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聊完大資料概念,我們再來談談大資料應用

聊完大資料概念,我們再來談談大資料應用

聊完大資料概念,我們再來談談大資料應用

近些年,大資料概念不斷被提起,各種媒體也開始持續報道,各種消息中透露出一個現象,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大資料時代。對于從事網際網路或者資訊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說,他們對于大資料的了解肯定是比較透徹,比較全面,可是對于廣大普通群衆而言,大資料在心中還隻是一個新的詞彙,它到底代表什麼,有什麼價值,到底有多大,有可能還都是一頭霧水,那我們就簡單的一起來解讀一下大資料。

聊完大資料概念,我們再來談談大資料應用

  1.大資料産生的背景

進入2012年,大資料一詞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提及,我們用它來描述和定義資訊爆炸時代産生的海量資料,并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作為資訊高速發展下的産物,大資料已經被《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這樣權威的财經雜志在封面專欄報道,而且還進入美國白宮官網的新聞,現身在國内一些網際網路主題的講座沙龍中,甚至被嗅覺靈敏的證券公司寫進了投資推薦報告,可見它的高人氣背後的超強影響力。

最早提出“大資料”時代到來的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麥肯錫稱:“資料,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産因素。人們對于海量資料的挖掘和運用,預示着新一波生産率增長和消費者盈餘浪潮的到來。” “大資料”在實體學、生物學、環境生态學等領域以及軍事、金融、通訊等行業存在已有時日,卻因為近年來網際網路和資訊行業的發展而引起人們關注。

2.大資料到底是什麼

對于“大資料”,研究機構gartner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大資料”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資訊資産。維基百科的定義,大資料是指無法在可承受的時間範圍内用正常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資料集合。簡單來說,大資料具有4個特點特點:大量、高速、多樣、價值。

從技術上看,大資料與雲計算的關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大資料必然無法用單台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必須采用分布式架構。它的特色在于對海量資料進行分布式資料挖掘,但它必須依托雲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資料庫和雲存儲、虛拟化技術。随着雲時代的來臨,大資料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3.大資料的應用價值

大資料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資料資訊,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資料進行專業化處理。換言之,如果把大資料比作一種産業,那麼這種産業實作盈利的關鍵,在于提高對資料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作資料的“增值”。

大資料的應用其實早已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淘寶網運用大資料為客戶推薦商品資訊,阿裡巴巴用大資料成立了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而谷歌更是計劃用大資料來接管世界。當下,很多行業都開始增加對大資料的需求。大資料時代不僅處理着海量的資料,同時也加工、傳播、分享它們。不知不覺中,資料可視化已經遍布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畢竟普通使用者往往更關心結果的展示。百度地圖采用lbs定位春運的可視化大資料,就引起了各界對新聞創新和大資料可視化的熱議。

資料可視化起源于1960年計算機圖形學,那時候人們使用計算機建立圖形圖表,可視化提取出來的資料,可以将資料的各種屬性和變量呈現出來。随着計算機硬體的發展,人們建立更複雜規模更大的數字模型,于是乎發展了資料采集裝置和資料儲存裝置,而此時也需要更進階的計算機圖形學技術及方法來建立這些規模龐大的資料集。随着資料可視化平台的拓展,應用領域的增加,表現形式的不斷變化,以及增加了諸如實時動态效果、使用者互動使用等,資料可視化像所有新興概念一樣邊界不斷擴大。

大資料時代到來,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各行各業都在直接或者間接享受這大資料技術帶來的便捷,随着大資料技術日益發展和成熟,未來,必将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數字化、智能化的新世界。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