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年5-9月間的諾門罕戰役(蘇方稱為哈拉欣河戰役)是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所經曆的第一場大規模戰争。同時,諾門罕的戰鬥也是日本陸軍的裝甲部隊第一次與蘇聯紅軍這樣強大的對手硬碰硬。張鼓峰的武裝沖突雖然也很激烈,但規模完全無法與之相比。
在戰鬥中,蘇軍繳獲了一些日軍的裝甲車輛,其中就包括一輛屬于戰車第4聯隊的95式輕戰車。并在後來對這輛95式輕戰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諾門罕戰役的交戰雙方都在戰場上投入了當時最為新銳的裝備,蘇聯的bt-7快速坦克和ba-10,ba-20裝甲汽車出現在了戰場上,有一些落入日軍之手,其中一輛裝備了截錐狀炮塔的bt-7還成為了日本設計師的靈感來源。在吃透了bt-7的設計之後,他們設計出了裝備新型炮塔的97式中戰車,就是後來的97改中戰車。
日本關東軍則派出97、89式中戰車和95式輕戰車等各類戰車投入作戰。在全部投入作戰的87輛戰車之中,有37輛為95式輕戰車。
95式輕戰車由日本三菱重工相模原兵工廠在1933-34年期間開發完成,是日本新一代戰車系列的首作,它是一種速度快且車身低矮的輕型坦克,裝備二沖程柴油引擎,由原乙未生設計的懸挂裝置奠定了二戰期間日本戰車懸挂裝置設計的基礎。95式輕戰車的設計相對良好,結構簡單,結實耐用,這使它成為了日本在二戰期間生産數目最為龐大的一種坦克。95式輕戰車的定位其實和t-26這一類的輕型步兵支援坦克接近,這一設計理念在二戰爆發之後就已經顯得過時。
由安岡正臣中将指揮的關東軍部隊在1939年7月3日發動進攻,進攻主力為戰車第3和第4聯隊。他們碰上了蘇軍裝甲第9旅的ba-10裝甲汽車和坦克第11旅的bt-5快速坦克。本來在追逐蘇聯偵察車輛的日軍裝甲部隊被帶進了一個事先布置好的口袋裡面,部署在半埋戰位裡面的裝甲汽車對中計的日軍坦克挨個點名,連戰車第3聯隊的聯隊長座車都被擊毀,聯隊長陣亡。在這場戰鬥中,裝甲汽車擊毀日軍坦克19輛,bt-5坦克擊毀日軍坦克6輛。安雷莫夫中尉(alymov)的坦克排不僅敲掉了兩輛日軍戰車,還幫助步兵第149團将一輛繳獲的日軍戰車拖到後方,這就是原本屬于第4戰車聯隊伊藤喜久中尉的95式輕戰車。
7月3日的那場戰鬥對于日軍裝甲部隊來說可謂是一場災難,有40餘輛戰車遭到擊毀,70名官兵陣亡,還有5人在戰鬥中失蹤。7月5日,兩個戰車聯隊被從前線召回,安岡中将也是以遭到撤職。伊藤中尉的那輛戰車被拍成照片刊登在報紙上,讓日軍的自信心頗是受了一番打擊。
伊藤中尉的95式輕戰車,此時已被送往蘇軍後方,攝于1939年7月。
諾門罕戰役時期的日軍戰車第4聯隊95式輕戰車的塗裝複原彩圖。
1939年入冬之前,在諾門罕繳獲的日軍戰車被送往蘇聯裝甲車輛科學研究院((niibt)進行測試評估。1941年4月時候,該研究院的試驗場上已經有了兩輛92式騎兵戰車,這種戰車是95式輕戰車的直系祖先。那裡的研究人員用這兩輛車的部件拼湊出了一輛能動的——他們原本隻有一輛92式騎兵戰車,但在開展測試之前發現該車有一個負重輪軸的軸承已經損壞,電氣線路毀損,排氣管也被擊穿。于是又和95式一道,送來了另一輛92式,這一輛曾經起火燃燒,無法修複,隻能當作備件使用。
與92式騎兵戰車相比,那輛95式輕型戰車的情況要好得多,全車基本上是完整的。蘇聯的研究人員将這輛95式徹底拆散,進行修理,這也是研究的第一步。因為手頭沒有這種戰車的備件清單,是以這項工作進行的非常費力。在解體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随車工具之中的千斤頂已經遺失,他們隻得放下手頭的工作,來尋找原裝的千斤頂。在克服了諸多困難之後,研究人員還是完成了他們的任務,1939年12月,這輛95式輕戰車又恢複了行駛狀态。
這輛95式輕戰車的尾燈也丢失了,找不到原裝件的研究人員隻得為其安裝了一個蘇聯樣式的尾燈,還安裝了一個喇叭。鑒于引擎狀況不佳,就沒有對其進行機動性測試,引擎被拆下來放置在實驗室裡的試車台上,來檢驗其各項性能是否與日方的資料相吻合。
在解體和研究工作之中,研究人員發現該戰車于1937年5月由三菱重工制造,生産序列号為51。該車與其他所有曾在哈拉欣河作戰的同型戰車一樣,和标準型的95式輕戰車存在不同,采用了所謂的“北滿式”懸挂裝置——1935年日軍進行的測試表明,95式輕戰車并不适合在中國東北地區使用,在硬質地面上,該戰車的懸挂表現良好,但到了草原地帶,地面存在大量石塊和土包,會不斷對懸挂形成沖擊,導緻其使用壽命急劇縮短。日本人采取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來應對這一問題,他們在一組懸挂兩端的兩個負重輪之間又加裝了一個尺寸較小的滾輪,讓這個小滾輪來吸收過量的沖擊力。實驗證明,這種方式可行,後來被引入量産,該型懸挂在關東軍以外的戰車部隊并無應用。
這輛戰車的另外一個特别之處是裝備了91式車裝機槍,它是大正11式輕機槍的一種變型槍。蘇聯檔案中将其稱為“6.5mm仿哈奇開斯式機槍”,這其實非常貼切,因為大正11式輕機槍本來就是日本槍械設計師南部麒次郎在哈奇開斯mle.1909輕機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同步兵使用的型号一樣,91式車裝機槍也使用有坂38式步槍的彈夾進行供彈,這樣的設計實在算不上高明。在太平洋戰争開始之前,日軍戰車上面的91車裝機槍就被更先進的97式車裝機槍(注:7.7mm,類似于zb-26的設計,用20發的彈夾供彈)取代了。
蘇聯修複完畢的95式輕戰車,車體可能被重新漆成了綠色。該車就是伊藤中尉的那輛,車輛前部安裝了一個喇叭,後部則安裝了一個蘇聯樣式的尾燈。注意它的懸挂裝置是所謂的“北滿式”懸挂。
91式車裝機槍,早期的95式輕戰車在車體前部和炮塔後部各有一挺這樣的機槍,注意機槍上部的管狀光學瞄具。
95式輕戰車行走部分線圖和“北滿式”懸挂實物照片,注意中間的小滾輪并不接地。
因為引擎的狀态堪憂,無法進行機動性測試,蘇聯專家在1940年1-3月間為95式輕戰車出具了一份技術分析報告,來代替測試報告。因為如今已經沒有早期型的95式輕戰車存世,“北滿式”懸挂更是早已蕩然無存,是以這一份報告在今天看來有其獨特的意義。
95式輕戰車(ha-go)的設計非常獨特,雖說日本的戰車工業在二戰期間已經落後,但95式輕戰車的設計遠遠還說不上原始。所有的武器都帶有獨立的光學瞄具,其他國家同期的坦克設計未必會有類似的配置。觀察裝置的設計也不能說落後,雖然從外面看來都僅僅是簡單的觀察縫和觀察窗,但内部卻都有防彈玻璃窗格保護,同期設計的坦克也并未普及這樣的設計。
雖然在防護上存在諸多缺陷,但觀察視窗内部好歹是有防彈玻璃保護的……
該車在人機工程學方面值得一提,小小的車體内部卻是出人意料的寬敞,尤其對于車長來說更是如此,其他乘員的空間也很充裕。彈藥架被布置得相當便于取用,駕駛員的視野充足。戰車内部覆有石棉,并不僅限于戰鬥室,動力室裡面也有。
不過,比起乘員的舒适程度,蘇聯專家還是更關心戰車的總體設計。他們認為95式輕戰車的布局與t-26較為接近,與其這麼說,還不如說它更接近t-26的原型——英國的維克斯mk.e。車體的外形,尤其是側面的形狀則很容易讓人想起t-18輕型坦克,後面則“看起來和第二批次的雷諾坦克差不多。”
蘇聯根據95式輕戰車的炮塔繪制的線圖。
該車裝甲厚度與92式騎兵戰車接近,有些地方甚至要更薄一些,但厚度上的損失又被傾角所彌補。它的裝甲防護是為抵禦步槍子彈而設計的,這在30年代中期還算說得過去,但在1940年3月的時候,蘇聯已經擁有了t-34和kv這樣的坦克,t-26的後繼車型也在開發之中。蘇芬兩國“冬戰”的經驗可以證明,隻能抵禦輕步槍射擊的裝甲已經不夠用了,是以,蘇聯專家自然會對95式輕戰車的裝甲防護水準感到大失所望。
蘇聯繪制的95式輕戰車裝甲布置示意圖。
近年日本ground power雜志社95式輕戰車專刊中給出的裝甲厚度和動力系統分布圖,更為直覺一些。
懸挂的設計也很有特點,95式和92式的懸挂完全不同。原乙未生所設計的懸挂要比92式騎兵戰車的科迪勒拉克式拖拉機懸挂要先進得多。蘇聯專家認為,日軍摒棄小直徑全鋼負重輪,換用大直徑膠緣負重輪的初衷是為了減少行駛時的噪音,應該是受了歐洲坦克設計的影響,但這麼說有些有失公允——原乙未生獨立完成了這款懸挂的設計,而且他的設計和其他任何一種坦克懸挂都沒有相似之處。
蘇聯專家針對引擎單獨出具了報告,該柴油引擎的設計非常具有原創性。引擎缸體是焊接成型的,而并非常見的一體鑄造成型。該引擎為二沖程風冷式,而95式也是日本第一種采用二沖程柴油機的量産戰車。這種體積不小的引擎給95式提供了充沛的動力,推重比差不多有18馬力/噸。這麼小的一輛坦克之是以會安裝這麼強的引擎,應該是因為它最初是作為一款騎兵戰車來設計的,但蘇聯專家卻有另一種見解:
“該坦克使用一台風冷柴油引擎,出力為110馬力(試車台上測試得出,後期的三菱a6120dv柴油機功率改為120馬力),為這麼一輛7噸重的坦克安裝110馬力的風冷柴油引擎會帶來很多好處,性能、燃油經濟性、防火能力和行程都會得到提高。引擎體積不小,很顯然不是為這種坦克專門設計的(注:和89乙式戰車的柴油引擎相同)。引擎并不是直接縱置在動力室中,而是安裝在一個特制的架構上,略微向左傾斜。”
95式輕戰車的炮塔是完全自主的設計,但和t-18坦克的炮塔比較類似,上面安裝的武器也很是怪異。蘇聯檔案記錄該車主炮為“37mm仿哈奇開斯式火炮”,但事實上這種94式戰車炮與法國設計毫無瓜葛。該火炮沒有高低機,但從其安裝的方式來看,高低機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該炮通過一個肩托由人力來實施俯仰,完成瞄準,這樣也能達到很好的平衡效果,是以這麼設計是沒有問題的。這門炮還可以在不轉動炮塔的前提下向兩側各擺動10度,這樣的設計在其他的日本坦克上也能找得到。
94式戰車炮,瞄準、方向調節和裝填均由車長一人完成,在實戰中多發射高爆彈支援步兵。
95式輕戰車裝有大量觀測裝置,可以提供360°的全向視野。但從另一個方面看,這又減弱了該車對炮彈破片的防禦能力。蘇聯專家顯然忘記了各個觀察縫和和駕駛員的觀察口後面都有防彈玻璃覆寫。
蘇聯專家在總結中,對該車并無溢美之詞:
總體來講,該車應歸類于輕型、無兩栖能力的一類坦克。裝甲防護和火力貧弱,速度較低。在設計、武器和裝甲防護等方面均無法與現代化的坦克相提并論,與t-18坦克處于同一水準。t-18在裝甲防護上具有優勢,而三菱的坦克則有更好的發動機。
該坦克的技術水準和工藝水準皆低下。内部的很多機件都是鋁質的,雖然加工粗糙,但卻可以減輕坦克的重量。
坦克内部的每一面都覆有石棉,這一點與維克斯12噸坦克相同。從戰鬥室就可以夠到柴油引擎。在行軍時,可以再搭載一名機械師,此人也可以擔任後備駕駛員和機槍手。
該車的所有部件都易于安裝,相較于t-26坦克,其連接配接方式更為簡單,這縮短了修理時拆卸和裝配坦克的時間。
炮塔的旋轉機構除了可以自由轉動之外,還帶有一個摩擦式離合器。這一裝置結構緊湊,可以用于裝甲汽車。
所有的鉚釘和螺釘都裝有防彈帽,但鉚釘本體為普通材料,不能防彈。
95式輕戰車隻有三處設計引起了蘇聯專家的注意:其一是炮塔的旋轉機構,可以用在裝甲汽車和輕型坦克上。其二是炮塔座圈滾珠軸承的隔闆,其三是一個用于和車内乘員聯絡的按鈕,它被僞裝成一個鉚釘,安裝在車尾。後來,蘇聯專家又研究了該車的負重輪結構,并建議按照這種結構制作原型進行實驗。
帶有摩擦離合器的炮塔旋轉機構。
黑色箭頭所指的那個淺色的“鉚釘”其實是聯絡按鈕,其具體工作原理不得而知,估計是按下後車内會有發聲裝置發出聲音引起乘員注意,以免在倒車時碾壓位于車後的步兵。
将95式輕戰車與t-18歸于一類其實是不公平的,這種日本戰車雖然存在很多無法解決的缺陷,但在設計上要比蘇聯的第一款坦克要激進得多。但得不承認的是,95式輕戰車的裝甲已經無可救藥的落後于時代了,就算是一挺大口徑機槍,對它來講都是緻命的威脅。該車的裝甲甚至可以被步槍在近距離擊穿,這種事情曾經在1945年的最後一戰——占守島戰役當中發生過。
到了1941年4月,這輛生産序列号為51的95式輕戰車仍然待在裝甲車輛科學研究院的試驗場上,人們本想把它送進博物館,但在蘇德戰争爆發之後,大家就沒工夫顧上它了。如今陳列在庫賓卡的那輛95式則是生産序列号排到1958号的一輛車,是蘇軍1945年10月從哈爾濱弄回來的,當時還有第1964和1967号兩輛車也被一同拉了回來。按照蘇聯檔案記錄内容,1958号是最為完整的一輛,其他兩輛被用作備件。11月時,蘇軍又從沈陽運回兩輛 95式輕戰車(4348,4245号),但去向不明,可能被拆毀。目前,俄羅斯境内一共有5輛95式輕戰車存世,其中有3輛是從占守島上回收而來,1輛是庫賓卡的1958号,另外一輛則是修複了外觀并安裝現代戰車動力裝置(brdm-1)的産物,一半以上的裝甲構件已經不是原裝。此外,還有一個從占守島上回收的車體正在修複之中。
庫賓卡的1958号95式輕戰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