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粵西雷州和徐聞高鹽度地區早造白蝦放苗後不久,出現了大面積排塘、棚蝦大量偷死現象,早造放苗成功率不足三成,直接導緻随後放苗的養殖戶出現觀望心理,這也是今年白蝦養殖戶推遲放苗一個月的重要原因。這些案例中,有6-7成與甲藻有關,進入5月份依然有4成左右出事蝦塘與甲藻有關。您真的了解甲藻了嗎?
一、生物學特征
絕大多數為具鞭毛的單細胞遊動種類,特别是海産的,是水生生物食物鍊中的原初生産者之一;有些種類如多甲藻目中的膝溝藻在過量繁殖時形成"赤潮",使水呈紅色、淡紅褐色并發出腥臭味,使水的溶氧量降低,并且分泌毒素──石房蛤毒素及其衍生物,能使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對水産造成危害。
由于近海水域的富營養化,導緻甲藻爆發式的增長繁殖(如夜光藻、海洋原甲藻等),形成水華,使水變色,發出腥臭味,形成赤潮。密度過大後又造成死亡藻體滋生腐生細菌,使水中溶解氧急劇下降,并産生甲藻毒素,對魚蝦貝類危害較大。
圖1(40倍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一些快速遊動的小黑點)
在魚蝦塘表現特征:水色褐色偏暗、綠色偏暗、醬油水等暗淡無光澤、藻相不清晰、晝夜ph值變化大于0.8的水體(圖2)。
圖2
二、多發區域
高鹽度近海養殖區域多發,河口、淡水養殖區域少發。
三、危害
1、苗期遊塘,白體而亡。 放苗3-10天,蝦塘出現甲藻,蝦苗往往出現連續幾天沿塘壁狂遊現象,不及時處理的時候,4天左右蝦苗肌肉發白、出現大量死亡。
2、養殖中期,不吃料白體起遊而亡。養殖中期蝦塘出現甲藻占優勢,白蝦往往首先出現減料、不吃料,最後肝胰腺嚴重受損、肌肉發白、在水面遊動或者趴在池壁草叢死亡(圖3),嚴重時20萬苗的蝦塘1天可死亡1-2萬尾(接近10%日死亡率)
圖3
四、治理
由于甲藻分泌毒素,特别是死亡甲藻,在養殖池通過藥物殺死它來解決問題是個非常無奈的選擇。從長遠來說,這種方法隻能治标,不能治本。本人曾采用以下幾個方案處理好不少甲藻問題,如果蝦塘條件合适,大家也可以參考一下:
1、水色不濃的甲藻問題。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養殖前期,藻類濃度不高,黃褐色偏暗水色,可以考慮從隔壁較濃綠色水調水過塘,調整池塘營養比例中硝酸鹽的濃度(即添加尿素等),增加水體鎂含量來提高水體綠藻成分,使之形成優勢種群來壓制甲藻、降解甲藻毒素,達成動态平衡,最終無害化。
2、水色不濃的甲藻問題。淡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通過添加淡水解決。
3、水色很濃的甲藻問題。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養殖中後期,可以通過大量排水,減低池塘甲藻總量(要達到60%以上換水量),再調動隔壁濃綠色水過塘(10-20公分水)及外來新水解決,但使用過程中在加水前必須做好ph緩沖體系(添加碳酸根)、蝦體滲透壓的保護,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天内解決甲藻引起的問題,但蝦體受損肝胰腺需要通過喂食5天左右破壁酵母+寡聚糖類來恢複。
4、水色很濃的甲藻但附近沒有綠藻水蝦塘。有條件也可以采用整塘搬遷的方式,換不了水就搬家(哈哈)。當然也可以采取整塘全部換新水的方式了,但如同方案3,必須做好ph緩沖體系、蝦體滲透壓的保護,受損肝胰腺需要通過喂食5天左右破壁酵母+寡聚糖類來恢複。
五、預防
運用正确的方法治理病害固然重要,但在白蝦發病之前,及早做好預防,這更是養殖成功的關鍵。平時做好每一個細節,防患未然才是高明之舉,本人有以下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1、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是海區赤潮高發季節,這段時期盡量減少直接使用外海水;
2、養殖密集區域高位池使用一定比例(養殖池4-6:1蓄水池)的蓄水池,在蓄水池預先使用硫酸銅、硫酸鋅、硫酸亞鐵處理有害藻類,再使用有利于有益藻類生長的茶麸來定向培養黃綠水,減少外源藻種對養殖水體的影響;
3、土池可以用部分塘養殖魚類,蝦塘用水從魚塘取;
4、有條件蝦塘盡量在養殖中期添加淡水至比重1.005-1.008之間。
甲藻的危害,足以讓養殖戶血本無歸。總之,提前預防是防患未然,及時治理是防微杜漸。預防和治理的方法雖然可以層出不窮,但歸根結底還是依靠養殖戶自身對蝦塘管理的重視和對甲藻危害的認識。
南美白對蝦養殖季度殺手(二):藍藻
南美白對蝦養殖伴随着水溫升高、太陽光照增強、養殖池水體營養化加劇,5月初粵西開始出現新的養殖問題-藍藻,到5月中達到1個小高峰,此時,有6-7成出問題蝦塘與藍藻有關,到5月下旬粵西以陰雨天為主,太陽光照減少,藍藻危害開始減少,但從養殖程序及天氣正常變化而言,6-7月仍将是藍藻高發季節,對蝦養殖防範藍藻的工作任重道遠。
一、藍藻特征
生物學特征:藍藻是單細胞原核生物,又叫藍細菌、藍綠菌、藍藻或藍綠藻; 常見的藍藻有藍球藻(色球藻)、念珠藻、顫藻、發菜等。藍藻都為單細胞生物,以細胞群形式出現時才容易看見,也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水華”。
營養豐富的水體中,藍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藍藻水華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 引起水質惡化,嚴重時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魚、蝦、蟹類的死亡。更為嚴重的是,藍藻中有些種類(如微囊藻)還會産生微囊藻毒素(簡稱mcs),大約50%的綠潮中含有大量mcs。mcs除了直接對魚類、人畜産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誘因。
在魚蝦塘表現特征:水色藍色、藍綠色,嚴重時出現“水華”(圖1、圖2)。
圖1
二、流行區域
全部養殖區域高鹽度近海、河口、淡水養殖區域均有爆發,特别是淡水養殖區域。
三、藍藻的危害
1、 大量利用水中微量元素,降低水體硬度,引起甲殼動物軟殼、甲殼潰瘍等。
2、藍藻淨化能力差,長期藍藻往往導緻底質發黑、水發臭。
3、藍藻容易造成養殖對象腸炎、損害養殖對蝦肝胰腺(圖3)。
圖3 對蝦剛死就出現肝胰腺溶解,造成“黑頭”現象
4、嚴重時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魚蝦類的死亡。今年5月中旬出現新情況,連續北風随後下雨再接着高溫,蝦體出現感染(黃身、黃腿、趴邊),如果并聯爆發藍藻,則會出現3000斤蝦蝦塘第1天死亡30 斤上下,第2天死亡100多斤,第3天幾百斤蝦的爆發式死亡,給治療帶來極大的困難(圖3、圖4)。
圖4 藍藻水出現黃身空腸蝦
圖5 部分死蝦肝胰腺萎縮
四、藍藻治理
如果蝦塘條件合适,本人通過以下幾個方案也處理好不少藍藻問題,提供供大家參考:
1、淡水地區。藍藻等藻類是鲢、鳙的食物,可以通過投放它們來治理藻類,防止藍藻爆發。
2、高位池、工廠化地區。微囊藻毒素可被活性碳吸收,是以可以用活性碳吸收水體微囊藻毒素,再排出池外來減輕藍藻對養殖蝦的毒害。
3、剛起色的藍藻問題。可以通過大量排水,減低池塘藍藻總量(要達到30%以上換水量),再調動隔壁濃綠色水、褐色水過塘(10-20公分水)及外來新水解決。調整養殖池np比例(投入高活性光合細菌/反硝化菌利用掉水體大部分硝酸鹽,投入無機磷少量拉高np比,使之達成有利于其他有益藻類生長而不利于藍藻生長的營養結構),但使用過程中在加水前必須做好ph緩沖體系(添加碳酸根),這種方法可以在二天内解決藍藻,但蝦體受損肝胰腺需要通過喂食5天左右破壁酵母+寡聚糖類來恢複。但要注意這個方法對天氣要求(不要在雨天)、光合細菌/反硝化菌菌種(市面上隻有個别品牌菌種能達到)要求高。
4、水色很濃的藍藻。有條件也可以采用整塘搬遷的方式,換不了水就搬家(哈哈);當然也可以采取整塘全部換新水的方式了(不用怕“應激”,再怎麼說也不會比蝦苗從苗場到養殖池影響大)。但如同方案3,必須做好ph緩沖體系,受損肝胰腺需要通過喂食5天左右破壁酵母+寡聚糖類來恢複。
5、水色很濃的藍藻。采用腐植酸鈉+高濃度高活性光合細菌/反硝化菌方法處理,第2天再吸附死藻顆粒下底,排出/吸出池外。原理是利用腐植酸鈉遮光,光合細菌/反硝化菌利用水體多餘硝酸鹽來調整水體營養結構,天氣要求、菌種要求、蝦體調理同方法3。
6、并發感染黃身蝦塘,在處理好藍藻後,可以采用五黃+聚維酮碘連續消毒2天(下午6點),并在第2天早上加用一次過硫,蝦體調理如方案4。
五、藍藻預防
1、有條件的養殖池高溫季節使用遮陽網減少太陽光照,對預防藍藻爆發有一定作用。
2、高溫、強光照情況下,适當使用腐植酸鈉制品也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3、養殖密集區域高位池使用一定比例(養殖池4-6:1蓄水池)的蓄水池,在蓄水池預先使用硫酸銅、硫酸鋅、硫酸亞鐵處理有害藻類,再使用有利于有益藻類生長的茶麸來定向培養黃綠水,減少外源藻種對養殖水體的影響。
4、底鹽度土池可以混養養殖魚類(鲢、鳙),防止藍藻爆發。
5、富營養化水體定期使用光合細菌/反硝化菌利用部分水體多餘硝酸鹽、甚至可以定期添加無機磷來調整水體營養結構,想辦法将養殖池水體、底質有機物排出池外。
6、最重要的。養殖過程做好對蝦肝胰腺的調理,以上圖2養殖池發藍藻超1星期,在到5月旬藍藻小高峰期是毫發無傷,而附近養殖戶則是死蝦、排塘、捉蝦······
藍藻防治方法多樣,條條大路通羅馬,歡迎廣大養殖戶、專家參與線上交流,6-7月将是藍藻高發季節,你準備好迎接藍藻的挑戰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