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時代 要抓住未來電網的生産力

電網大資料能讓人産生什麼新的認知?創造哪些新的價值?這不隻是企業或行業的技術行為,經濟新常态下,大資料已經成為一種生産資料、一大新興産業,一個必須抓住的重大機遇。

大資料,或是資料大

7月19日,國家電網公司2016年年中工作會議第二天上午,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及全體會議代表都在認真聽課。兩節課共同聚焦——大資料。

“想象一下,未來電網不隻是知道客戶用了多少度電,而是每一度電都用到了哪裡,國家電網公司将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主講人之一,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說,“哪怕隻是一次交費活動,都應該産生更大的價值。”

價值,在大資料發展過程中被反複提及。

2014年,大資料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要設立新興産業創業創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動通信、內建電路、大資料、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趕超先進,引領未來産業發展。”

随後,有分析稱,創造新的就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在經濟新常态下,這無疑是大資料的重要價值。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國家大資料戰略。大資料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驅動力。随着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網絡新技術的應用、發展與普及,社會資訊化程序進入資料時代,海量資料的産生與流轉成為常态。

大資料的量級有多少?2014年,一組名為“網際網路上一天”展示資料表明,一天之中,網際網路産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滿1.68億張dvd;發出的郵件有2940億封之多,相當于美國兩年的紙質信件數量;發出的社群文章達200萬個,相當于《時代》雜志770年的文字量。預計到2020年,全球資料使用量将達到約400億tb。大資料涵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得到國家層面支援。

傳統行業的發展随之面臨颠覆性改變,任何一個優秀的企業都需要思考今後的發展模式。課程另一主講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資訊技術工程部部長蘇立清說,每個企業的運作模式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包括國家電網公司和華為等企業曾經都是靠業務驅動的企業。靠業務和技術雙輪驅動,企業發展可能會走向新的高度。“然而‘網際網路+’不能簡單用網際網路颠覆企業。而是傳統企業通過擁抱網際網路,積極使用網際網路技術,推動企業資訊化發展,進而為企業服務。”他說。

挖掘資料,開發資料價值成為共識。國家電網公司已經意識到大資料作為新興産業的力量,“大資料”不隻屢次出現在本次會議報告中,2015年,國家電網公司釋出《國家電網公司大資料應用指導意見》,明确了到2020年将要實作的目标。到當年年底,國家電網公司完成了總部、山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四川和遼甯10家機關大資料平台試點實施部署和上線試運作。

據中投顧問研究顯示,在全球七大重點領域内(教育、交通、消費、電力、能源、大健康以及金融),大資料的應用價值預計在32200~53900億美元之間。其中電力達到3400~5800億美元。電力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電力進入電網,從輸送、排程、配電、變電,直到送給客戶使用,每個環節、每個瞬間都會産生海量的資料。然而,這些海量的資料都有價值嗎?哪些對業務決策真正有用?怎樣分類挖掘?這是切實擺在眼前的問題。

從變現到增值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技術戰略研究中心進階工程師鄧春宇表示,國家電網公司的大資料量大、分布廣、類型,背後反映的是電網運作方式、電力生産方式及客戶消費習慣等資訊,這些資料如果能挖掘分析好,就能釋放大資料真正的價值。他比喻,大資料好比是一個金礦,但是,想挖出金子也并非易事,做大資料是非常考驗智慧的。

2015年4月,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做了一個超乎尋常的預測,他們預計江蘇全省當年的用電高峰将出現在8月6日,最高負荷将達到8481萬千瓦。

天氣預報尚且無法知曉4個月以後的準确天氣,在盛夏到來之前就測算出負荷高峰日期和用電量,這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然而4個月之後的8月5日,江蘇省出現用電高峰,最高負荷8440萬千瓦,與預測日期隻相差1天,預測負荷隻差了41萬千瓦。

在國家電網公司2016年年中工作會議間隙,國家電網公司資訊通信部主任王繼業講述了這個故事,他說,這得益于挖掘了電網大資料的價值。

電網大資料的類型有多複雜?僅以國網江蘇電力的負荷預測為例,其中就包含了多種資料類型。天氣情況、實時曲線、生産運作結構化資料、三維地理地形,都是大資料分析電網負荷的類型之一。

挖掘如此複雜的“金礦”,變現的最終目的在于變現後的增值。其将成為電網智能發展的關鍵,電網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成為具有資訊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征,功能強大、應用廣泛的智能電網。

國家電網公司2016年年中工作會議報告中提到,今年上半年,國家電網公司已經在售電量預測、用電資訊采集、線損管理、輸變電裝置狀态監測等方面深化大資料應用,取得實效。

挖掘電網中的相關資料,也将實作經營管理的增值。國家電網公司營銷部在國家電網年中工作會上表示,未來将強化資料共享和資訊支撐,為電網規劃、安全生産提供資料支援;建設電力客戶标簽庫,從服務優化、降本增效、市場開拓、資料增值四方面深挖資料價值,繼續提升營運效益。強化“量價費損”分析預測,建構預測分析模型,實作“量價費”精準預測和台區線損異常智能診斷,建構分用電結構、産業結構的電價分析模型,實作經營效益影響的精準預測。

此外,電網大資料中的客戶消費習慣等變現,将實作服務的增值,對客戶大資料的開發也改變着行業。以汽車行業為例,阿裡巴巴和上汽開展了一項合作。過去,汽車使用者在使用汽車時是不對汽車生産公司産生價值的,而有了網際網路,汽車就可以成為新的網際網路成員,使用者使用汽車的資料及時得到回報,為傳統汽車行業帶來了改變。

資料檢驗資料,在大資料平台試點上線運作後,國網山東電力基于大資料技術的用電負荷特性分類精度提升了10%。國網上海電力預測未來一天或未來一個月各區域、不同電壓等級的裝置故障量可能發生的數量區間,精度超過70%。國網浙江電力客戶用電行為細分處理效率提升30%。國網安徽電力防竊電分析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國網福建電力短期重過載預警準确度超過80%。國網四川電力停電計劃編制效率提高30%。國網客服中心人工服務接通率提升30%,客戶等待時間減少20%,提升了客戶服務能力……

“我們的試點工作目前還沒有達到全面應用推廣的階段。”王繼業表示。但目前國家電網公司從上到下都有了應用大資料的意識,上司層面也督促大家自覺利用大資料進行監測、服務、經營管理、生産等各方面的工作。再過兩三年的時間,大資料能夠從試點實作全面的推廣應用。

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計算及應用研究所也在進行大資料的相關研究,所長高昆侖在接受采訪時建議,要實作推廣應用,還需要研發出一個簡單便捷實用工具,讓廣大一線的業務人員也能自主開展大資料分析挖掘工作,讓資料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他舉例說,如果說大資料是一個礦,那麼現在隻有會開挖掘機的專業隊伍,如科研人員,才能挖礦,業務人員則由于沒有合适工具挖不了礦,不能應用大資料。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