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禁閉挑戰30天、獎金10萬,這事你幹不了 禁閉挑戰,沒那麼容易 禁閉挑戰,在剝奪人的感覺 長時間、不适當的感覺剝奪對身心有害

有這樣一個挑戰,把你關在密閉房間裡30天,如果你能堅持到最後一秒,就可以獲得5萬~10萬元人民币的獎金,你願意參加嗎?當然,挑戰還有很多附加條件。

1. 挑戰期間不允許攜帶電子裝置,是以你别想通過刷手機或玩遊戲等來打發時間。但可以帶2~3樣其他個人物品,比如一本書、一個魔方。 2. 在這個密閉空間裡,沒有窗戶和鐘表,是以你看不到晝夜變化也沒有時間概念。 3. 食物供應可能不定時,以免你通過送餐來反推時間。 4. 房間裡有衛生間,你可以洗漱但不能洗澡。 5.如果挑戰失敗,須按天支付200元/天的挑戰費用。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有難度了?去年,某音、某手等網絡平台上就有不少類似的“禁閉挑戰”項目,年紀合适、身體健康的人可以申請參加。期間,項目管理者會每天在平台上釋出參與者在房間的視訊。

禁閉挑戰30天、獎金10萬,這事你幹不了 禁閉挑戰,沒那麼容易 禁閉挑戰,在剝奪人的感覺 長時間、不适當的感覺剝奪對身心有害

其中一項禁閉挑戰項目丨視訊截圖,現已删除

因為比較反人性,網際網路平台上的這類實驗已被叫停。

對于這樣的挑戰,很多人都覺得易如反掌,以至于某音上相關挑戰視訊下的評論曾超過2.5萬。很多人躍躍欲試,覺得這就是現實版的躺赢。但實際上,在被叫停之前,并沒有挑戰成功的報道。

禁閉挑戰30天、獎金10萬,這事你幹不了 禁閉挑戰,沒那麼容易 禁閉挑戰,在剝奪人的感覺 長時間、不适當的感覺剝奪對身心有害

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丨微網誌截圖

其實早在2017年,英國第五台(channel 5)就出品了一檔類似的電視節目——《孤獨:反社會實驗》(in solitary:the anti-social experiment)。

節目一共有三位志願者。在一個空曠的倉庫裡,節目組為每位志願者準備了一個隔音很好的集裝箱,并讓他們在這個完全封閉的環境下呆5天5夜。每個人可以攜帶除樂器、書、電子産品以外的3件個人物品。如果堅持不下去了或者有緊急情況,志願者可以按動屋内的警鈴,提前離開。節目組還邀請了一名心理學家坐鎮,負責分析志願者們的精神狀态并保障他們的安全。

禁閉挑戰30天、獎金10萬,這事你幹不了 禁閉挑戰,沒那麼容易 禁閉挑戰,在剝奪人的感覺 長時間、不适當的感覺剝奪對身心有害

實驗所在地,每個集裝箱是一個房間。丨channel5.com

禁閉挑戰30天、獎金10萬,這事你幹不了 禁閉挑戰,沒那麼容易 禁閉挑戰,在剝奪人的感覺 長時間、不适當的感覺剝奪對身心有害

房間内部設定丨channel5.com

節目一開始,三個人都很開心,有的玩兒撲克,有的健身,有的捏橡皮泥。但僅僅過去了5個小時,第一名志願者就因為對未來5天感到恐懼,選擇提前離開。剩下的兩個人也不約而同地開始出現焦慮、沮喪的情緒。雖然經過5天的煎熬他們堅持到了最後,但事後采訪時,唯一的男志願者表示,狹窄又極度安靜的屋子讓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他的情緒會不自覺地低落沮喪,比如會想起小時候父母的離異,他感覺自己仿佛是宇宙中的一片孤舟。

5天的禁閉時間,已經在極大挑戰人的心理和精神承受能力,如果按文章開頭提到的條件禁閉30天,無疑是在摧毀一個人的心理和精神防線。

所謂的禁閉挑戰,實際上是一種長期的感覺剝奪。感覺剝奪(sensory deprivation),是指人為地剝奪生物體的某些或全部感覺能力,将外界刺激降到最低。

人的感覺多種多樣,外界任何一種刺激作用到人身上,都可能引發“感覺”。但這些感覺也都可以被剝奪——簡單的裝置可以切斷視覺,如眼罩、頭罩;更複雜的方法可以切斷觸覺、味覺、熱感和重力感等,比如通過懸挂來剝奪人的重力感、通過限制飲食種類來剝奪味覺。

研究發現,短期的感覺剝奪對人體可能有益。比如在感覺剝奪的最初60~90分鐘内,人的反應通常是放松的,血壓、心率、呼吸頻率等參數可以朝着好的方向變化,甚至達到“最佳覺醒水準”(optimal level of arousal)。最佳覺醒水準是指,當外界刺激保持在某個水準時,人的身體機能、學習能力或暫時的幸福感都是最大化的。

在短期實驗中,研究者更是發現某些形式的感覺剝奪是令人愉快的。比如有一種短期感覺剝奪叫小室治療(chamber rest),會讓參與者在完全黑暗且隔音的房間裡躺24小時,屋子裡食物充足也有廁所。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都能呆滿24小時,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密室很令人放松。類似的還有漂浮治療(flotation rest),就是人在黑暗的隔音溫水箱中一邊漂着一邊休息。

禁閉挑戰30天、獎金10萬,這事你幹不了 禁閉挑戰,沒那麼容易 禁閉挑戰,在剝奪人的感覺 長時間、不适當的感覺剝奪對身心有害

有一種短期感覺剝奪叫小室治療,會讓參與者在完全黑暗且隔音的房間裡躺24小時。丨參考文獻8

過多或過少的外界刺激都可能造成壓力,進而損害精神和身體健康。是以當一個人接收到的刺激水準過高時,适當程度的感官剝奪反而有好的效果。這也從某種意義上支援了為什麼人類需要睡眠,因為睡着以後也類似一種有益的感覺剝奪。

然而過猶不及,長時間的感覺剝奪對人體有很大危害,尤其是加入過多不适當的人為幹預因素後。

1954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者們進行了一項研究,探索了過度的感覺剝奪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研究者們在當地以20美元/天的報酬招募大學生,最終22名男大學生成為了被試。

實驗過程中除了吃飯和上廁所,被試者被要求每天盡可能躺在床上,與此同時他們上半身裹得像宇航員——胳膊戴着厚套袖,雙手戴着棉手套,以此剝奪重力感和觸覺。屋裡的日光燈一直開着,被試者戴着半透明的塑膠眼罩,這種眼罩類似磨砂玻璃,能確定被試者看不清具體影像,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剝奪視覺。不僅如此,床旁邊的空調等還會一直發出單調的嗡嗡聲,這樣做是為了剝奪被試者的聽覺。

禁閉挑戰30天、獎金10萬,這事你幹不了 禁閉挑戰,沒那麼容易 禁閉挑戰,在剝奪人的感覺 長時間、不适當的感覺剝奪對身心有害

在聽覺的剝奪上,該研究是使用恒定的均勻刺激而不是試圖消除刺激,這種感覺剝奪被稱為“甘茲菲爾德效應”(ganzfeld effect)。丨jaeonline.org

起初,被試者們想得很好,覺得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睡一覺,或者思考一下大學論文、人生規劃等,但實驗開始後他們才發現,這多麼不現實。實驗過程中,他們不能進行任何連續、清晰的思考,思維永遠是跳來跳去的,情緒也變得越來越焦躁。是以盡管報酬頗豐,但絕大多數學生在實驗開始後的24~36小時選擇了退出,沒有人能堅持超過72小時。

更可怕的是,實驗結束後不好的影響依然存在。在測試結束後的第3天左右,被試者們普遍報告自己出現了短暫的幻覺。有的是視野邊緣有光閃爍;有的是聽見奇怪的聲音,如狂吠聲、打字聲、警笛聲、滴水聲等;還有些人感覺自己臉上壓着冰冷的鋼塊,睡覺時身下的床墊也仿佛被抽走。雖然他們還能進行簡單的記憶和操作類活動,但是進行複雜創造性或聯想性活動的能力卻受到了影響。

禁閉挑戰30天、獎金10萬,這事你幹不了 禁閉挑戰,沒那麼容易 禁閉挑戰,在剝奪人的感覺 長時間、不适當的感覺剝奪對身心有害

其中一個被試通過繪畫描述了在隔離間的感覺。他說那感覺就像“有兩個自己”,并且會短暫地不确定自己到底是a還是b。丨參考文獻9

這也是目前認為最早的、最為經典的以人為被試者的感覺剝奪實驗。後來,由于有害結果确切、醫學倫理等原因,這種針對健康人的長期、過度感覺剝奪實驗非常少了,多集中在上世紀60年代左右。取而代之的主要是較短時間、較少極端幹預措施的實驗,比如前面提到的小室治療、漂浮治療等。

長時間的感覺剝奪下,個體可能出現各種病理心理現象,是以它也曾被視為一種酷刑。

比如,北約的一些武裝部隊曾把它作為懲罰囚犯的手段。常見的方法有剝奪方向感和視覺的面罩法(将一個深色袋子套在被拘留者的頭上,隻在審訊時摘下)、剝奪聽覺的噪聲征服法(将被拘留者關在有連續噪音的房間裡)等。

再比如,位于美國加州的鹈鹕灣監獄(pbsp),被稱為世界上“最殘忍的監獄”,專門收押重刑犯。之是以殘忍,原因之一在于這所監獄的牢房隻有四面水泥牆,犯人需要每天22.5小時呆在裡面,他們無聊到都要發瘋了,恨不得法官直接判自己死刑。這其實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感覺剝奪——因為人為地減少了可能的外界刺激,無形中降低了人能接收到的各種感覺資訊。

禁閉挑戰30天、獎金10萬,這事你幹不了 禁閉挑戰,沒那麼容易 禁閉挑戰,在剝奪人的感覺 長時間、不适當的感覺剝奪對身心有害

四面都是水泥牆的鹈鹕灣監獄牢房丨latimes.com

感覺剝奪對于人健康的損傷,取決于剝奪程度與剝奪時間。回到文章開篇提到的禁閉挑戰,盡管它并沒有完全限制人的行動,但30天的時間對于健康人來說無疑是一種長期的、有害的感覺剝奪。

那個屋子裡,沒有窗戶和鐘表,剝奪了參與者的時間感;一成不變的狹小房間、安靜而無法交流的環境,也極大隔絕了外界的各種刺激。這不僅容易導緻參與者産生焦慮、沮喪等消極情緒,嚴重時還可能影響大腦的複雜思維活動、造成視聽幻覺,極大危害着人的心理健康。

禁閉挑戰30天、獎金10萬,這事你幹不了 禁閉挑戰,沒那麼容易 禁閉挑戰,在剝奪人的感覺 長時間、不适當的感覺剝奪對身心有害

去年,網際網路平台上的這類實驗被叫停。丨網頁截圖

因為禁閉挑戰的反人性,網際網路平台上的這類實驗已于去年年底被叫停。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基因裡恐怕已經适應了應對外界刺激,這也是人類能在複雜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的必不可少的能力。

參考資料 1.https://www.channel5.com/show/in-solitary-the-anti-social-experiment/ 2.lilly, john cunningham. the deep self: profound relaxation and the tank isolation techniqu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77. 3.solomon, philip. sensory deprivation: a symposium held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4.read more: sensory deprivation - stimulation, day, experiment, and arousal - jrank articles https://psychology.jrank.org/pages/570/sensory-deprivation.html#ixzz6jadpfeqa 5.sireteanu, r; oertel, v; mohr, h; linden, d; singer, w (2008). "graphical illustration and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of visual hallucinations during prolonged blindfolding: a comparison to visual imagery". perception. 37 (12): 1805–1821. doi:10.1068/p6034. pmid 19227374. s2cid 12013790. 6.effects of sensory deprivation.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volume 55 december 1962. 7.david weissbrodt materials on torture and other ill-treatment: 3.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doc) html: ireland v. united kingdom, 1976 y.b.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512, 748, 788-94 (european commission of human rights). 8.p suedfeld. restricted environmental stimulation and smoking cessation: a 15-year progress report. int j addict. 1990 aug;25(8):861-88.(doi: 10.3109/10826089009058861) 9.bexton wh, heron w, scott rh. effects of decreased variation in the sensory environment. can j psychol. 1954 jun;8(2):70-6. doi: 10.1037/h0083596. pmid: 13160864. 10.smith, s. 1990 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tudies. westport: greenwood. 11.donald olding hebb, essay on mind, psychological press, 1980. 12.jeffery, keith (1985), the divided province: the troubles in northern ireland, 1969-1985 (illustrated ed.), orbis, p. 58, isbn 0-85613-799-5

作者:史睿智

編輯:黎小球

一個ai :我來看看誰說自己可以……

禁閉挑戰30天、獎金10萬,這事你幹不了 禁閉挑戰,沒那麼容易 禁閉挑戰,在剝奪人的感覺 長時間、不适當的感覺剝奪對身心有害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