喻。但實際上,這位小姑娘的确懷孕了。超市依據大資料,分析了這個女孩檢索的關鍵詞和購物的模式,進而判定她是一位孕婦。

最近,使用大資料進行個人和社會現象分析的例子越來越多。舉個近期發生的例子,美國大選中,輿論認為特朗普以絕對優勢活的勝利是異變,但大資料專家們卻保守地預測特朗普多半會當選總統。

除美國外,20日南韓也出現了通過分析大資料來客觀性的分析社會現象的例子。商業分析企業zoyi corporation,通過分析wifi和藍牙等手機無線信号,推測大約有74萬人參加了第四次光化門燭光集會。

在現場既有燭光集會的主辦方,又有警察的情況下,通過客觀性材料大資料,準确的推算出參加集會的人數。大量媒體對此進行報道,it企業以及大衆都對其十分感興趣。

某it企業的相關人員表示:“資料是誠實的。盡管可能會産生誤差和失誤,但可以通過統計處理大資料的方法來使誤差最小化,也就是說實際參加集會的人數接近74萬。”

不過,“特朗普當選”和“計算燭光集會參與人數”等利用大資料解讀社會現象的同時,卻存在着侵犯個人資訊等問題。因為,想要以大資料為基礎進行分析,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分析每個人的資訊。

之前提到的是否懷孕、是否支援的是特朗普、是否參加了燭光集會,這些都屬于個人隐私,需要得到保護,如果公開在一些情況下可能會造成緻命的後果。是以,有觀點稱應該防止惡意和盲目使用個人資訊的情況出現。

某通訊企業相關人士透露:“通過個人資訊使用條款,商家獲得了對資訊的使用權。但其實,條款中存在很多類似‘營銷用途’等模糊性詞語。大資料産業還處于萌芽階段,規定和成功案例都尚未健全,無形中為侵犯個人資訊創造了條件。”

大資料因能夠預測社會現象,闡明實情,可以提前去除不必要的争論和不确定性,而備受關注。不過,同時也需要健全相關法制、公衆達成一緻、強化相關企業保護個人資訊的意識等方法并行,全力阻止侵犯個人資訊和濫用資訊的情況發生。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