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影視劇裡面都有皇帝給權臣隆重的舉行加“九錫”的橋段,那你知道什麼是“九錫”嗎?“錫”在古代通“賜”字。與其說叫“九錫”都不如叫“九賜”,賜予九樣禮器更準确些,九乃是登峰造極之數,這九樣東西也是帝王所能給予臣下的最高的禮遇。
雖說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權臣受賜就代表他們才是朝中真正話說算數的人,執掌生殺大權,皇帝,哼,遲早取而代之。是以,加九錫百分百皇帝内心不極不情願的!隻要加了九錫,就預示着自個地位不保,不是被逼遜位就是要被幹掉曆史上徹底消失,祖宗基業即将拱手與外人。

94版 《三國演義》 曹操劇照
反正,對權臣來說,加九錫是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通向帝位的重要一步,從此江山離他們已一步之遙。
好,反正管你皇帝願不願意,狼子野心,大權在握的臣子就想要你賜予這九樣象征權力至高無上的東西以昭示天下,你是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可由不得你!
于是乎,讓我們好奇的是,被無數權力達到頂峰的人念念不忘的九種禮器到底是什麼玩意呢?dandgandgdang~答案揭曉:《後漢書·袁紹傳》講得清楚,“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縣,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chàng]。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大有玄機。
首先這車馬就不是一般人家用得起的!乃為金車大辂和兵車戎辂,同時包括玄牡二驷,就是黑馬八匹。
不同馬車差別
金車大辂,便是以黃金為飾的車為帝王所乘。那可不是孤零零僅一雕龍飾鳳的馬車,前駕得六匹高頭大馬,其後常随五色立車及五色安車,又稱五時副車,駕四馬随行,遠觀,金根照耀以烱晃兮,龍骥騰驤[xiāng]而沛艾奢華,“金根,瑞車也。”可以想見,陽光照耀下金光燦燦與日争輝的車駕從你身旁駛過,天子威嚴定會讓你不自覺地低下頭顱,以示尊崇!
衣服也非天下子民能享有!乃是九五至尊所着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鞋)一雙。皇帝也不能随便經常的穿,隻有在祭天地、宗廟等重大慶典活動時才能穿戴。
這一套有穿有戴,頭上頂着的影視劇裡面的算盤珠子,就是“衮冕”,圓柱形帽卷上端覆寫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的銅闆,但你不能說是銅闆,得稱為綖[ yán ],綖闆不是長條形的,得前圓後方象征天遠地方,用皂紗包裹,代表皇帝是替天來管理天下。綖闆前後各有12旒,旒[ liú ]白話講就是算盤珠子的珠子,用五彩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垂挂在闆子上。
古人覺得“12”為承天之數,通過觀察一年的時間内,月亮有12次的盈虧,代表着日月循環不休,天幹地支也常用到指導農桑,又因帝王為九,加上天地人,故而十二竄珠子不能多不能少!
冠的組成
冠的主體部分還有其它重要部件,您可能就不了解了!冕闆左右垂下的紅綢繩。紞[dǎn],就是絲制的線繩為纓;纓上挂黃玉,垂于兩耳之旁,又稱充耳、塞耳!冕闆中間橫著一條紅帶,代表天河也增加了冠動态的美感。
皇帝戴着這樣的禮冠,說實話很不舒服,脖子不能亂動,要辦得挺直,一亂動珠子攪在一起聽聽框框就很滑稽!
這麼設計無非是希望皇帝知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要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不應求全責備,要傾聽萬民心聲,常懷仁德!
而所穿的衮服,顔色形制更為複雜,我們就主要說說繡于其上的十二章好了!所謂十二章便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種織于衣,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繡于裳,共十二圖案!
《三國演義》劇照 漢獻帝
日、月、星辰稱為“三光”,取其“照臨”之意;山,能行雲雨,人所仰望,取其鎮重之意;龍,變化無方,取其神;華蟲就是雉雞,羽毛靓麗的野雞啦,代表文采昭著,取其文;宗彜,為宗廟祭器,繪虎、蜼wě二獸,虎,是取其嚴猛,繪“蜼”(一種長尾猿),是取其智;藻,海藻的藻,辭藻華麗的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潔;火即使火焰,取其明;粉米,即白米,取其潔白能養人;黼作為斧形,刃白而銎[qióng]黑,斧子上安柄的孔,取其能斷之意;黻形很像繁體字的亞洲的亞!為“亜”,很像兩個自己的“己”或兩張“弓”相背,取臣民背惡向善之意,亦取君臣離合,去就之理也。
漢代冕服
反正很抽象,但權臣們覺得這能是美化王權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那他們随意就好!
再來樂縣,這是個啥呢?又稱為“即樂懸”,古人吹拉彈唱音樂細胞發達,樂懸是專門定音、校音的器具。
朱戶,就是指紅漆大門。為何有時叫朱門酒肉臭。
朱門
陛原本就是皇宮面見天子登殿時的台階,納陛,就是專門鑿的台階,使登升者不露身相當于vip通道。
虎贲,原意是指如同老虎勇猛地奔走,追逐野獸。引申為勇士,虎贲也成為拱衛京畿的衛士之稱,這也是為數不多的以真人來扮演手持戟長矛之類威風凜凜的肉身禮器!
青銅钺
斧钺、弓矢不需多言!
最後一個秬鬯,指供祭禮用的香酒,以稀見的黑黍和郁金草釀造!
這九種禮器連起來,便是受此車馬的一定是德行很高萬民景仰之主,衣帽代天安萬民,樂縣是所賜者乃是使民和樂之人,朱戶則表示群眾多,納陛是能進善者,虎贲為能退惡的人,弓矢是說他能賞罰分明能征不義的人,用斧钺能誅殺有罪之人,秬鬯是具備孝道親民之意。畢竟古代是非常看重孝這一德行的!
給了你九錫,祭天拜地儀式感滿滿的程式走完,你就具有了衆望所歸以馭萬民的合法性!這都是根據周禮來的,想當初春秋時期,五霸之首的齊桓公葵丘會盟,攘外夷擊敗對天子不敬的諸侯,小白已經天下無敵,周天子便賜給他天子所用弓矢和車馬;五霸之後的晉文公擊敗楚國,傲視群雄時,周天子趕緊賜給他弓矢、車馬、秬鬯等等,都代表周天子承認他們的霸主地位,将來可代天子征讨其它不服的諸侯。
齊桓公
象征意義非常重大!
但這麼霸氣的人物他們當時可都沒受九錫,隻是其中幾種罷了!
有了皇帝之後,從秦到西漢,皇帝确實也有向居功偉業的大臣武将賞賜九錫的記載,九錫裡的物件也略有不同,但臣下沒人敢接受!
一方面,說不定這是皇帝試探的手段,誰接誰死!另一方面,賜九錫還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還沒有被污名化,隻要能被提名便可榮耀子孫!
但直到西漢末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加九錫後王莽畫像
野心勃勃的王莽,按照他心目中大同社會的理想,根據周禮隻在一個月内便重新設計制定并頒布了全天下要遵從的禮法禮制,其中大臣受的九錫,“樂縣”換成了“珪瓒”(古代的玉柄酒器)。
當時王莽聲望如日中天,群臣皆認為他是千古第一道德楷模,安漢公豈能承載其功,大家便一哄而起請求朝廷加其九錫,予以表彰!太皇太後也就是王莽的姑母王政君臨于前殿,稀裡糊塗真的親賜了王莽九錫。
王莽再沒前朝那些王侯将相那麼謙虛,直接答應下來!成為了前無古人的完整接受九錫的權臣!受賜後即享有跟皇帝一樣的服飾、車馬、儀衛、祭祀、居所等特殊禮遇,執掌專殺征伐等大權。
但不久,代皇帝王莽依舊無法滿足權力的欲望,在衆人擁戴下悍然廢漢室建立了新朝。
有了此等榜樣,四百年後,漢室衰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接受了漢獻帝的“九錫”為魏王,嚴格算起來漢獻帝按照他的要求給了他十件禮器,就是前頭說的最終有“樂縣”九樣外,秬鬯不是美酒嗎?将王莽的珪瓒保留當年作為秬鬯配套的酒具,但仍稱之為九錫。
曹操至死雖然沒當成皇帝,但曹丕最終禅讓下建立曹魏。随後,吳國孫權也曾被曹魏授予九錫,很快稱帝,再後來,司馬懿在誅滅曹爽後被曹魏授予九錫,其子司馬昭也被授予九錫,西晉末,惠帝司馬衷被趙王挾持加九錫,司馬倫立馬矯诏晉惠帝禅位,自稱皇帝,西晉滅亡,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以及隋唐的開國皇帝等無一不是權臣大将,先加了九錫後稱帝取而代之。皇帝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改朝換代固有流程便是:“清君側-權臣受九錫-受禅”三步曲今後稱帝。
司馬炎
原本作為至高榮譽的九錫逐漸變成了篡位的代名詞,徹底臭了。像蜀漢時李嚴曾力勸諸葛亮受九錫,但被腦袋清醒的諸葛亮拒絕。他義正言辭地說,今讨賊未效,知己未答,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并升,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邪!
鑒于曆史的經驗教訓,五代十國好不容易建立大宋,行伍出身的趙匡義趙光義便用種種辦法,将皇權高度集中,後世皇帝逐漸加強,相權将權被壓制,加九錫權臣篡位這樣的事情就在沒發生過,有宋一朝,加九錫滿共志隻記載過兩回。明朝隻有閹賊魏忠賢被其閹黨上奏請求加九錫。直至清朝,封建皇權專制得到巅峰,加九錫就徹底在曆史中消失了。
喜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為防剽竊搬到今日頭條,歡迎留言點贊!
轉音頻、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後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