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寒潮攜雪花襲來。
11月7日下午3點半,濟南市區雪花飄揚,氣溫降至0攝氏度,道路上的積雪漸漸被壓出凸凹的冰轍。在順河高架路經七路上橋口,乘上大型清雪除冰撒布車,記者随濟南市機械化清掃大隊作業中隊第三黨支部,執行清除積雪任務。
順河高架橋上,兩側的橋幫處堆積着寬三四十厘米的積雪,兩車道中間的雪已經融化,小轎車一輛接一輛通過。撒布車駕駛員劉長永将車貼近高架橋右邊,開啟雪滾,路邊厚厚的積雪瞬間揚散開來。
“積雪多,雪滾滾完,後面跟着撒融雪劑,這樣雪化得快。如果路面有點結冰,就要先撒融雪劑再用雪滾。這輛車能裝10噸融雪劑,大約能撒布10公裡路面。”清除道路積雪,劉長永有經驗,他已經幹了十餘年。
除雪時,劉長永不僅要控制好車速,還要拿捏好距離。左右距離要拿捏好,車前的雪滾比車身寬出近兩米,在最大限度地清除積雪的同時,不能碰到橋幫;前後距離也要拿捏,要時刻注意後方車輛,以防車後的撒盤将融雪劑撒到别的車上。
寒風撲面而來。“淩晨5點,我們全大隊啟動了應急預案,清晨7點,所有車輛按預案到達清雪路段和各自負責的點位開始工作。全隊共出動清雪作業車輛37部,人員170餘人次,對全市6條高架路,10座立交橋進行全方位的撒布清掃、融雪除冰工作。”随車排程的濟南市機械化清掃大隊作業中隊第三黨支部書記李晶說,濟南的第一場雪下得這麼早、下得這麼大是比較少見的,“上午降雪量大,融雪劑撒完一遍很快又被雪覆寫了,就得循環作業。人歇車不歇,我們從早上一直幹到下午2點半,在填充融雪劑的間隙吃了點飯。”
往年通常是夜間清雪,路上車輛較少。這次雪從早上開始下,機械化清掃大隊上陣趕上了車流高峰。“除了正常作業,我們還要幫高架橋上打滑的社會車輛推車,否則我們的作業車輛就過不去。”先後推了20多輛車,李晶的棉靴早已濕透,卡其色的鞋面洇成了深棕色,她來不及理會。
下午6點,記者随清雪除冰撒布車回到位于黃崗路附近的機械化清掃大隊添加融雪劑,執行人工撒布任務的五十鈴小貨車也正在排隊等待。
“你們抽空能眯就眯會兒,今天晚上肯定輕快不了。”李晶囑咐着小貨車駕駛員和保潔員。
坐在車上的保潔員有些疲憊。淩晨5點,他們冒雨到責任區域清理完垃圾、落葉;早上7點多,見開始飄雪花,趕赴大隊集合開始人工抛撒作業。此時,保潔員們已經連續工作了十幾個小時,午飯和晚飯合成一頓,下午5點半吃了一碗友善面。
加好兩噸融雪劑,中隊管理人員王光賢駕上小貨車,與四名保潔員再次出發。
“大車撒布不到的地方,隻能用人工抛撒。主要是高架橋的上下口,順河高架是老橋,有的上下口大車過不去。”王光賢說。
回到順河高架,已是燈火輝煌,氣溫已跌至-2℃。王光賢說:“得刻意往冰轍子上壓,方向盤我得使勁抓住,要不來回擺。”
在小清河南下口,車停了下來。保潔員馬光福與龐向惠爬上後車兜,拿起鐵鍁分别向東西兩側抛撒融雪劑。
“車速六七邁吧,不能開快了,不然融雪劑撒不勻,人員在車上也不安全。”王光賢對記者說。
“在車鬥裡站那麼久冷不冷啊?”等馬光福和龐向惠回到車裡,記者問。
“冷倒不冷,一直幹活。胳膊酸疼,幹一天了。”馬光福說。
“早上第一趟沒戴頭盔,雪打臉上生疼。第二趟就把電動車頭盔戴上了。”保潔員胥士印拿起頭盔,開始作下車準備。兩人一組交替,下一個下橋口就該他抛撒了。
“雪花就是指令,隻要下雪就來,來了幾點回家沒準。”保潔員趙慶财笑道。
“就擔心淩晨兩三點會降溫結冰。我們現在是搶時間!”晚上8點,李晶依舊忙個不停。
【來源:大衆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