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羅雪瑩著巜紅高梁:張藝謀寫真》

立意
大凡作一件事,必有立意,或稱構思。
古人有語:“……故善畫者,必意在筆先。甯可意到而筆不到,不可筆到而意不到。意到而筆不到,不到即到也:筆到而意不到,到猶未到也。
這一帶,是中華先祖軒轅帝耕耘征戰之地,是民族的搖籃。在這裡拍片,大約總要想很多的。
我們想表現天之廣漠,想表現地之沉厚;想表現黃河之水一瀉千裡,想表現民族精神自強不息:想表現人們從原始的蒙昧中煥發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現從貧瘠的黃土中生發而出的蕩氣回腸的歌聲;想表現人的命運,想表現人的感情--愛、恨、強悍、脆弱,愚味和善良中對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想的總是比作的好。
“取法于上,僅得其中。” “取法于中,故為之下。”
實際上,我們能拍攝的内容很少;土地、密洞、黃河、四個人物。
我們想表現天之廣漠,想表現地之沉厚;想表現黃河之水一瀉千裡,想表現民族精神自強不息:想表現人們從原始的蒙昧中煥發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現從貧瘠的黃土中生發而出的蕩氣回腸的歌聲;想表現人的命運,想表現人的感情-愛、恨、強悍、脆弱,愚味和善良中對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主題
這部影片的主題,很難一言盡之。我以為,如果說是一個反抗買賣婚姻的故事,毋甯說是滲透了對人、對土地深深的和對光明的執著的追求。
風格
是拔地而起的高亢悠揚的信天遊,是刀砍斧剁般的溝溝壑壑,是蹬踏而來的春雷般的腰鼓,是靜靜流淌的歎息的黃河。
“深沉、濃郁”-這是最簡單的說明。
攝影基調
色彩、光線、構圖、運動四大要素構成了電影攝影的風格,我想,它們都應該統一在這樣一個基調下:不求清淡而取濃郁,不求變化而取單純。
莊子說:“既雕既琢,複歸于樸。”
全片總體造型處理
1、色彩
“黃牛、土地和人有着一樣的皮色。”勿需多講,黃色是本片的色彩總調。
是沉穩的土黃,不是跳躍的鮮黃。
在黃色中,有黑色的粗布棉襖,有白色的羊肚毛巾,有紅色的嫁衣蓋頭。
黃、黑、白、紅--黃是土地,黑是衣袋,白是純潔,紅是向往。
不學中國年畫的設色鮮亮,而取它的單純濃郁。
2、光線
由于黃土高原在刺目的陽光下,呈現出接近白色的效果,考慮到充分展現泥土的沉穩本色及溫暖的氣氛,本片的光線處理,以“柔和”二字為主。
外景多用早晨、傍晚的光效,内景用大量的散射光和柔光照明。
在個别場景中,有意識運用明亮陽光構成大反差,加強視覺印象--這是戲的需要,内容的需要。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畫面意境的産生,首先在光。
3、構圖
“簡練、沉穩”,這是構圖的宗旨。
“思贍者善敷,才核者善删。”在畫面中,堅決排斥可有可無之物,強調簡練,強調大塊面的厚重感。
同《一個和八個》不同的是:不是力的震撼,而是靜的恬美。
構圖不求奇特大膽,而求樸實完整。
4、運動
為造成一種深沉、厚實的感覺,能不動盡量不動。
通過鏡頭内部的有機排程,通過演員的運動,與不太運動的攝影機形成一個整體,造成既有層次、又有變化的視覺印象。
電影是動的藝術,但電影攝影未必隻有“動”這一種手法。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
幾種具體手法
根據内容的需要--這是根本。
統一在導演構思之中--這是前提。
1.重複
全片中,大量運用同景别、同機位、同鏡頭焦距,甚至同光孔的重複鏡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華民族就這樣走過了漫長的路。日複一日中,有過痛苦、歡樂、渴望、鬥争。
同一畫面,往往蘊含着、再現着不同的質。
2·色彩蒙太奇
黃是全片的總體色調,但在幾個段落中,大量拍攝紅色:轎簾、紅蓋頭、紅衣紅褲、紅腰帶、紅腰鼓、紅花紅馬…充滿畫面的紅色!強化了視覺沖擊力,造成了情緒上的跌宕起伏。形成節奏。
同樣的紅色,在不同的段落中,給人迥然不同的感受。
3.光線跳躍
全片是柔和的光線,但有兩處有跳躍:
腰鼓--刺目明亮的陽光!這是翻身農民縱情的歌唱。這是新生。
求雨刺目明亮的陽光!這是精神扭曲的衣民悲槍的呐喊。這是死亡。
死亡了,才會誕生。
幾句題外話
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常被呼為“現代青年”,所謂“現代”挨棄傳統也。
其實,我們在對未來影片的構思中,從老子這幾句話中得益匪淺:“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1984年3月31日 南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